刘会颖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乡村振兴是国家对三农工作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也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而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为市场培养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融入乡村振兴很有必要。而环境艺术专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以城市为主要设计场所,包括城市公园、住宅、广场、道路、绿地、工厂、校园等场地,而中国更多的是农村,城市与农村都需要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不能脱离农村的大环境,因此乡村振兴融入教学内容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仅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为例,深入剖析乡村振兴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此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景观规划设计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把握时代契机。只有大力发展乡村景观设计,建立美丽乡村,改善乡村整体风貌,才能实现生态宜居,促进产业兴旺,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带领村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师需要肩负起更多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既要肩负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使命,还要肩负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使命,新时代新任务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我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设置,以成果为导向,有别于传统教育理念,先确定好学习成果,再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策略,因此设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面向环境艺术设计企业、建筑或园林绿化企业、房地产企业、城建规划部门等单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以及室内外环境工程的施工指导、城镇小区规划、园林绿化设计与工程实施、效果图制作、施工图制作、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乡村振兴,要以培养具备乡村振兴设计能力的人才为成果导向,增加培养乡村振兴设计能力的人才的目标,在原有基础之上结合市场岗位需求,增加乡村景观设计、乡村风貌设计等专项能力方面的要求。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规格,即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应该针对乡村振兴提出相应的培养要求。首先,乡村振兴在素质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国策,树立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奋斗服务的信念”。在教学中需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意识到不仅站在自己的层面,也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其次,在知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景观规划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增加掌握乡村景观设计、乡村风貌改造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合理的、全面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在将来就业中找准方向,并能拓宽就业择业面。然后,在能力方面要求:除了原本需要具备的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设计应用等能力外,还应该“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具备乡村振兴景观设计实际操作的能力等”。人才培养规格始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从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紧密与乡村振兴结合。
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体系也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而设定,也就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以及具体能力指标是什么。在培养能力指标体系中包含多方面内容,大致分为意识与职业性方面的能力、信息化与发展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技能与劳动能力、持续学习能力。
其中,意识与职业性方面的能力指标主要是学生需要具备遵守法律法规与建筑施工行业职业规范,具有良好职业修养与人文素质,具有符合社会主义精神内核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特征和发展方向有自己新的认识等内容。这方面可以增加“具备对乡村振兴国策有基本的认识,以及为乡村振兴设计行业充满信心并愿意为之奋斗”的能力指标,首先从意识上就提出融入乡村振兴的能力指标要求。
而职业核心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能力指标,主要是掌握方案设计(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的知识与方法,熟悉设计流程,具备独立完成不同类型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可以增加“具备乡村振兴乡村景观设计的相关设计能力,包括乡村景观设计能力、乡村风貌设计能力、乡村植物配置设计能力等”,从职业核心能力上融入乡村振兴的能力指标要求。
乡村振兴既要融入到宏观的教学理念,也要细化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应该具备配套的相应课程,落实到教学中。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能力体系指标是一脉相承,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以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为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实训课程几部分,都可以适量的融入乡村振兴设计内容,匹配相应的课时,并同时反映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里面,这样既能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能优化课程知识结构,构建融入乡村振兴的合理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如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可以以乡村风貌为题材进行速写或写生;《设计构成实训》课程也可以挖掘乡村图案、乡村纹样、地域民俗图案为例进行构成设计研究;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造型能力与色彩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文化品位,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2.专业核心课程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之前设定的能力指标要求,要求具备乡村振兴景观设计与表现能力,教学内容也要包括乡村景观设计、乡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设计、乡村乡土植物配置设计、乡村景观设计表现等内容,下面以几门具体课程来举例说明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比如《环艺专业设计Ⅵ》课程中涉及到专项景观设计,主要包含景区规划设计、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结合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等教学内容;《环艺专业设计Ⅲ》课程中涉及到景观小品及功能设施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多方面挖掘地域性文化特色,融入到景观小品设计中;《环艺专业设计Ⅱ》课程中主要包含园林观赏植物、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两部分,可以从乡村乡土植物入手,初步认识乡土植物的观赏习性与特性,常见乡土乔木、灌木、花卉等植物的观赏特性,掌握乡土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基本设计原则、造景的基本形式、庭院乡土植物景观设计等。以上核心课程对应培养方案设定的能力指标,即要求掌握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备独立完成乡村景观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熟悉设计流程,具备创新意识与组织沟通协调的能力;又如《快速表现技法》课程应针对乡村旅游、乡村风貌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乡村作为手绘表现的主场地进行写生或绘制手绘效果图等,其对应相应的能力指标,即具备美术基础造型能力与色彩应用能力,具备美术基础、制图基础、设计基础等知识,具备较强的手绘方案设计表现能力,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掌握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快速表现技法,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文化品位。
可以看出多门环境艺术设计核心课程均可增设乡村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专项景观设计可以分为城市景观设计、乡村景观设计、景区规划设计三部分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态系统,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只有多门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融入才能让乡村振兴教学效果更佳。
3. 实训课程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在实训课程中更应该加强乡村振兴景观设计的练习,如《环艺美术实习》《环艺认识实训》等实习课程环节,以前主要以城市公园、城市景点为主要实习场地,现在可以以广大农村为实习场地。《环艺美术实习》课程可以带学生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进行采风写生,体验乡村民俗风情,《环艺认识实训》课程可以到特色性强的乡村实地踏勘,从硬景与软景两方面入手,重新认识乡村文化,重塑乡村形象,并树立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的意识。又如《环艺设计师职业训练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训课程环节,最好以实际乡村振兴景观设计、乡村旅游设计为设计题目,进行实战练习,实际项目虚拟设计,重点从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生态、产业等多角度挖掘地域性乡村特色,突出乡土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乡村综合设计能力。
4.专业拓展课与乡村振兴的融合
在专业拓展课中的《建筑居住设计原理》《民用建筑构造》《BIM建筑技术应用》课程中,可以添加农村住宅设计、民居设计、风貌设计、乡村建筑装饰装修等课程内容。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成果为导向,在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能力指标体系的时候融入乡村振兴理念,在设置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时,应该配以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全方位提高乡村振兴景观设计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将乡村振兴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从而逐渐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知识结构。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融合“双证”“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样的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很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高校应该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这方面,大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再纸上谈兵,才能把乡村振兴景观设计落到实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专业专职教师具有一线企业工作经历与工程业绩 ;或参与由人事部门安排的上挂、下派或扶贫;或参加国内外高校培训进修;或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等多种方式,以此满足新时代乡村振兴对教师的要求。
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的振兴,产业振兴可以通过栽植特色水果或经济作物,以及打造特色旅游等方式振兴产业;生态振兴主要指的美化环境(田园风光、民居风貌、农家庭院等);文化振兴则指的是邻里融洽、家庭和睦、和谐的乡村氛围以及营造乡愁等情怀。由此可见,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建设“美丽乡村”,所谓“美丽乡村”在于其保留原有的生态性,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围绕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产业之美三个角度展开,即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具有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之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之美,具有别样风情的农家庭院之美,具有和谐的乡村文化氛围之美,具有特色种植与特色旅游的产业之美的“美丽乡村”。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是一个具备美学基础的专业,招收的生源为艺体生,学生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对建设“美丽乡村”具有良好的优势,因此发展特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美术特长,突出乡村之美。具体落实在教学课程中,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快速表现技法》《环艺美术实习》《设计构成实训》等多门艺术类课程中,可以增加相应的“美丽乡村”的教学内容,如以乡村为主要采风及写生的场所,创作多以乡村为题材,设计作业多以乡村实际项目为题目,采集民情风俗,深度挖掘乡土文化,探寻地域乡村文化特色,凸显乡村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将“美丽乡村”融入教学。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可以与乡村振兴项目结合起来,[1]地方政府(乡镇)、高校、企业之间可以采用多种合作形式,地方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高校提供人才支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就业与实习的平台。可以由地方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帮扶,建立实训基地,三方协作共同促进校企合作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与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从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特色教学,校、企、政府多方合作等多方面与乡村振兴融合,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让乡村振兴充分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才能真正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