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岱衡,谭清立
(1.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0;2.广东药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10)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战略布局中不断蓬勃发展的产业高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与《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2021-2025 年)》的宏观指导下,其产业规模与产业竞争力实现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了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翠亨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3 处产业园为主载体,配套产业多元化与产学研合作紧密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格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21 年8月9 号发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粤府〔2021〕53 号)将“生物医药与健康”列为广东省“十四五”第九大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宣布支持中山市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成果转化基地与国际型创新合作平台,将使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赋能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为推动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顺应“十四五”规划要求,实现精准布局和进一步提升产业投入、产出效益,文章基于投入-产出维度,采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与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2014-2020 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多项经济指标的关联度与综合效益水平,参照模型结果深入评估,总结当前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在不足,并提出产业要素配置的调整策略。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战略规划中一片厚积薄发的土壤,当前正处在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而投入-产出维度研究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效率及其技术创新转化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定量分析方法中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法、DEA 数据包络模型分析法两类评估方法的地位举足轻重[1-2]。谭清立等[1]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概况,得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划上企业数量仍可再提升,并且存在局部过度集聚的情况。许晶等[2]采用DEA数据包络模型完成了辽宁省同国内其他身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比研究,获得了应通过提升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和规模效益投入以改善现状的结论。在针对中山市的研究中,蒋璘等[3]提出,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自主知识创新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人力与资本严重缺乏等不足,成为阻碍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题;熊晶等[4]则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分析了中山健康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中山市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具有规模初步形成、行业分支齐全、集群初步建立的特点,并基于分析结果认为中山市健康产业在产业结构、产业配套链、集聚效应、创新协同体系建设等方面需要提升优化。纵观周边城市的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邱丹逸[5]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系统分析了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体情况与国际交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其缺少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平台;目前,深圳生物医药的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多为医疗器械企业,制药优势企业较少,且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仍不够完善,深圳市加强区域内合作、弥补生物制药创新短板是大势所趋[6]。因此,基于最新的面板数据完成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概况与竞争力评估,找出不足,是进一步深化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规划设计与创新建设的必修课。
以2014-2020 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指标中的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数、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数量、生物制剂药品注册申请与受理情况、生物制剂(含疫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中山市药械生产受许可企业、医药业高级职称获得人数与中山市企业专利作为研究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主要影响指标,建立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影响指标体系。
依据从中山市统计局获取的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数据,结合广东省统计年鉴、国家药监局平台、国家上市药品专利登记平台、企查查官网、广东省医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名单、中山日报等地方报刊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 智库)、药智网官网等数据,对2014-2020年中山市生物医药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筛选。
2.2.1 中山生物医药产业效益灰色关联度模型
2.2.1.1 研究方法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能藉由两类系统之间的指标数值随时间或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关联度的改变,并基于关联度度量系统各指标间关联性大小,来评估某系统或产业的发展概况[1]。本部分选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以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效益为模型的参考系统,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X1(k)/家、规模以上企业亏损数X2(k)/家、中山市生物制剂药品注册申请与受理数X3(k)/件、中山市生物制剂(含疫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数X4(k)/件、中山市药械生产受许可企业数X5(k)/家、中山市医药业高级职称获得人数X6(k)/人、中山市生物医药企业专利持有数X7(k)/件共7 项指标代表产业生产要素指标[1],组成灰色关联模型的比较系统,同时以X0(k)/万元(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代表产业效益增长指标,并作为参考系统,基于此代表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效益,旨在深入探究两个系统内部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的关联度变化趋势。
2.2.1.2 分析步骤与结果 确定分析序列:
其中,X为灰色关联因子集,x0(k)∈xi为参考列,xi(k)∈xi为比较列,x0(k)与xi(k)∈xi分别为x0与xi在第k年的数据。数据预处理:
通过均值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公式如下:
其中,xi为未经过数据预处理的关联因子,x'i为经过数据预处理后的关联因子,xˉi为对应每一项关联因子的均值。
绝对值计算:
计算2014-2020年每年参考列x0k与各比较列xi(k)的差的绝对值,公式如下:
取最值:
取差值绝对值中的最大值∆max与最小值∆min,公式如下:
求关联系数:
其中,ε为分辨系数,一般取ε=0.5;r0k为两类系统序列间的关联系数。求关联度:
其中r0ik为参考参考列与比较列之间的关联度。
2.2.1.3 模型求解结果 通过Matlab 软件、结合SPSS.AU 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两个系统间因素的关联度如表1所示。
表1 关联系数结果Table 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sults
2.2.1.4 数据分析 在表2 的关联度排序结果中,评价项X1(k)与参考系统X0(k)的关联度为0.826,位于7个评价项关联度排名第1位,说明在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建设过程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与产业效益关联最为紧密;图1 显示,X1(k)关联系数曲线较其余6 个评价项最为平缓稳定且标准差最小,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当属与中山生物医药产业效益关联最为稳定的评价指标。评价项X7(k)与X0(k)的关联度为0.738,位列关联度排序第2,同第1 位(X1(k):0.826)相差0.088,关联系数曲线稳定。评价项X6(k)与参考系统X0(k)的关联度为0.726,排序位于第3,相较第1、第2 分别相差了0.1、0.01;关联系数曲线稳定且标准差小,表明其作为评价指标的效度良好。评价项X5(k)的关联度结果为0.722,排名第4位,是高于0.7 的最后一项,关联系数标准差为0.134,曲线波动程度属于中等水平。此外,根据图1曲线趋势走向,除X6(k)外,其余6条曲线均在2019-2020 年出现下滑,即在此期间此6 项与产业效益的关联度均出现了下降,此现象值得额外重视。
表2 关联度排序结果Table 2 Relevance ranking results
图1 关联系数结果折线图Figure 1 Line chart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sults
2.2.2 中山生物医药产业数据包络DEA 投入产出模型
2.2.2.1 确定分析序列
式中:Xj为投入量矩阵,Yj为产出量矩阵,ω和μ为投入、产出系数矩阵。DEA方法的BCC模型线性规划与对偶规划是等价的,对偶形式如下:
研究某对象整体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时,投入量矩阵为X,产出量矩阵为Y,代表综合效益值的向量为θ。
2.2.2.2 指标选定与模型运算 以SPSS.AU 软件作为演算工具,以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自然年为决策单元(DMU),参考多篇文献[7-8],根据指标含义和产业实际情况将现有指标进行分类,将偏向投入型指标的X1(中山市生物制剂药品注册申请与受理数/件)、X2(中山市生物制剂(含疫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数/件)、X3(中山市药械生产受许可企业数/家)、X4(中山市医药业高级职称获得人数/人)、X5(中山市生物医药企业专利持有数/件)5 项指标纳入投入量矩阵);同时将偏向产出效益型指标的Y1(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万元)、Y2(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万元)、Y3(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万元)、Y4(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数/家)、Y5(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亏损数/家)5 项指标归入产出量矩阵)。根据生物医药产业产出的波动性,选取BBC(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VRS)模型作为数据模型,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呈现真实数据的评价结果。最终模型计算结果见表3-6,图2。
2.2.2.3 数据分析 据表3 所示的中山市生物医药投入产出有效性分析结果,决策单元下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9 年、2020 年5 项呈“DEA 强有效”,且综合效益值均为1,表明这5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投入、规模投入配置合理,产业建设综合效益良好。2017 年、2018 年2 项呈“非DEA 有效”,综合效益值分别为0.425 与0.472,则说明产业建设综合效益不理想。
表3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投入产出有效性分析Table 3 Analysis on input-output effectiveness of biomedical industry in Zhongshan
2017-2018 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效益值分别为0.567、0.63,规模报酬系数同为0.75,说明产业技术效益及规模报酬皆呈递增状态(表4)。通过图2 可知,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2017 年、2018 年技术效益、规模效益不足导致当年度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效益大幅下降。根据表5 可知,2017-2018 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建设过程中X1、X2、X4、X5共4项投入指标松弛变量S->0,存在投入冗余现象,总冗余变量系数分别为2、7.667。其中,X4:中山市医药业高级职称获得人数的投入冗余率为0.05和0.172,是4 项投入冗余指标中投入冗余率最小一项,说明若优化中山市生物医药投入配置,X4项投入的调整幅度及难度较小;X5(中山市生物医药企业专利持有数)的投入冗余率为0.175 和0.347,为第2 低。根据表6结果,Y1、Y2、Y3共3项产出效益指标松弛变量S>0,存在产出不足现象。其中,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2017 年的主营业务收入(Y2)的松弛变量S 值最大,说明其产出情况距离理想产出效率差距最大,产出不足率为3.562;其次2017-2018年工业总产值(Y1)的产出不足率为3.083和3.314,产出不足亦明显。
图2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投入产出有效性分析折线图Figure 2 Line chart of input-outpu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biomedical industry in Zhongshan
表4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报酬分析Table 4 Analysis on scale return of biomedical industry in Zhongshan
表5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冗余分析Table 5 Analysis on input redundancy of biomedical industry in Zhongshan
表6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出不足分析Table 6 Analysis of insufficient output of biomedical industry in Zhongshan
3.1.1 中山市高技术专业人才优势不明显,医药行业高职称人才配置的不合理有碍于生物医药产业效益的发展 技术人才储备是各行各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在2011-2020 年间中山市共有38 位医药行业高级职称人员,尤其在2019 年共计有9 名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代表着中山市医药类高技术人才储备能力更上一个台阶。最终的关联度结果排序(表2)显示,中山市医药业高级职称获得人数与参考系统X0(k)的关联度为0.726,于7个评价项中排名第3位,同时其关联系数方差(方差:0.092)表明其波动性较小,足够证明该指标投入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效益提升的价值。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山市医药业对高技术人才的吸纳与培养能力,是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性生命科学课题及新药创新研发的中坚力量。在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业各市高级职称获授数据中,广州、深圳、佛山3 市2011-2020 年间获得人数总额排名前3,分别为234、89、89 人,分别是中山市数据的650%、247.2%、247.2%,中山市同其他城市差距较为明显。因此,中山市高技术专业人才优势不明显,需要技术人才引进。中山市的38位医药业高级职称获得者中,仅有4位为制药高级工程师,占比为10.52%,却有24 位医疗器械高级工程师,占比为63.15%,表明人才配置不够合理,存在向医疗器械行业倾斜的情况,也体现着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头部城市的差距。医药业高职称人才的不合理配置不利于生物医药产业效益的再提升。提升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人才储备与吸纳培养必不可少,提高制药高级工程师及生物医药研发型人才的引入与培养力度,是为产业发展注入核心动能的第一步。
3.1.2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深入发展,但与生物医药头部城市创新能力差距明显 在关联度评价项排序结果中,中山市生物医药企业专利持有数与生物医药产业效益的关联度排序第2,与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效益紧密相连。其生物医药企业专利创新在2020 年突破新高,当年企业新增专利数为9项,同年中山市生物制剂药品注册申请与受理数及生物制剂(含疫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数同样为历年来最高,分别为11 件与14 件,创新发展持续深化。从2018年起,中山市政府就开始寻找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的契机,力图将中山市打造为国内一流科技创新高地。2018 年1月10日中山市政府同澳门方面签署了《关于共同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合作框架协议》,打通了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同外部知识互溢的重要资源关口。而与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头部城市——广州、深圳二者比较,中山的企业新增专利数、生物制剂药品注册申请与受理数及生物制剂(含疫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数仍差距明显,2020 年广州市的此3 项分别为60 件、44件和44 件;深圳市同年的此3 项指标分别为33 件、16 件和18 件。深挖差距之原因,发现在2017 年之前,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产出完全依靠企业自主收购专利及自主研发,市内尚未建成能够予以生物医药专利扶持的外部平台,本市高校生物医药专业背景较为薄弱,且知识互溢效应惠及范围有限;同时政-产-学-研体系建设过程中,四者间互动的障碍及成果转化的难点不容小觑[1],推动合作成果商品化需要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合作。所以中山市缺乏一个面向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专利互助交流平台来为其打通产品研发的关节,中山市的牵头责任任重而道远。
3.2.1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效益增速可观,而关乎产业效益的多项指标关联度不同程度下滑,产业发展将走向多元 从2017-2020 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效益增速十分客观,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7481.4万元、39949.7万元、49515.8万元、91733.7万元,年增速为6.59%、23.95%和85.26%,说明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根据数据包络DEA产出模型结果,中山市在2017-2018年间存在2 次产出不足,产出不足的指标分别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3 项,说明在2017-2018 年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受企业外迁影响,投入产出效率未达理想状态;随着生产投入配置的调整及外部技术创新合作的不断加深,2019-2020 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出不足的松弛变量及产出不足率均降为0,说明过去产出不足的状况已被很好地改善,产出效率恢复到理想状态。图1 可见,除了X6(k)中山市医药业高级职称获得人数指标外,其余6 项的关联系数曲线在2019-2020 年间均呈现下滑,说明中山市大多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标投入的效益回报减弱,但实际产业效益为稳步增长,说明存在其他影响产业效益的因素,即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体现在资源协同、销售渠道共享、创新人才储备、区域优势拓展等方方面面[7]。在全球疫情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对新冠疫苗等生物医药产品需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企业有更广阔的市场及外部机遇。以多元化发展开拓国内外产品新市场、形成规模更高的专业化产业集聚效应,这不仅符合中山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的立园宗旨,也具备深远的战略价值。
3.2.2 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效益初步形成,但形成过程中存在效益弱化、资本流失的现象 据中山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数达6家,数量是2019年的2倍,产业规模升级势头迅猛,产业集聚效应初显成效。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数据包络DEA 投入产出模型结果显示,其规模效益值于2019-2020年达到1,说明2019-2020 年事关产业规模效益的生产要素配置合理,扭转了2017-2018 年规模效益下降的趋势,也说明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效益初步形成,已具备深化发展的产业群基础。在中山市统计局提供的产业数据中,2016 年中山市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数为4 家,工业总产值为301854.9 万元,而2017 年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数减少为3 家,工业总产值却直线下降为42547 万元,降幅为85.9%,连带其余产业营销数据也发生大幅下跌,依据DEA数据包络模型,此情况导致产业效益发生了较大水平的弱化。从当年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负债情况看,负债额未有明显波动,能够排除消失的那家企业负债破产被收购的可能性,其更像是进行总部迁移至其他城市,是一次城市生物医药企业外迁事件。该企业迁走后,中山市整体规模效益及技术投入效益等产业投入效益发生了弱化,工业总产值及主营业务收入的大幅缩水是产业资本流失的表现。而引起企业外迁的原因已无从考证,但无外乎企业成本提升、政策红利收紧、外部技术交流难等几类。中山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主张“优惠不如优势”的招商引资策略,在2015年前,即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技术积累未成规模的时期,这种短期政府优惠力度不足的长远型战略难以为中山生物医药企业在日渐激烈的技术研发竞争中占据优势。其他城市一旦给出令其满意的优惠政策,中山市将在此段技术积累弱势期中失去吸引外市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本市的优势。
中山市政府和生物医药企业应该加大对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引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技术人才优势,促进中山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一个高自主、强稳定且多方支持的优质人才交流引进平台,以提升中山市生物医药高技术人才引进效率,突破企业或政府行政部门校招“声势大雨点小”的人才引入障碍。依托宣传手段和政产学研体系在高校人才中塑造中山生物医药品牌,助力于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创新人才输送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同时应重视本土人才培养,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重视基础性和技术性生物医药人才的系统培养,努力提升中山市医药业高级职称制药工程师人数及占比。积极探索定向培养式人才引入方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院校资源综合培养生物医药相应学科的学生科研能力,重点培养和挖掘符合产业需要的生物医药科学人才,完善人才考评与激励机制。同时,可以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习就业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培养和吸纳更多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研发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基于此不断深化“校企政”合作,推动建立创新人才向生物医药企业流动机制[11]。
中山市政府正谋求将中山生物医药产业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当中,将中山生物医药塑造成自主研发、科技交流、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的创新高地。为此,系统化扶持创新驱动型企业必不可少。中山市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调配功能,制定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扶持政策,以增强外部性。推进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政-产-学-研体系建设进程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合作才能完成,中山市政府可依托设立生物医药专项科研基金,吸引生物医药领域海内外优秀学者、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研发人才入驻中山市产业园[13-14],由政府设计并提供富有吸引力的薪酬方案和长期研发经费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政策待遇,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激发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中山市产业园发展委员会也可以从设置隶属于自身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入手,以社会资本、高校、政府三方共同持股的形式设立单位,作为流动式专家、学者来访中山的交流平台,基于这种模式提升中山市本土的科研单位数量,以多元手段降低产业创新行为的风险与成本。此外,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还需额外重视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类高校及研发机构间政-产-学-研项目平台的搭建[14],为自身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创新产能来源,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机构实验设施配套完善的优势,开展跨区域、跨时空的生物医药高精尖课题合作,并周期性邀请学术专家赴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考察指导,真枪实刀地把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政-产-学-研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长远性投资来落实。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产业模块型企业进驻产业园的优势在于能在产业园区内部形成一种完善的基于规模效益投入产出的循环机制,并有力推动产业的持续化发展。所以中山市政府应不断加大对现有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据省政府“十四五”规划逐步培育出体色鲜明、规模效应凸出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与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最终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模块精准建设[12-13]。为了深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产业集聚效应及有序发展,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并由政府逐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扶持,除却前文提到的政-产-学-研体系下的R&D投入要求,还可以通过组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委员会,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缓解和消除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同时,政府需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物医药产业以加速行业发展,积极通过政府协同产业园对高校方面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予以成果转化立项,引导风险投资机构资金介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信心,提高创新马力。政府还可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对生物医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保障地方性企业红利,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生物医药发展资源投入体系,所瞄准的当前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多项投入指标产出效率减弱的发展趋势,这其中有产业陷入经济资源投入同质化、政策工具投入碎片化、部门协同效应不理想等问题的存在。为确保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激烈的产品较量中不落下风,以科学合理的资源投入配置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效益及产业竞争力的稳步提升,中山市应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生物医药发展资源投入体系:在产业全局治理层面,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应立足于市内的产业园视角,由中山市政府牵头积极统筹园内生物医药产业资源,以全面、客观的视角评估其产业模块配置状况及产业链条分工合作效率,针对性地予以投入,并发掘产业链缺口及孵化器等中小型企业发展需求,对价值意义重大的项目按规章予以资助。而在专利方面,政府应该重视专利价值并予以激励,通过知识产权成果激励计划及对企业外部专利收购降税、提供贷款等方式提供分层红利,刺激企业自主研发与寻求合作的积极性。在政策红利受益客体方面,中山市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存在事实上适用于医疗器械企业、中成药开发或中药饮片破壁企业、保健品企业甚至是食品行业的情况,形成了巨大的政策额外成本,中山市政府应考虑对此方面政策予以收紧,加速非生物医药企业免息低息或生物医药专项补贴红利的回收,集中此方面冗余资金用于打造产业园内生物医药专业化产业集聚片区,以此反哺规模效益投入。在市场方面,政府与产业园平台应该重视加快完善医药审批制度,改进新药注册审批服务流程,完善药品定价机制,对原创新药和集成创新生物药品优先审批,并确保准入审批规范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