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画与广东航海文化

2022-06-22 21:55沈毅敏
航海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销广州文化

沈毅敏

外销画是指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开始,由广州的画家和画工为西方市场量身定制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有的临摹和复制一些西洋名画,有的则按照西方顾客的品位,借鉴西方的绘画技法,描绘了反映中国(尤其是广东地区)风土人情的广泛内容。

外销画的题材极为广泛,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极为丰富,上至皇帝和王公贵族,下到各行各业的黎民百姓;从湖光山色到港湾风光,从自然界的动植物到珠江上穿梭航行的各类船只;这些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受那些急切想了解中国社会的西方人的喜爱。

经检索,在关注中国造船史航海史的学术圈里,有关外销画的论文有:

1. 陈振杰“中国外销画中的中华传统船舶形象”;

2. 金行德“《广州港全景图》船析”以及“外销画·船舶·海内外贸易”;

3. 陈忠烈“外销画中话‘鸭船’”。

另外,关于外销画的文章和书籍还有很多,对于我们研究中国造船史、航海史、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限于篇幅恕不赘述。这些资料和文章给了笔者一些启发,但感到意犹未尽,遂草成此文。

一、外销画的诞生

西洋画传入中国是由传教士画家、出洋学画的中国画家和中西贸易等三条渠道共同促成的。以郎世宁为代表的传教士画家,他们对西画技巧和作品的传播主要局限在清朝宫廷之内,中国画家出洋学画也仅限于知识分子,而西洋画技巧在中国民间大范围地传播主要是通过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外销画来实现的。

从18世纪起,随着精美的中国商品的进口,在欧美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到中国来的西方旅行家和商人都希望能把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带回去,向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传递美丽而神秘的东方风情。

于是,中国画家或者跟着洋画家学艺,或者买了洋画来依样画葫芦。而更多的画工则根据画稿,采用了作坊式的流水作业来进行批量性的生产。在绘画技巧方面,则是西洋画法和中国传统画法的结合。这样,既照顾了西方顾客的欣赏习惯,也通过对于东方情趣的充分表现来满足西方顾客的好奇心。

二、反映进出口商品生产与销售的外销画

(一)揭露鸦片对于中国民众的毒害

从18世纪30年代始,英国商人就开始采用各种方式向中国倾销鸦片。当时各阶层的中国人都在吸食鸦片,包括政府官员、中国商人、应试科举考的读书人、军队里的士兵、从事苦力的劳工以及农民均嗜好吸食鸦片。

长期吸食鸦片的结果,可使人免疫力下降,极易患染各种疾病,破坏了社会生產力,并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倾销打开了大门。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令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外销画开始反映当时鸦片制造、售卖和吸食等具体内容,并揭示吸食鸦片对于民众与家庭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劝告吸大烟者戒除鸦片,见图1。

(二)茶叶、丝绸与瓷器的生产与销售

在清代广州出产的外销画作品中,有一类作品内容涉及中国外销商品的制作过程图,包括外销瓷器、丝绸、茶叶以及其他中国物产的制作,是当时最受西方社会欢迎的外销画。

这些外销画,用水彩画的形式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瓷器、丝绸、 茶叶等中国传统出口商品的制作过程。中国画工在这些绘画作品中,借鉴了历代名画《耕织图》和《天工开物》等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造而成。例如:丝绸生产图(见图2)反映了从采摘桑叶、养蚕到制作的全过程;而瓷器生产过程图则从挖土、制胎、上釉、烧制等全过程都有细致的描绘,而且为了迎合西洋商人的愿望,还增补了出口商品的运输、洽谈、订货、出售到装船开航等场景。每套图片少则几幅,多则数十幅。这样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制作和交易销售的全过程都被完整描绘出来,是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献。

三、人物画

中国传统绘画是典型的文人画,主要题材是山水花鸟,还有少数仕女画,这些和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关系。而清代后期的欧美各国人士关切的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中国的皇帝和王公贵族,还是各行各业的黎民百姓,他们都有兴趣了解。

从事清代外销画生产的主体力量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画工,他们画的中国皇帝皇后仅仅是自己的主观想象,他们画的皇宫也仅是南方庙宇的放大版;而他们对于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却是休戚与共的兄弟姐妹,因此,他们借助能够被西方洋人理解和接受的绘画技法来描绘自己周围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景,既满足了西方洋人对东方世界社会面貌的好奇心,同时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换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19 世纪的广州 ,商业和手工业相互促进推动,都得到了昌盛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工人和街头的走卒贩夫等市井人物形象在外销画中频频出现 ,惟妙惟肖地表现他们工作和交易的情景。

这一时期的中国, 除了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陆地,还有许多水上居民,据撰写《长江帆船》系列著作的夏士德估计:“中国的人口大约有4亿,据说其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适应水上生活。我的意思是他们适应在水面的某种面积和形状的建筑物里生活。中国大约有400万平方英里的面积,因此,人人都有房屋居住。中国人住在水面上,并非是迫不得已,而是因为喜欢。换句话说,他们是世界上天然的水手。”

中国的水上居民,他们主要生活在珠三角长三角的河口地区、以及闽粤桂琼浙等沿海地区,还有太湖、大运河等内陆水域。他们往往拖儿带女地以船为家,终生漂泊于水上,主要以从事货物运输、人员摆渡、渔业捕捞为生。还有的人在船上开设水上商铺,提供制衣、修鞋、理发、饮食和销售等服务。无可讳言,还有一些在水上从事声色娱乐行业。

陆上居民一般称这些水上居民为“疍民”“蜑家”,他们居住的小船一般称为“疍船”“住家船”等。据估计,仅仅是广州的疍船便有84 000艘之多,珠江河面疍民约11万余,已占到全市人口十分之一还多,这些疍船在水上成排连片地排列,就像水上村寨。

美国人亨特在他写作的《广州“番鬼”录》一书描述道:“珠江,通称为省河,1825年2月21日呈现出与20年后大不相同的现象……从内地来的货轮、客船、水上居民和从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其数目是惊人的……总而言之,简直是一座水上浮城。”

关于“疍民”起源,有多达三十多种说法。最离奇的说法认为他们是外国人,最形象的说法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小船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最普遍的看法是这些水上居民成年累月飘荡在水上,形迹可疑,故一般视其为“荡民”“堕民”或“贱民”。

外销画里有许多描写疍船与疍民的绘画,反映了他们乐观开朗勇敢勤奋的精神面貌。疍民以船为家以水为田,劳动生活都在船上。他们居住的船一般就称为“疍船”,住家船或连家船等。普通人家的疍船,有三代同堂的大船,也有只供一对夫妇和未成年子女居住的小船,长仅3  m,宽约1 m。捕鱼工具及淡水、粮食等生产生活用品都要占据一定地方,船上可供人活动的空间十分狭小。

由于疍家女经风雨见世面,她们要像男人那样地摇橹掌舵,参加船上的诸如织网捕鱼等生产劳动,还要负担照顾日常生活事务,因此,她们比陆地上的女性更加开朗自信。这些可以从外销画《渔家女》《疍家女与疍家船》(见图3、图8)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四、港口风光画与船舶画

现在的旅游观光客,每到一个景点总爱拿着手机拍一张照片留做纪念。而在摄影技术还没有诞生之前,浪迹天涯的船长和海员往往也会在他留下足迹的港口,请当地的画家画一张演绎港口风光的画作。而19世纪的广州则是西方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云集之地,来到广州的西方人士也喜欢购买一些描绘当地风景的绘画作品来留作纪念。

清代外销画里有众多描绘港口、码头、商行、海防炮台、各类船舶和港湾风光的内容。

这其中,随着绘画重点的区别又可以分为“港口(港湾)风景画”与“船舶画”,但这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在风景画里面点缀着大量的各型船舶,而船舶画又可以用港口风景为背景,见图4。

(一)被人称为“广州《清明上河图》”的长卷画

外销画中常见的港口风景画有描绘在黄埔港锚地和船坞里停泊的各国贸易帆船,广州珠江沿岸风光、香港澳门等地风光以及广州城外的十三行商馆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港口风景画中最著名的是《广州港和广州府城长卷》。这幅画是一幅装裱在丝绸衬底上的水粉画,长达9.2 m,高0.74 m。这幅长卷画所描绘的内容是广州港、广州城和珠江沿岸风景。西起广州城西面珠江上游的黄沙、柳波涌的西炮臺,东到广州城东面珠江下游的大沙头东炮台,东西跨度长达八九公里,其中共绘制了大小码头和各类中西建筑两百多处,各种停泊或行驶的船舶四五百艘,岸上和船上人物六七百余人。场景规模宏大,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广州贸易口岸当年的繁华景象,是清代外销画中幅度最大、画技最精湛的作品。由于这幅画充分反映了中西绘画技术的交融,在内容上又表现了中西贸易的繁荣昌盛。因此,无论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或是绘画艺术方面,都具有绝无仅有的价值。由于这些精致珍贵的特点,因此它被称为 “广州的《清明上河图》”,见图5。

由于其创作时间在清朝乾隆年间(大约公元1760年),是英国商人聘请中国画家为纪念其在广州商贸活动而作,其间记录着一段中英贸易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加之存世极少,所以,它也是英皇乔治三世收藏的宝贝绘画作品。

(二)船舶画

在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第六册的专题“船舶与江河风景组画”中,收入了广东船舶与江河风景组画83幅。这组画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42幅单纯的船舶画,第二类是41幅带风景的船舶画。这些画,技巧娴熟精巧,造型准确生动,是我们研究广东船文化和造船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珠江上的船舶各异,有用旗帜罗伞装点起来的官船,有载运各国贡品的贡船,有出洋搞运输的乌艚船白艚船,有黑压压一大片排列整齐的疍船,有把乘客送到河对岸的横水渡船,有能在江中放鸭的放鸭船,等等,生动再现了清代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兴隆繁华的热闹场景,见图6、图7。

五、外销画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外销画是广东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镇。一口通商时期 ,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鸦片战争以后 ,广州仍然是对外贸易重要的通商口岸。广州港主要的出口商品有茶叶、生丝 、瓷器和草席等,而外销画则是广州出口的非物质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销画的制作者,借助能够被西方洋人理解和接受的绘画技法来描绘自己周围的生活场景,既满足了西方洋人对东方世界社会面貌的好奇心,同时也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换取报酬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广东外销画的人文价值

广东外销画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出口产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艺术上略微粗糙,难登当时艺术的大雅之堂,但是,由身处社会底层的画工绘制的一幅幅画作,因为其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题材的世俗化,且因为其充满了对于世间百姓的人文关怀和热烈的生活气息,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在外销画里,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也可以看人们在丝绸、瓷器和茶叶的生产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我们还可以看到被视为“贱民”的疍民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疍船,以及由花船等所组成水上的花街柳巷,见图8、图9、图10。

在外销画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文化上的平民性,既没有“宫廷画”所表现的武功文德与荣华富贵,也没有“文人画”里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趣,它只是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富于烟火气和人情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市民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商业行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时尚,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与宫廷艺术或文人艺术完全不一样的平民艺术,由于它兼备真实性与亲和性,因此也就高度体现出其在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价值。

(三)广东外销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

从“一口通商”到“五口通商”,广州不仅是中外商品交换的重要口岸,而且也是中外文化交往的桥头堡。西方的美术是以广州口岸为起点,随着宗教传播和商业贸易而登陆中国,在中国各阶层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逐渐产生影响。而身处广州社会底层的画家和画匠们,能够适应外贸的需要,绘制出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外销画和其他工艺品,并成为出口商品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

而在西方社会,可以用作墙纸的中国绘画也广受欢迎,成为当时欧洲人消费的奢侈品,也成为商人和收藏家的藏品。中国文化艺术品在欧洲的热销,使得欧洲的工匠不得不以热销的中国艺术品为模仿对象,这就带动了欧洲建筑、家具、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来赢得市场。

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广东文化中广泛存在着的开放性包容性,能够对于西方文化发现其中好的东西来为我所用;而且,能够在学习应用中把中西文化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备“实用性”的“中西合璧”新颖文化形态,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

广东文化中所蕴藏的“洋为中用”的“拿来主义”,无可避免地会投射到航海文化中来。因此,当我们看到清末的部分广东帆船用上了侧支索和带撑帆竹的首三角帆,以及西式的舷梯与锚机时,就无需大惊小怪了。

(四)外销画反映了广东的历史风貌与航海文化

广州是一个沿江靠海的对外贸易城市,有着历史悠久内容广泛而深刻的航海文化沉淀。以广州为生产基地的外销画必然会把这一切反映出来。清代外销画里有众多描绘港口、码头、商行、海防炮台、各类船舶和港湾风光的内容。外销画的出现深深地打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烙印,其所具备的纪实功能和社会印象承载功能,使得人们得以通过外销画来了解清朝的社会场景以及这些场景给西方人所留下的印象。这也为我们了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基地的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历史风貌与航海文化提供了直观有力的历史图像资料。

(五)充分认识人在航海文化中的主体性

当我们以航海文化的角度来欣赏外销画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中国传统帆船、绮丽的港湾风光、飘扬着五彩国旗的各国商行以及各式各样出口货物所吸引。但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生命力。

從前文所介绍的部分外销画来看,在中国商品生产与贸易以及航海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元素。

换句话说,它们充分地反映了 “人的主体性”在商品生产与贸易以及航海活动的表现。外销画的画家与画工们在创作生产外销画这种文化产品时,对于这一点还不是十分自觉;而我们今天在欣赏与研究外销画时,就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时,更要学习广东航海文化中的那种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

猜你喜欢
外销广州文化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