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2-06-21 07:42:12焦金英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坡向县区黄河流域

◎焦金英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郑州 45000)

黄河流域内传统村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村庄的体系面貌及鲜明的地方特色,都属于黄河文化的组成要素。近年随着全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河南省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数量急剧下降,传统村落损坏日益严重,依附在传统村落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为此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加强其保护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最初主要侧重于其开发保护、文化内涵、空间格局等基础内容[2-3],后随着国家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与古村落的发展矛盾、文化遗产、持续发展、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开发模式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4-5],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古村落的研究热点领域不断扩大与创新,形成以“乡村振兴”“文化景观”“空间提质”为核心的研究路径,更多学者开始关注人在古村落保护发展中的作用,传统村落的研究进入到精细化阶段。[6-7]近10年以来,地理学科利用计量地理方法和GIS手段从宏观上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采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定量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文献查找法等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二)研究范围、对象

黄河干流在三门峡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内,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 个市中的24 个县(市、区),横贯河南省长度共711 千米。郑州花园口作为黄河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形成了东西不同的地形地貌。本研究区域空间范围为河南省黄河流域部分,面积共5.17万平方千米,占河南国土面积的30.96%。研究对象为河南省黄河流域内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传统村落名单、高程数据、社会经济、交通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其中传统村落数据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公布的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六批省级传统村落,DEM 数字高程数据来源于中科院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社会经济、交通数据源于各地市2020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数据,统计年鉴数据来自各地市统计年鉴。本研究借助Map Location 工具进行批量转换经纬度,拾取传统村落坐标系统后,利用ArcGIS map 对坐标点要素与黄河流域范围矢量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提取到归属河南省黄河流域范围内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242 个(以下简称“传统村落”),涉及10 个地级市34个县区。

本研究以Arcgis10.2 作为分析工具,运用最近邻距离和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值、缓冲区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河南省黄河流域242 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三、空间特征分析结果

(一)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本研究用ArcGIS10.2 空间统计工具中的平均邻近距离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计算,结果显示242 处传统村落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0.088 千米,根据ArcGIS10.2 的测量,平均最邻近距离为0.0530 千米,即最邻近点指数R=0.601,R<1,由此判定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见图1)。在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明显聚集在河南省黄河流域西部地区,且呈现几个明显的聚集区。

图1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截至2021年)

(二)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1. 传统村落分布集中程度

根据统计可知,河南省黄河流域现有传统村落总数T=242,县、区总数n=34,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公式,计算出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24.09。假设242 处传统村落平均分布于34 个地级市,则每个县、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为7.1 处,地理集中指数远远大于平均数,说明从县、区行政尺度判断,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卢氏、嵩县、洛宁、灵宝、陕州区、孟津、新安与渑池县区(见表1)。

表1 河南省黄河流域各县区传统村落分布统计表(截至2021年)

2. 不平衡指数分析

通过不平衡指数公式计算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不平衡指数S=0.504,大于平均分布在县区的0 值,小于集中分布在一个地市县区的1 值,说明在县区分布不均衡。进一步以县区为单位绘制洛伦兹曲线图(见图2)验证后,发现同不平衡指数结果保持一致。卢氏、嵩县、洛宁、灵宝、陕州区、孟津、新安、渑池8 个县区的洛伦兹曲线上升度较大,8 个县区拥有传统村落142 个,占总体比例58.7%。传统村落最多的卢氏县,位于河南省最西部山区,全县平均海拔1221 米,属河南海拔较高的山区,交通不够便利、距离地市级城市较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留提供了客观因素。

图2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地级市分布洛伦兹曲线图

3. 空间分布核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10.2 ToolBox 中的Density 工具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进行核密度分析后(见图3),结果显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存在“西部大聚集、中部小聚集、东部分散”的整体空间格局特征。“西部大聚集”主要表现在以卢氏县、灵宝市、陕州区、嵩县四个核心点为代表的区域,“中部小聚集”表现在以孟津、洛宁、新安、渑池四个县域核心点为代表的区域,“东部分散”则表现在以长垣、滑县、范县、封丘、龙亭区等为代表的区域。

图3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核密度分布图

四、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传统村落从选址到建造,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力求寻找适宜群体聚集生活、长久存在的场所,因此其空间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

1. 河流

利用Arcgis10.2 首先将河南省黄河流域内所有河流进行缓冲区分析,然后与传统村落位置进行叠加(图4)。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在河南省黄河流域242 处传统村落中,距离河流0—5 千米范围的传统村落145 处,占到总数的59.9%;5—10 千米范围的59 处,占到总数的24.4%;10—15 千米的21 处,占到总数的8.68%;超过20 千米的河流只有7 处,占到总数的2.89%。

企业在开展个性化激励活动时,需要科学合理的优化管理内容,明确个性化激励的价值,并以此为前提,构建系统化的激励体系。此外,在完善应用个性化激励体系时,企业需要充分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真正做到个性化激励从员工中来,再到员工中去。当前企业竞争环境在不断变化,需要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发展状况建言献策,通过不断优化参与机制,从而让员工能够有效融入企业经营体系。

图4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河流缓冲分析图

由此可见,水源作为人类最初聚落选址最重要因素,直接促成了人口的聚集与村落的形成。河南省黄河流域的主要支流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都位于黄河流域西部,山地河谷、丘陵的平坦地区既临近河流,又适合农业耕作,成为传统村落建造的首选地址。即便黄河流域的许多河流都断流、消失,但数据分析结果仍有力支持河流对于村落建造的重要性。

2. 地形

利用ArcGIS10.2 将河南省黄河流域242 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与地形高程图叠加生成地形图(见图5)。结果表明,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平均高程487 米,其中高程大于1000 米的村落有11 个,占总体比例的4.6%;高程在500—1000 米的传统村落有103 个,占总体比例的42.6%;高程在100—500 米的111 个,占总体比例45.9%;100米以下的17 个,占总体比例6.9%。

图5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高程分布图

结果表明: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米以下的山地边缘、土塬地区以及500 米以下的黄土丘陵河谷中间平原地带,尤以500 米左右的沟谷丘陵最为典型。丘陵、平原地区是最初村落形成中考虑的最重要因素。高程较低的地区,可开垦和耕作土地面积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便利;同时丘陵和平原地区靠近古驿道和重要交通、河流节点,人们出行方便、生活便利。

3. 坡向

传统村落所处的坡向对其日照时间长短、太阳辐射强弱及降雨量有直接影响。本研究运用ArcGIS10.2 空间分析功能中的坡向功能对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DEM 高程数据进行坡向分析,通常把坡向综合分成8 个方向:北(0°—22.5°,337.5°—360°)、东北(22.5°—67.5°)、东(67.5°—112.5°)、东南(112.5°—157.5°)、南(157.5°—202.5°)、西南(202.5°—247.5°)、西(247.5°—292.5°)、西北(292.5°—337.5°)。按主坡向的磁方位角将坡向分为四个坡向组:阳坡(S,SW)、半阳坡(W,SE)、阴坡(N,NE)、半阴坡(E,NW),从而得出河南省黄河流域高程图的各坡位置,然后对传统村落所在的位置进行坡向提取,从而得出村落坡向数量分布图(见图6)。

图6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坡向数量图

结果显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集中分布的坡向除了南坡和西南坡两个坡向外,其他6个坡向分布差异并不明显。其中南坡传统村落50 个,占总体比例20.66%;西南坡传统村落37个,占比15.29%,其他坡向均在10%左右。这一结果形成的原因首先基于对主导风向和自然采光的把握。黄河流域纬度较高,冬天北风或西北风盛行,气候寒冷,而南侧日照时间长,吸收热量多,村落建在南坡顺应风势。其次受到“负阴抱阳”“藏风聚气”“近水向阳”的选址原则和格局影响,根据风水理论来勘察民居的地形、地势,追求人杰地灵,不一定朝向正南。再次由于传统村落多保留在豫西山区,受到地形、沟谷、河流等复杂地形条件的限制,传统村落只能因势利导,形成了西坡、东坡等其他坡向的朝向。

(二)人文因素

通过对34 个县区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结果显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数量排名前8 名的县区卢氏、嵩县、洛宁、灵宝、陕州区、孟津、新安、渑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分别是32、25、28、20、24、22、12、18,除了新安与渑池外,其他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7 元;与之相反,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8 名的县区,传统村落数量均不超过6 个,平均数量3.1 个。可知,经济条件对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在城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条件及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传统村落保持相对原始,村落特色相对突出。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必然会对传统村落的居住条件、民居设施进行改善,甚至拆掉重建,破坏了整个村落的原始风貌。但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村民对古村落价值意识提升,随着县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增多,传统村落的留存数量将会更多,村落风貌更为完整。

2. 交通条件

交通道路作为古代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对于村落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豫西的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其位置优势也代表了交通优势。自河洛地区往西有两京通道连接中原与关中平原,往西南可沿南襄通道通达西南地区,往东可沿隋唐大运河达江淮。郑州花园口以东已进入豫东黄淮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历来为古战场和遗址、兵家必争之地。东西通达的交通成为许多城镇和村落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历史上传统村落一般聚集在重要的官道、驿站、集镇、渡口等人流量大的地区,便于出行。

现代交通的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留也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河南黄河流域西侧有崤山、小秦岭和伏牛山的阻隔,人们出行只能利用历史上留下的古道,选择性非常有限,交通不便。现代交通发展时,也要在这些古道基础上进行修建,豫西山区高速又不如平原地区修建方便,因此,交通条件的落后为村落的保留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与之相反,郑州以东的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为快速,传统村落在城镇化的发展中保留困难。

3. 距离中心城镇距离

城镇化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矛盾关系,近年来逐渐凸显。课题组选取河南省黄河流域范围内34 个县区作为中心城镇,运用高德地图,对242 个传统村落距离最近的县区人民政府的实际距离进行了统计(见图7)。

图7 河南省黄河流域内传统村落距离最近城镇距离分布图

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国家级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镇的实际距离主要集中在40 千米之内,距离城镇中心距离很近。其中10 千米以内的传统村落37 个,占比15.3%;10—20 千米距离的传统村落78 个,占比32.2%;20—30 千米的传统村落51 个,占比21.1%;30—40 千米距离的传统村落31 个,占比12.8%。四者合计占总体比例高达81.4%。20 千米以下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焦作、洛阳、开封等平原或丘陵地区,这里城市密集,传统村落与其保持着无法割裂的共生关系。40 千米以上的村落主要集中在豫西山地中,尤其以洛阳新安北部山区、栾川县、洛宁县、嵩县、卢氏县几个地区最为典型。

4. 人口密度与分布格局

将34 个县区的2020年人口密度进行排序,可以明显发现人口密度与传统村落的数量成反比关系。传统村落排名前8 位的卢氏、嵩县、洛宁、灵宝、陕州区、孟津、新安、渑池在人口密度排名上分别位于第34、32、30、29、31、21、24、28,基本位于后面几位。由此可见,人口密度对传统村落的留存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大部分位于地势平坦、可耕地较多的平原、丘陵地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村庄和城镇密布的地区。但现代城镇化的进程,对人口密度较大的中东部地区影响尤为明显。靠近城镇的传统村落土地被征用,现代化社区楼房被集体建设,高密度的人口靠楼房社区解决了生存与生活空间,传统村落保留的意义不断被弱化。而人口密度较小的豫西山地,村落距离间隔大,距离中心城镇距离远,城镇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是局部、散点式渗透,缺乏集体城镇化的条件,因此为传统村落的保留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以河南省黄河流域242 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显示:

1.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最近邻指数R<1,表明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传统村落地理集中指数G=24.09,大于地市平均传统村落数量7.1,说明传统村落集中分布。不平衡指数S=0.504,接近数值1,证明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

2. 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河南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存在着“西部大聚集、中部小聚集、东部分散”的空间格局特征。西部主要聚集在卢氏、灵宝、陕州、嵩县四个县区。

3. 村落形成的自然因素中,河流、地形的重要性大于坡向;人文因素中经济条件比交通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明显。现代发展中,山区交通的不便、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远离城镇中心、历史文化积淀等,都为传统村落的保留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讨论

文中研究的对象局限在目前已被公布的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对象具有动态性,存在一些符合国家级传统村落评选标准但尚未申报的研究对象被忽略。研究从宏观领域对242 个传统村落进行数据分析,未涉及微观的各地区村落结构、习俗等差异所导致的特殊情况。影响因素仅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中的少量几个角度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对实证研究的定性结论参考较少。研究仅关注了村落本身的地理要素分析,对传统村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下的发展思路未进行讨论,今后应加强应用价值的探讨。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在新时代黄河保护和发展的号角吹响的时代背景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传统村落推进乡村振兴,就是“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12]。河南省黄河流域面积虽然不大、但从西部山区、中部丘陵到东部平原,正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上,地形地貌多样,村落特征差异明显,分布集中程度不一,均衡度不高,更需要在保证村落风貌完整、特色明显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统筹规划,上下游协调共同发展,区域合作联动发展。

猜你喜欢
坡向县区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DEM地表坡向变率的向量几何计算法
测绘学报(2019年11期)2019-11-20 01:31:42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2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3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1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土壤与作物(2015年3期)2015-12-08 00:46:55
县区台借助新媒体做好电视新闻刍议
声屏世界(2015年2期)2015-03-11 18:31:30
县区基层干部职业焦虑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