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中国浪漫,京艳世人

2022-06-23 14:45:24愈之
智慧少年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神钱学森火箭

愈之

“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这是我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的钱学森。那时候,我听着老师讲述他冲破美帝的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的事迹,心中满是敬佩。当每年一度的5月“科技活动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再一次想到这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今天,我有幸带着小智的小读者们再次走近我童年的偶像——钱学森,再次追忆他带给整个中国的感动。

“学霸”钱学森

钱学森似乎天生就是一名学霸。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935年9月,他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然后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当时世界上研究空气动力学的顶尖学者、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得意门生。

此后,他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共同推出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36岁时,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38岁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和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得知消息的钱学森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怀抱,却因年轻有为便在科学界卓有成就,遭到美国的阻挠,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他终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并在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航空工程、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近程、中近程导弹研发、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等研究项目中都有他的身影。

“取名大神”的浪漫

大家都知道的是,钱学森是科学界的大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把我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个“取名大神”。

上个世纪80到90年代之间,日本提出的“第

五代计算机开发计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项计划的目的是改进计算机的设计思想,让它的硬件成本下降,同时具有“人工智能”的性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钱学森曾于多个场合提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公开倡导国家智能计算机计划的实施和推进,还经常与其他科学家一起讨论中国研究智能计算机的方式方法。

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基础上,钱学森的思绪延伸到了另外一个地方——Virtual Reality,即我们现在说的VR。他敏锐地察觉到,当时还是“新生儿”的VR具有无限潜能,并且满怀信心地对周围人说:“咱们的‘大成智慧学,不是‘空论,也不是‘吹牛,它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必然。”

今天被公认的VR概念是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传入中国后,它有了“临境”“电象”“虚实”等中文名字,也有学者直接将它翻译为“虚拟现实”。

1990年,钱学森给时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的汪成为写了一封信,为VirtualReality取了两个中文名字——“人为景境”“灵境”。钱学森表示,自己更喜欢后者,因为具有中国味道。

钱学森的“中国式浪漫”还不止这些,他不愿意我们跟着外国人跑,给很多“外来词”进行了“汉化”,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航空、航天、激光等科学名儿都是他取的。以“激光”为例,当时的人给它取了一个长长的名字,叫作“光受激发射”,他改为“激光”,沿用至今。

当然啦,“取名大神”有时候的取名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他将Black Hole翻译成“陷光星”,从文字角度来看更具美感,但不及“黑洞”形象、通俗,容易被大众理解和记住。

作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的成就不仅举世瞩目,更是照亮了一段中国的历史;作为一名爱国的科學家,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不但要学习他心系祖国、奉献毕生的赤子情怀,更要沿着前辈用智慧锻造成的阶梯,奋力攀登,为祖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图片来自2012 Qian Xuesen Library&Museum)

585AF522-9413-4CD4-855E-F3E7DBACD1DF

猜你喜欢
大神钱学森火箭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做人与处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Savage Country
保你成为识鳄大神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给大神跪了,那些年的神最右
给大神跪了,那些年的神最右
飞出去吧,火箭!
运载火箭
透视奇妙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