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晓利 张涵 江晓丽 胡小和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必考内容,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今年国家宣布三胎政策放开,同时人们对儿童医疗及护理的要求日渐增高,儿科护理学科日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情境模拟教学法核心要求是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能仅仅是靠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者。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前做好下次课的预习,为在课堂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本次研究将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程实训教学中,汇报如下:
本次研究的时间段从2020 年9 月—2021 年1 月,儿科护理实训内容共计6 次课,12 学时。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2 个2020 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班级(2020 级护理1 班,共57 名学生,2020 级护理2 班,共54 名;均为女生,年龄均在18~20 岁之间)为实施对象。以投币方式决定1 班为试验组,2 班为对照组,两个班为高考平行班级,试验组平均年龄(18.94±0.8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18.87±0.12)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1 教师准备
教师将这儿科护理实训6 个内容,分别体格检查测量、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辅食制作、温箱使用、蓝光仪使用。将这6 个内容设计成情境模拟教学项目。并于2 周前在超星平台发放教学项目及操作视频,每个项目均包含该教学模块的具体案例、拟施操作、患者的个性特点、与家属沟通、情境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演练所需物品等。
1.2.2 学生准备
将学生分成6 组,每组9~10 名,以抽签方式决定教学项目。组内学生根据教学项目,认真观看操作视频,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主题,在实训课前根据教学案例主题要求共同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小组同学共同讨论,编写剧本,找出案例中确切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仔细分析问题根源及本质,并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如有必要可寻求实训教师的指导,并准备实训物品,布置情境模拟场景等。
1.2.3 课堂实施
依照教学计划,当学习到某个知识点时,相应小组就必须将已准备好的演练项目进行展示。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在“表演”中掌握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向情感[1],学会换位思考,为将来的优质护理服务打下基础。具体实施如下:
(1)情境模拟:小组为单位,每个项目的课堂演练时间为15~20 分钟。例如以蓝光仪使用为例,学生分别饰演新生儿母亲、父亲、接待护士、操作护士、助理护士、护士长、医生等。具体情境包括:接待家属、评估新生儿、收入新生儿、准备蓝光照射、照射蓝光护理、家属探视、病情解答等,中间穿插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新生儿哭闹、新生儿饿了、新生儿拉湿、家属不理解等等。学生自行设计脚本,要求操作规范,思考上述突发情况的解决办法。
(2)课堂讨论:情境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随后展开演练后反馈[2],点评讨论约20~25 分钟。情境模拟后首先让本小组学生从儿科护理知识点、沟通技巧、团队协作及关爱意识方面自评,指出本次情境模拟过程中优缺点,其他小组再补充评价。
(3)教师总结:由带教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模拟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关爱意识5 个方面进行总结性评价。
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经本次研究小组成员讨论和预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教学满意度、学生意愿、专业技术能力、个人综合素质4 部分内容。向试验组同学发放开放性调查问卷请同学们作出评价。期末考试结束后比较两组理论成绩及实训成绩。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0.05 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情境模拟表演时,多数同学能角色代入好,合理运用各种道具,尽可能逼真模拟实际临床的工作情境。结果显示93.0%的学生对此教学方式满意,91.2%的学生愿意以后再次开展,94.7%学生认为情境模拟可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96.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学生们的答复大多认为情境模拟教学有效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对个人的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并愿意参与情境模拟教学。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理论成绩和实训成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及理论成绩的比较(分,)
表1 两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及理论成绩的比较(分,)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校高职护理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基础知识薄弱,课前不准备,课内不认真听讲、不愿参与互动,课后又不复习等原因,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但这些学生中普遍的思维活跃,对传统教学被动学习模式有所抵触,故学习成绩差。情境教学法以情境或案例为切入点,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大脑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3]。有学者研究后发现,采用临床模拟情景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及考核成绩,提升学生实习满意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情境模拟教学模式下,试验组学生不单实训成绩较对照组要高,理论成绩也要比对照组突出。学生积极参与,为了在课堂情境演练中有更佳的展示,每组同学都会提前2 周先自学或查阅相关知识,故理论成绩也有所上升。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病人、家属、护士、医学的不同角色,做好相应的准备,进行多次的排练和完善,最终实训成绩也有较大提高。情境模拟教学指按照课程教学内容,从现场情境中获得实践体验,促使护生从以往“死记硬背”为主转变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5]。
随着国内外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家长对孩子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部分家长甚至不让实习学生操作,加上儿科罕见疾病稀缺,导致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大幅降低,加大了教学实践教学难度[6]。目前传统教学实训教学多侧重单项技能训练,由于缺乏临床真实场景的经验,因此学生普遍综合实践能力较弱,使其在真实接触医护患时产生恐惧、不自信心理,往往表现得言语不畅、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情境模拟教学通过模拟手段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7-8],即使犯错也不会给临床工作带来损失。学生经过反复多次模拟演练,已经成功掌握要领,操作更加熟练,在面向家长及医护时内心沉稳、行为举止恰当、操作规范,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也令家属及患儿更加信赖。通过情境模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引导性反馈搭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不少研究收获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9-10]。
儿童是一个弱小群体,需要社会及家庭给予更多的关爱,特别是医院就诊及住院的患儿。再临床操作中,患儿由于内心的恐惧,往往不配合医护的治疗,家长见状不忍采取强制手段。而这时,护理操作人员能对患儿多点关爱,如温柔的眼神、温和的话语、轻柔的操作都能抚慰患儿内心的焦虑和恐惧,用游戏和玩具吸引患儿的兴趣,获取患儿的信赖,从而取得患儿的配合,操作时能得心应手。现在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从他处获得他人的关爱,而缺少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在面对弱小的新生儿时,往往都是手足无措,护理患儿操作生硬。在情景模拟中,对新生儿安抚及交流时要求语言轻柔、表情微笑、温柔抚摸,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就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关爱弱小的意识。
在情境模拟准备阶段,需要小组内成员依据案例要求,积极广泛地搜查资料、耐心整合零散资料,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探索求知欲。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商议具体方案细节,在模拟过程中,又需要组员之间密切的配合,这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模拟的过程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经思考、分析,团结协助,都逐一解决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情境模拟中,有与家属、医生、护士的沟通,也锻炼了语言交流及社会交往沟通能力。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克服胆怯、害羞,大胆上台表演,既体现了自信心理,又提高了专业素养。情境模拟教学激发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有效提升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11],采用临床模拟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儿科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授课反馈优良率[10]。情境模拟不断优化专业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激发热情,对专业更加有认同感、归属感[12]。情境模拟教学已在各级各类层次院校多专业、多学科中广泛开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职业能力[13]。
综上,情境模拟教学己被证实是一种的有效的教学策略[14-15],可以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为专业技能提供实践基础、培养关爱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值得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推广应用,为儿科培育更优质的护理工作者,推动社会和国家的教育和护理事业的进步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