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春晚群雄并起的时代,城市台春晚该不该办?
——以沈阳广播电视台《把乐带回家》春晚为例

2022-06-22 11:41□刘
记者摇篮 2022年4期
关键词:带回家类节目晚会

□刘 明

一、绪论

高燃!破壁!出圈!元宇宙!在刚刚过去的虎年春节,春晚战场再燃战火,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河南卫视、天津卫视、辽宁卫视、山东卫视春晚等群雄并起,各领风骚,风云之作层出不穷。有立于文化中轴上历史与文化碰撞的震撼(如河南卫视春晚),有深嵌地方土壤里民俗与民生交融的对位(如北京卫视春晚),有穿越时空宇宙后虚拟与现实并联的破防(如江苏卫视春晚),有长燃烟火气市井与笑料杂糅的玩味(如辽宁卫视春晚)……

穿越到十年前,“大春晚”时代的帷幕徐徐拉开,央视春晚一统江山的格局被彻底打破。流量明星跑场、知名主播加持、环幕舞美沉浸、年度热词盘点,春晚往往给人们留下这些印象。春晚的发展如同抛物线般到达制高点。

如今,春晚已经有了商品属性,各具地域特色,神仙混战打架,体现了文化自信。对观众而言,根据自己偏好去任意选择,可以乐享文化“红利”。那么既然已经有万众期待、一枝独秀的央视春晚,也有各领风骚、各显其能的卫视春晚,对于城市地方广播电视台而言,城市台春晚还要不要办?怎么办?是挤在夹缝中瑟瑟发抖地“交作业”?还是另辟蹊径,办出自己小而美的晚会?

春晚,百科的权威解释属于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是“央视春晚”或“春晚”,诞生于39年前的1983年。这种“茶座式”迎春晚会的诞生绝非偶然,一方面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奉上刚需的文化年夜饭,一方面是满足中国老百姓的情感诉求,给他们一份陪伴。归根结底,是特定时代下,受众在年终岁尾对文化娱乐活动的迫切需求。一众表演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巅峰之作至今影响着数亿中国人。

1983年央视春晚,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可谓是新中国流行歌曲的“鼻祖”,至今仍是各类晚会首选的压轴曲目;

1984年央视春晚,表演艺术家陈佩斯与朱时茂合作的语言类节目《吃面条》,是中国式小品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彼时的国人从没有见过这种艺术表演形式,那令人捧腹的桥段、夸张的表演及带有主线的叙事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1987年,国人对流行音乐的理解被费翔这个名字带入到了一个全新高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全新的维度,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传遍大江南北,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曲开辟了两岸文艺交流的全新局面。

如此堪称“鼻祖”的佳作还有很多,并至今影响深远。也是从那时起,国人心中的春晚等同于“炮仗”“春联”“饺子”……是符号,是年俗,是传承。

因此,春晚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式与内容怎样升级,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大众娱乐文化层面的基础诉求,更是一个时代的特有文化产物。无论是央视春晚、卫视春晚、头部平台网络春晚,还是地方媒体的地域春晚,都有办起来的理由,因为它们各自承担的作用不同。

如果央视春晚是团圆饭中的“年年有鱼”,卫视春晚是团圆饭中的“鸡祥如意”“发财猪手”,那么城市媒体的地方春晚便是团圆饭中的那道“凉菜”。接下来笔者将以沈阳广播电视台《把乐带回家》春晚为例来具体阐述上述观点。

二、《把乐带回家》春晚简介

每年一度的《把乐带回家》春节联欢晚会是沈阳广播电视台为辽沈观众倾情打造的年度“文化大餐”,已连续举办五届,是当地百姓及受众心中最接地气的春节“年夜饭”。如果以“收视率”作为电视媒体重要考核指标,这台春晚曾连续三年位居辽沈地区晚会类节目的收视前列。

以2019年为例,这台春晚的首播平均收视是5.0,同时段最高收视达到了6.7,市场份额占比为24.9%,除此还有一些数据值得关注,在春晚播出期间,全网参与互动人次达到681万,同步微信参与摇红包人次达到346万,接近9万人参与主播人气投票活动,这已经是《把乐带回家》春晚的收视率、到达率及市场份额等核心数据第四年蝉联榜首。《把乐带回家》春晚以丰沛的情感、巧妙的构思、精准的设计、广阔的视角、高点的站位及贴地皮极强的亲和力在广大观众中形成了良好的美誉度,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不仅展现出沈阳人与众不同的文化情怀与思想高度,更展示了大沈阳的胸怀。

三、《把乐带回家》春晚成功的密钥

在《把乐带回家》春晚没有明星、没有网红,更谈不上一掷千金的舞美与服化道的情况下,观众为何如此“买账”,甚至“热衷”?这背后折射的同样是地方观众的文化诉求。

天津人爱听相声,天津卫视的春晚主题就是“相声”;上海人爱听沪上脱口秀,那么东方卫视春晚里就一定有“沪”味元素。众所周知,沈阳人基因里带着“幽默”,更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乐观”与“向上”,那么在卫视春晚群雄争霸的今天,本来坐在电视机前就能轻松收获“欢乐”的沈阳人为何不惜在寒冬里奔波,辗转多趟公交到售票点买票,渴求到现场观看《把乐带回家》呢?为什么这台晚会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把乐带回家》春晚成功的密钥是什么?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共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没有明星,出现在台上的是每天陪伴沈阳观众的地方民生新闻主播。

沈阳广播电视台新闻栏目《直播生活》已经陪伴当地百姓走过了20个春秋。20年的时间跨度,观众竟能如此长情,究其根源是因为当老百姓衣食住行遇到麻烦时,他们想到的是向《直播生活》求助。很多观众认为,只要《直播生活》的记者在,那么他们维权就有了底气和勇气,有了“心安”。这份“心安”来自《直播生活》这个栏目的“共情”能力,更是“设身处地”与“将心比心”。于是当陪伴观众20年之久的《直播生活》栏目组在转型路上开始尝试并操刀做一台文艺春晚时,当那些观众熟悉的新闻主播、出镜记者要以另一张面孔,面对面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当观众有机会与他们如家人、知己、朋友一般欢聚一堂话家常的时候,试问,谁又会愿意错失这样的机会呢?于是有了百姓数九寒天、风雪交加中乘坐公交,只为求一张地方台春晚的门票而排起长队的场景;有了节目录制当天,满怀期待,如赶赴家宴一般,男女老幼早早等候在剧场门外的场景;有了晚会录制现场座无虚席,近四个小时的时间里观众从头到尾、全神贯注观看节目的场景;有录制结束以后,演职人员自发走到台下,与万分不舍、久久不肯离开现场的观众亲切合影的温馨时刻。以上种种印证着那句话——热土之上,是真实且热气腾腾的生活。因此,作为地方媒体,这台春晚必须要办。

2.共鸣:正能量的传递

一台春晚的基调一定是娱乐,但这其中必须有正能量的传递。当然,地方台春晚与央视或卫视春晚展现的“娱乐”是有着区别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台春晚的娱乐属性是有着特定土壤、特定成长环境的,南方地区春晚中那些经典力作如果放到北方地区的舞台上,其收视效果会大打折扣,其原因就是难以产生“共鸣”。

沈阳广播电视台《把乐带回家》春晚是以语言类节目(小品、相声)为主、歌舞类节目为辅的综合类晚会。语言类节目取材于生活,接地气;歌舞类节目彰显时代气息,年味浓;戏曲杂技等节目注重传承,融合中有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其所有语言类节目的剧本方向确定及执笔创作都是由民生新闻记者或主播完成的,以演艺界专业人士的视角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品也好,相声也罢,但凡是剧本,就要有“章法”,要有专业结构与戏剧冲突。但一切创作都是源于生活的,这些素材都来自民生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他们有着沈阳人独有的幽默,因为经常跑基层、到现场,最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想看什么。

以2022年沈阳广播电视台《把乐带回家》春晚为例,沈阳广播电视台再一次通过演绎辽沈百姓多彩的生活引发了受众的共鸣,并在传导正能量的同时契合了时代主题。

这里笔者还是要对语言类节目多着一些笔墨,以2022年春晚的语言类作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小品《今天说声我爱你》讲述的是城市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封控小区里的一场特殊婚礼。在园区内的核酸检测点,身着防护服的护士也是新娘,在没有仪式、没有鲜花、没有戒指,甚至没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办了一场婚礼。

那一句简单却饱含深情的“我爱你”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是怎样一种力量,让一座城市的人民如此抱团、无所畏惧?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彼此心疼、彼此理解?这力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沈阳人的团结”。整个剧本有笑料,有温情,有意想不到,有回味无穷。

小品《厉害了!我的村》以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依牛堡子镇大粮洞村第一书记为原型,讲述了大学生村书记带领村民瞄准市场、发展电商、共同致富的新农村故事。不仅在团圆喜乐的氛围中展现了新时代农民与时俱进、振兴有我的风采与风貌,更通过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家乡特色农产品以“植入”的方式让观众所熟知。

可以说这是运营思维的创新,更自然,更接地气,毫无违和,巧妙融合。

除此之外,还有赞美辽宁十四城的原创群口相声《宇宙的尽头是辽宁》,“铁岭的葱,开原的蒜,沈阳的浑河最好看……”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与描述,不仅让观众过耳不忘,更让城市的农产品、美食、旅游、气候等特色“名片”深入人心。

小品《邻里一家亲》《对党说句心里话》《反诈碟中谍》等“金句”频现:“老夫老妻,爱情需要经营;网络红人,带货需要品行。”“你们美好了,老百姓的日子就没好了,我是反诈民警。”这些内容上的精心编排,无不以诙谐的语言、喜庆氛围及正能量的传递温暖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些故事都是以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为原型,小切口、大主题、接地气、近生活,并将建党百年、振兴发展、邻里亲情等主题融入其中,有力展现了振兴新征程上辽宁人续写辉煌的决心。

3.多平台共享全媒体传播

在传播层面上,沈阳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全域推广新模式,把“融合”与“共享”做到了极致,值得地方媒体借鉴。这种大屏小屏的联动推广,引发的是广大市民和网友对晚会的长久关注,其传播效果也被几何级数放大。体现在以下三点上:

①矩阵传播。

从农历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初六,沈阳台各频道每天滚动重播,利用云盛京客户端和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平台进行拆条分发,以矩阵形式扩大了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②联动传播。

春节期间,《把乐带回家》在沈阳重点街区最佳点位的9块户外3D大屏同步播出。这种全城联播模式堪称地域首创,让沈阳市民走在街上就能看到家乡春晚,一定程度上也渲染了城市大街小巷欢度春节的祥乐气氛。

③创意传播。

运用新媒体思维对内容进行再生产,围绕晚会进行创意设计,推出《把乐带回家》专属吉祥物虎乐乐生肖表情包,在市民微信中广泛推广,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

可见,地方媒体春晚不可或缺,不仅要办,更要用心去办。

四、结语

地方春晚拼的不是高燃、破壁、出圈,而是追求感同身受、入情入戏、共情共鸣。地方台春晚之于地方老百姓,是一种家乡情愫,更体现了地方文化被群众广泛认同,是当地人刚需的文化私房菜,更是对其情感诉求的满足。

这种接地气是高级的,是有触达率的。笔者认为,地方媒体可以以晚会的形式用欢声笑语传递时代气息。用接地气的作品说话,用共情与共鸣来打动、感染观众,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

《把乐带回家》春晚之所以能刷屏,关键就在于“地方味道”及制作团队所具备的潜移默化地将时代关键词送到老百姓心里的能力。晚会为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条:只有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注重正能量的渗透,才能得到观众由衷的认可。

沈阳广播电视台《把乐带回家》春晚作为彰显城市魅力的文艺品牌,是空气中的乡土香,是摸得着的欢乐颂。

一台春晚联结着一座城的人心。

猜你喜欢
带回家类节目晚会
“虎虎大睡”把非遗带回家
把健康带回家
把健康带回家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