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茂华
何芳集四大名雕于一身,而且是雕刻行业中不多见的女性。与何芳老师的相识,缘于一次讲座,何芳老師讲述玉雕及她的传承和发展足迹,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那天,何芳老师身穿一件黑色点缀白色星星点点的羊毛外套,披着的黄色卷发随意用发卡别在脑后,打扮虽然很平常,但仍然掩盖不住她独特的艺术气质。从她的讲述可以听出,她显然是一位荣耀满满的大师。讲桌上放着一个厚厚的黑皮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文字。其实,她并没有照着本子读,而是声音轻雅,表情淡定真诚地讲述着她从事玉雕的往事。我当时想,这位何老师应该有60岁了吧?从她讲述的主题中得到了答案,她早已过了花甲之年。1970年参加工作,擅长中国四大名雕——象牙雕、木雕、石雕、玉雕,是一位独立设计、独立创作并善于发挥不同材质特色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卓有成效的艺术雕刻师。
台上的她从容淡定地讲,台下的我聚精会神地听。她的嗓音不高,话筒的扩音也没有把她的声音扩到很大,我丝毫不敢分神,唯恐漏掉一个字或者一句话。也不知道是什么吸引着我,可能是何芳大师的人格魅力,也或者是她的艺术魅力,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感觉她的谈吐,她的每一个字里都透露出浓郁、厚重的艺术气息。
独特的匠心凝脂 谱写江城雕刻史话
玉雕是中国古老的雕刻类之一,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为礼仪用具和装饰佩戴,玉被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玉器给人以唯美、高雅的视觉享受。玉石是历经千百年地壳运动变化沉积而成的。那么,雕琢打磨玉石,使其变成艺术品来表达某种文化或寄托一种情感,或是赋予她神采,赋予她灵感,赋予她寓意,从内到外,再从外到内,该是凝聚多少智慧,才能达到一种品鉴悦心悦目的效果啊!何芳老师能聚四大名雕于一身,魅力可想而知。
何芳,1951年出生于武汉。20世纪70年代学习象牙雕,1970年,武汉市大理石象牙雕刻厂与武汉玉器厂合并后,随洪亨铨师傅学习玉雕,后又学习木雕和石雕,尤其精通玉雕和牙雕,能自己独立设计并创作。因其掌握的雕刻种类广泛,汲取了玉雕、木雕、石雕艺术之所长,作品采用圆雕、浮雕、透雕手法,敢取敢舍,玲珑剔透,刚柔并存,善于刻画人物脸谱的精气神,能灵活运用并善于发掘不同材质特性,不仅继承了师傅洪亨铨的刀代笔,讲究刀位的北派技艺特点,对行刀的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和沉浮利钝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具有宫廷艺术的风格,还融合了南方现代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南北兼收,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玉雕风格,繁而不乱,使武汉玉雕作品达到艺术高峰,是一位独立设计、独立创作并善于发挥不同材质特色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卓有成效的艺术家。
据史料记载,近代以来武汉玉雕工艺发端于清咸丰年间的武昌“舒太兴”和“袁复兴”玉雕老字号,至民国初年,有汉口的“郑天福”,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在武汉玉雕作坊中尤以武昌“袁复兴”和汉口“郑天福”为盛。1949年以后,经过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被武汉市政府授予老艺人称号的“袁复兴”后人袁文山进入武汉市百花雕刻工艺厂玉雕组带徒传艺。自此,武汉玉雕技艺进入传承有序的时期,何芳是第三代传承人。
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创作出不同规格的大小作品千余件。除传统题材艺术作品深受中外朋友的喜爱、青睐及收藏外,在20世纪90年代,还创作出先泥塑后铸模,不同规格的欧式风格的人体艺术作品畅销东南亚地区。201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国绝技传承人”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称号。
过去,人们没有把工艺美术品视为艺术传统的主流,也没有从文化意义上评价工艺美术品的美术价值。虽然,一些高端艺术品也收进宫廷,为帝王将相所玩赏。但他们并未在意创造这些艺术品的作者,故榜上无名,不见史经传。此类作品包括帝王陵园、著名石窟的雕塑、壁画,帝王们所穿戴的刺绣制品,陶俑陶马、唐三彩、宋元明清瓷器等,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何芳尤其精通玉石雕刻,她运用玉石悠久的历史,利用玉石质地细腻、坚硬而温润,质如凝脂,碧绿苍翠而又色泽光洁的特质,制作各种雕刻件。她原创的和田玉作品《双凤》,1985年荣获全国玉雕行业评比金奖。作品做工十分精巧细腻,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深受中外朋友及收藏家的喜爱和青睐。
她的木雕,用风格淳朴的黄杨木,木质坚韧光洁,硬度适中,色彩庄重自然,有色如黄牙的美感。20世纪90年代原创的《藏族饲养员》《渔、樵、耕、读》分别荣获全国五大专业评比最佳优秀奖。木雕原创作品——中国的四大美人:《昭君出塞》《西施浣纱》《贵妃出浴》《貂蝉拜月》四件套,每件高度60厘米,耗时4年。作品表现的天生丽质之媚态,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和赞美是再恰当不过。尤其对杨贵妃的刻画,人体造型超凡脱俗,的确是一件婉约独特、风姿优雅的大家作品。
何芳老师原创的寿山石雕刻作品《鸡群》,宽30厘米,高43厘米,采用圆雕、透雕技法。鸡笼采用竹编镂空雕刻而成,因材施教,利用天然俏色,将鸡群刻画得活灵活现,熔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炉,给群众一种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被马来西亚华侨以16万美元收藏。寿山石雕刻的另一件原创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采用了深雕、厚雕、高雕等3种雕刻技术,荣获省行业特等奖,也被马来西亚识宝人以18万美元收藏。
何芳与黄金萍、舒明珠合作的大型绿松石作品《李时珍采药》《盗灵芝》《侍女》收藏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从何芳的叙述中,对玉雕艺术的加工与制作,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让人大开眼界。“原来,艺术就在身边,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艺术的境界源于执着,源于勤奋,源于不断创新。”正如何芳在文化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计划传统雕塑培训班上讲的那样:“雕刻家们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艺术的过程中,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劳动的快乐,由此可见手工艺创作体现了人是创造的主体,人也是造物的主人。”这也许是工匠精神的内涵。
梦圆南方之行 成就玉雕人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何芳有今天傲人的成績,其实吃了不少苦,可以说她今天的幸福是“熬”出来的,是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她的酸甜苦辣都在雕塑中。她说,她要感谢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春风带给她新的机遇、新的生活,改写了她的人生。她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她的第一桶金,就是从深圳起步,也就是她到南方后,改变了命运,改写了人生。
20世纪90年代,她所在的企业破产了。改制,何芳由头顶无数光环的工人,曾经的“先进工作者”“县级劳模”“优秀设计师”,突然变成了一个下岗工人,看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双胞胎女儿和年迈的双亲,她感到很无助。但她坚信,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为孩子撑起一片小空间。她一直暗暗地为自己鼓劲,办法总比困难多。
她每天花几毛钱到报摊上买报纸,看报纸中缝的招聘信息。有一天,她在等公交车的间隙,看看报纸,报纸缝隙中一则小小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她,“招聘玉雕师傅,月薪面议,联系号码……”她决定去试试。她回到家里,把两个孩子安排在亲戚家中住下,自己跑到火车站买了一张去往南方深圳的火车票。
那时的深圳,刚刚改革开放,一切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发展、来创造这个新城的美好未来,何芳此时正赶往深圳建设的路上。
她说,她的第一桶金是在深圳淘的,她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享受者。她见证了改革开放带给深圳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也或者说深圳的发展,翻开她新的人生篇章,改写了她的人生。
她按照报纸上的地址,找到了企业的所在地,这是一家大型私企,她一路问寻,一路找到董事长的办公室。何芳与对方见面后,自我介绍,并直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来意。对方平静地望着她,听她的自我介绍,吩咐办公室的员工给何芳倒水,待何芳喝完第一口水,平静下来后,董事长也表明了自己的招聘条件,厂里需要招聘技术精湛的工艺师,既能拿图纸设计,又能动手雕刻,还能拿出好的作品,可供出口到欧美国家。他问了何芳的年龄、经历,何芳都一一如实相告,包括自己已婚,并带着两个双胞胎女儿,自己曾经在工厂里从事石雕、玉雕、象牙雕,是一家国营企业的技师、设计师,现在下岗了,何芳一股脑儿地讲述了在武汉曾经的一切。她认为,既然坐火车跑这么远来应聘,双方都要以诚相见,让双方相互了解。董事长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何芳心想,自己是不是说太多了,对方会不会嫌弃自己年龄大。一个中年妇女跑这么远来应聘打工,未免高估自己,此时何芳心里有点犯嘀咕。但是她又补充了一句:“我可以先做一段时间的工作,您了解一下,如果您认为我能胜任这份工作,达到您的要求,我就在这里继续做,如果您觉得不满意,就算了。”
董事长和助理带领何芳参观样品间、工作间,并介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何芳看完后,更增加了信心。她认为她此前的工作和现在的工作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的环境更好,也许私企会更苛刻。
助理为何芳安排了一个独立的办公间,安排了工作,并拿出图纸,要求5个月之内完成。
何芳很快就进入工作状态,在仪器下,每天雕刻她的作品,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着,又进入了忘我的状态,甚至舍不得花时间上厕所,忘了喝水。
董事长每天会经过她的工作间来察看进度,偶尔点头笑一下,有时候只是在门口观察她的工作神态,何芳早已把各种杂念抛到九霄云外,就一心扑在雕刻上。她始终坚持,工作不能出任何差错,在预计的时间内做完。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加班加点的打磨、雕刻,提前10天完成了第一批作品。董事长看着眼前摆放的曾经是一块粗糙不起眼的石头,通过她的巧手,精雕细琢,以透亮、闪耀、灵动的艺术形象展示出来的艺术品,惊叹道:“何芳,这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吗?”“那还能造假?您不是看到我制作的吗?”何芳微笑着说,此时的她,比刚来的时候底气足了些,因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董事长也认可了。
一天下午,董事长把何芳叫到办公室,说:“何芳,通过近段时间的工作,还有你的作品,我公司决定录用你。”这么快决定录用,何芳意想不到,按自己的预计,起码要试用1年,何芳有些喜出望外,面对董事长提出的薪酬,她内心此起彼伏。“何芳啊,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看你的技术确实不错,我们给你每个月1800元的工资,怎么样?”何芳听到此话,脑子里一下子“嗡”地炸开了,此时恨不得找个没人的地方去大哭一场。她太高兴了,她太幸福了,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个月能挣到这么多钱。
让何芳没想到的是,自己在这里一干就是3年,她除了工作,下班后就到周边散步,熟悉周边的环境,她琢磨着自己目前算是安置下来了,下一步就是要解决孩子们求学的问题,她独自一人在南方打工,两个孩子都在武汉,她想起每天匆匆忙忙抱着孩子挤公交车上班的日子,她想起两个可爱的女儿。丈夫去世后,女儿是她的寄托,是她的希望,是她生命的延续。南方不仅仅是气候温暖,高楼林立,到处呈现出新气象、新境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的潮流环绕着她,她的思想也变得前卫起来。这里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效率高,到处挂着“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标语,激励着南来北往的人们不断地在人生道路上奋进、开拓、前行。她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营商环境非常好,很快就适应了,她感叹,“改革开放真好,深圳真好,早点看到报纸,早点来,也许更好”。此时的她感到很幸运,遇上了一个好时代,走到了一个新境地,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只要自己肯吃苦,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她觉得生活是不愁的,一定要想办法把孩子们接过来。
于是,她找到董事长谈了自己的想法,把孩子们接到南方,找到一所学校读书,自己可以更安心地工作,董事长很爽快地答应了。她请假回武汉,把两个孩子接到南方并办理了入学手续。
就这样,她从一名大理石雕刻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南方一个国际公司的设计师。
何芳质疑:为什么家乡的雕刻产业做不起来,南方玉雕厂却那样红火?她常常思考一些问题,也关注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营商政策。人家重视人才,不惜一切代价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拓展市场,稳固市场,这就是新企业与老企业的差别。老话说,思路决定出路,人家的思路特别开阔,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动脑子,而我们内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找市场,企业靠国家,等人来找;而新企业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找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调整产品的生产方向和销售。一个是等,一个是找,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何其大,何芳到深圳接触了南方企业的管理模式,明显感到内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老思路上,这种转变的缓慢进展,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通过对比,她发现自己奔赴南方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她越发坚定了立足南方的想法,通过各种办法,最终办理了调动,拿到了盖着红印章的证明。她看着这个红印章,是那么刺眼,刺得她心有些痛,从此工作了20多年的单位,与自己再没有一点关系了。厂子里有和她曾经共事的老朋友、有她的青春、有她的智慧,还有她成长的足迹,现在却要离开这个生活了30年的地方,难道真的一去不复返吗?心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轻松。这么大的一个厂子,说垮就垮了。丈夫已经离开人世了,她此行再次踏上去南方的火车,与以往的心情不一样,甚至有些念念不舍。到底舍不得什么?她也说不上来。也许这就是故土难离的情结。
何芳带着孩子们与新兴的城市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一起收获。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何芳心中那份浓郁的家乡情结愈来愈重,她怀念与她一起肩并肩共同合作过的老同事,她牵挂着和她一起加班学习的同学,他们是不是放下手中的雕刻刀,另转行业?他们是不是苦于有着雕刻技术,没有一个供他们施展和发挥才能的平台?这一代人或许从此抛弃了这个行业,让我们的传统工艺从此失传?她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思念着她的故乡,还有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们。2005年,她辞去了南方的工作,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再次重头做起,自己创业,成立武汉圣卓雕刻有限公司,担起了家乡玉雕产业的发展和传承的重任。
她为武昌莲溪寺义务修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墨玉观音,高度为1.2米。另外一件观音像《天地之间》雕刻完成,所需材料160公斤,为何芳所捐赠,并历时3个月工时亲自雕刻,价值180万元。《湖北卫视》《文化潮——木石缘》分别对何芳进行了采访与专题报道。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個民间老艺术家高超的艺术造诣,精益求精的态度,传承中华文化的强烈使命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博大胸襟。
播撒艺术的种子 桃李芬芳遍地香
2015年至今,何芳被武汉市财贸学校现代学徒制玉雕特聘为企业导师,在校内开设“何芳工作室”,进行武汉玉雕非遗技艺教学活动,累计教学1000余课时。
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期间,与校方一同探索了“专业十大工作室”的中职玉雕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传统珠宝宝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嵌入玉雕大师工作室——以传承创新为目标,传统文化为特色,以多样化教学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玉雕传承人培养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此为契机和载体,按照“学员,预备互补,正式学徒,非遗传承人”四步走的人才培养思路,将传统工艺以现代学徒制的模式纳入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为学校贡献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培养了一批具有传承能力的玉雕人才,成为武汉玉雕在传统工艺振兴下的中坚力量。
她要求她的弟子们要做到四点:第一,务必热爱这份艺术,不懈追求,并把传承民间工艺作为自己的目标与事业;第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到“嘴勤、眼勤、手勤、腿勤”,即平时在工艺中,自己要多问、多看、多练、多沟通,苦练基本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第三,精诚团结,互帮互学,学徒之间提倡不定期地开展工艺雕刻技术探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四,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必须不折不挠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及任务,高标准、严要求,以创新的思维去雕刻每一件作品。
她向学生们讲述着她的玉雕往事,鼓励学徒们坚守、踏实、创新、自信。她设计了一个《嫦娥奔月》的玉雕,但是民间的嫦娥奔月的画像比较抽象,如何把奔月中的嫦娥这位在中国民间流传广泛、人尽皆知的天仙美女刻画得入神、鲜活,不仅仅体现在裙摆的褶皱变化层次感上,何芳认为,仙女的手指、脸型、耳朵,许多细节上皆要做文章。于是她查找大致关于古代美女的描述、绘画,如何通过雕刻艺术把这个神仙姐姐表现得灵动鲜活,美得淋漓尽致,美得如痴如醉。她构思,修改图纸,不断修改画面。每天都忙到凌晨3点才睡。经过半年的时间,一座晶莹剔透的玉雕呈现在眼前,然后经过打磨、上光、抛光等工序。师傅们和同事大声惊叹:“何芳,你太有才了!”这位嫦娥仙子栩栩如生地站在台上,何芳激动得流下泪水,她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啊!”随后,她又设计了欧洲人喜爱的美女玉雕。如《八仙过海》《五女拜寿》等玉雕,把中国传统故事通过玉雕艺术表现出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这一系列产品被出口到欧洲,深受国外艺术家的喜爱。既为当时的企业挣到了第一笔外汇,也为当时陷入危机的雕刻厂带来了生机。这一次,何芳被厂里作为技术骨干培养,何芳的名字也被厂里的老少职工所熟知。
接下来,更让人震惊的事发生了,《嫦娥奔月》到美国参加国际艺术节展览,被评为金奖。此时的何芳终于熬过了最苦的日子,她从木雕转型到牙雕,最后转型为玉雕,并且成功了,厂子里的人都再次记住了何芳这个名字。
她依旧骑着自行车,带着两个娃上学、放学。虽然获得至高的荣誉,她并没有沾沾自喜。她觉得这个行业,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于是主动与国内国际的雕刻大师联系,向他们学习。连续几年为政府创下外汇收入。她觉得,自己的辛勤劳动能为工厂挣得荣誉和效益非常高兴。
2017年10月,她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传统雕塑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说,传统泥塑是一门立体的造型艺术,而湖北省境内木雕、石雕、泥雕等各类艺术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泛,如何在当下工业化的背景下保护日渐式微的传统雕塑艺术,成为了当下文化培养与传承的责任。这次培训班,以“强基础、拓眼界”为基础,坚持因人施教尊重各类传承雕塑工艺的初始性、原发性和民俗性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创作的研修原则,采用“大师与学者携手,教师与学员互动”的教学模式,开创非遗培训工作新局面,用心地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何芳还受邀在武汉市教育局开展的主题为“匠心育匠人青蓝共成长”巡讲活动,何芳用她的三部曲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代大师的传奇人生。第一阶段,在国企中当学徒,是我国学徒制的缩影,从观察作品开始,到最后制作作品被美国历史博物馆以360万美元收藏。何芳传承了对艺术的坚守和执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第二阶段,突发变故下岗,何芳坚持对玉雕艺术的追求,即使这条路走起来更加艰难,她把磨难当财富,在困境中坚持钻研玉雕艺术,产品升级,开辟新市场,从普通摆件到工艺品收藏,让她重新走向事业的又一个成功。第三阶段,创业传承,回报国家,何芳经历磨难,练就了更加精湛的玉雕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成立了武汉圣卓雕刻有限公司。
玉雕大师何芳的传奇人生激励了现场的每一个学生,大家的心情如同掌声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技术需要传承,匠人精神更需要传承,有了对技术的坚持和追求,什么磨难也打不倒中国工匠。
在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报告厅的演讲中,她慷慨激昂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苦难成就了我。”
如今,亲手培育的学子们分散到全国各地创业发展,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扎根在深深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已小有成就,甚至有的已经崭露头角成为艺术家,带出了自己的弟子。
每逢弟子们荣获奖项,欣喜地给何芳传递佳音与问候时,何芳总是在电话的另一端不停询问。她一方面关心着弟子们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关心着弟子们的家庭和生活状况。弟子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还嘱咐其他弟子也予以关心。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她和学生们在一起,亦师亦友,若父若母,关心备至,呵护有加。如周如南、彭晨、张青松、朱黛璇、钮啸龙、陈珑玥等,都已经成为中坚力量。
陈斌、王磊、庹谦军、余兴桥、肖传军等弟子们已取得不少成就,并将雕塑技术广泛引用到民间建筑等方面。陈斌的《送粮》《江滩码头》《木兰将军》等作品先后4次参加湖北美院展出。《收获金秋》等作品参加长江流域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他把泥塑工艺融入到仿古建筑中,如古建斗棋、垂兽、雀替等,以泥塑翻模做成构建,取代原用的木质结构,起到了很好的耐腐、耐风化作用。王磊,西安人,作品《老哥俩》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秦声古调·华阴老腔》获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工艺美术类优秀奖,2018年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
何芳将艺术的芳香四處撒播,让人们感知艺术的魅力和馨香,如清莲一朵,始终坚守着艺术的圣洁和内心的清宁。
彰显时代风范 传承传统文化
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何芳大师及其弟子在武汉财贸学校举办了大型玉雕展。1000余件玉雕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每一件玉雕都有不同的寓意,边看边听她讲解。
1年前,工作室就开始构思如何结合自己的特色来纪念这个伟大日子,不仅要将技术传承下去,更要把带有家国情怀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举办了“举旗铸魂心向党 青蓝传承谱新篇”玉雕作品展。以红色主题,结合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用8个月时间完成了原计划2年才能完成的雕塑任务。如《拓》,塑造了在党旗指引下,向上攀登的老黄牛形象,灵感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牛精神”。将学生的技能学习与文化内涵的解读以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颗颗石榴籽 殷殷民族情》体现了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温暖感动各族同胞,汇聚民族团结之力,颗颗石榴籽,殷殷民族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依,在民族团结中聚力决战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想的强硬底气。还带领“新疆内职班”不同民族学生分工合作,在创作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团结的喜悦,体会到民族融合的力量。
《龙腾盛世》用和田玉制作,高1.5米,长0.39米,宽0.40米,气势恢宏,表达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繁荣景象。
《中国梦》是何芳带着她的学生吕礼、彭晨一起完成。以寿山石高山红材料进行雕刻,象征着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凝聚着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一双双手与成簇的牡丹花象征各族人民用劳动开创美好未来,成就现在的幸福生活,少女拥抱国旗与祖国母亲相依相伴,与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
展馆里摆放的每一件作品精致、灵巧,用料讲究,寓意深刻,站位高。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玉雕作品用其特有的外形和丰厚的底蕴,诠释着建党100周年的伟大,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
还有一件特殊又可爱的作品《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兵兵”纪念印纽》,由何芳亲自设计并自作完成。选材采用寿山石高山红,朱砂红是寿山石中的极品,温婉可亲,鲜而不俗,其质纯优,凝灵成冻,印纽上雕琢武汉军运会吉祥物“兵兵”,其阳光、自信的笑容和张开双臂、迈步向前的造型,象征着新时代的中国愿以更加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姿态共享友谊、同筑和平。
70岁的何芳在活动开幕式上发表感言:“与学生在一起,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依旧精力充沛。我会把传承玉雕文化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我愿意把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守好财贸学校给我的平台。时不我待,我现在正在培养第四代传承人,他们成长起来后继续培养第五代、第六代,做到代代相传,让武汉玉雕发扬光大,永续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数不胜数,许多工艺即将失传,实在可惜,这些工艺融入了艺术家的智慧与汗水,并加以精雕细琢而大放异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精湛的工艺,承载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人类的精神蕴涵。它们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仅经过体力创造,更经过脑力的熔炼,最终才得以呈现光芒。不仅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生活品位,更深入了灵魂,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愉悦之感。
不论是玉雕还是木雕,这些传统艺术品所绽放的异彩,决不仅仅体现其外在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彰显时代的旋律、人们内心的向往,引领时代的一种价值内涵。正如何芳所说的,艺术不仅仅是造物,也是在创造一种精神主体,体现一种价值观、世界观,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与共识,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