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研工具引领下的教研变革与实践探索

2022-06-21 06:14赵雪晶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具教研深度

◎ 赵雪晶

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对教研活动实施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时,我们发现存在诸如以下问题:教研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如何更加规范、合乎规格?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如何在活动中发挥参与价值、提升获得感?教研活动的成果如何通过教师的反思来指导教学改进?针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上海教研不断自我革新与发展,通过系列深度教研工具的研发和应用,引导教师规范、有序地组织教研活动,有效参与和评价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助推教研质量攀升。

一、从流程规范走向品质提升

(一)教研流程的设计

流程是指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上海教研倡导主题教研活动模式,提出了“策划—设计—实施—反思—分享”的教研流程。该模式延展了活动实施时间和空间,强化了活动前期的策划与设计,活动后期的反思与分享,为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操作范式。为了给教师搭建行动“支架”,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的活动阶段的操作要点。如在活动前期重点关注“问题如何来,主题怎样确定——通过梳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形成系列化的教研主题”;在活动实施时重点关注“教研团队围绕主题怎样开展活动——聚焦主题,教研合作共同体选择教研资源,开展丰富而适切的教研活动”;在活动后期重点关注“教研的成果能带给教师怎样的收获——通过对教研活动质量的评估,形成经验,促成反思与改进”。

教研流程的明晰和确立是深度教研工具研发的起点,回答了工具的用途和价值是什么,何时需要使用工具,工具需解决哪些关键问题等。

(二)教研规准的建立

所谓“规准”,就是建立规范、标准,即行为和程序的规范及质量的标准。在教研活动中,目标是通过教学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目标导向下的程序即活动流程,而标准就是在做的过程当中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如在教研活动的策划与设计阶段,通过调研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梳理提炼出真实问题,由此确立教研主题,形成系列教研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需围绕着“问题”“主题”来建立研究和实践的规准。对于“真实问题”,需要关注问题确立的方法、问题的指向、问题的类型、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条件和可行性等;对于“教研主题”,需要明晰的是主题的可理解性和解释性、主题与活动全过程的匹配度、围绕主题设计具有关联性的系列活动等。

教研规准的建立为深度教研工具的研发提供了思考维度和操作要点,围绕关键要素,明确具体要求,让教师在设计、实施、参与教研活动时能明确自身职责,持续深化对于活动的思考。通过“规准”来规范指导教研活动,使指导有明确方向,使判断更接近事实,使自查有对照标准。

(三)教研工具的研发

教研工具的研制和开发是助力教研活动走向深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用工具在教研过程中了解实践需求、深入解析主题、知晓活动任务、积极参与研讨、总结反思与收获,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进系列活动及环节的有效落实,实现深度教研。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针对教研活动流程设计教研工具,为校本教研搭桥引路。以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作为关键时间节点,引导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关注教研准备、现场观察、活动反思等。

其二,依据教研活动的任务要求设计教研工具,匹配不同的教研场景来帮助教师有效参与专题讲座、成果展示、交流研讨等。引导教师聚焦关键,记录证据,为反思和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数据/素材支持。

其三,借助教研工具记录下的质性或量化证据来评估教研活动的效果,通过回应“本次未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次拟解决的问题”来实现主题教研活动持续性、深层次、系列化进阶发展。

工具支持下的教研活动是从经验走向基于经验与实证相结合的教研活动,也是从流程规范走向内涵深度的教研活动。

二、从工具研发走向实践应用

本研究将结合学校应用深度教研工具开展教研活动的实践案例,从提升教研活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参与性三个方面来阐释工具的实践应用情况。

(一)提升教研活动的规范性

对于一个完整的教研活动来说,活动策划预告单(见表1)、活动要点记录单(见表2)和活动总结反馈单(见表3)分别承载着告知活动内容和要求、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总结活动的成果和经验的功能。这些工具重点在于关注教研活动各项要求的规范落实,如在预告单中需要回答“主题是如何确定的”,在记录单中要回答“聚焦主题该如何做”,在反馈单中要回答“形成了怎样的教研成果”。

表1 活动策划预告单

表2 活动要点记录单

表3 活动总结反馈单

以高中政治学科开展的“推进高中‘双新’立足单元教学,提升教研品质”深度研修活动为例,由表4分析可知,本场研修活动主要是立足教材的教学方法策略的探讨,主题的选取是来源于基层教师对于新教材认识、理解和应用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活动安排了解读新教材的专题讲座和应用新教材的教学案例分享两个环节,通过教材编写者的解读和教材应用者的分析来帮助教师学教材和用教材,较好地回应了教研主题,解决了教师教学实践的困惑,是一次设计科学、操作规范、成效显著的深度教研活动。

表4 “三单”的摘录与分析

(二)提升教研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根据上海市教研工作现状调研数据显示,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或专题研讨、听报告讲座等是教师反馈的经常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而许多学校所开展的系列主题教研活动,通常会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其一是通过专题报告完成对教研主题的理论解析,建立研究共识,获得研究的方法;二是通过开展持续性、深层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与课例研修/听评课活动来解决主题指向的问题;三是总结和提炼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展示和分享推广辐射教研成果。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团队智慧凝练和成果经验分享的教研活动是推动学科教学发展,教师专业能力进阶的重要形式。基于此,专题报告记录单、课例研修观察单和活动展示观察单的设计和应用旨在立足于不同的教研活动情境,引导教师更好地记录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观点、方法策略和成果等,帮助教师将参与活动的所得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下文以一份高中数学学科“单元育人价值与核心素养培养”的专题报告记录单(见表5)为例来分析教师参与活动的情况和收获。专题报告记录单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分析支架,引导教师总结和提炼活动的亮点,分析自己在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增强教科研能力和校本研修能力等方面的收获,为进一步将理论习得与教学改进和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基础。同时,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对记录单数据的汇总,也能更好地了解到本次专题报告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在不同的方面(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科研/课题研究)所起到的作用。

表5 专题报告记录单(摘录)

(续表)

(三)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教研活动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每一个教师都有资格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发表观点、提出困惑。但是同样有不少教研活动体现着教研员、教师的精心安排,研究课多为部分教师表演的“独角戏”,缺少参与教师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的空间,也缺乏多向交流信息的渠道。因此,活动研讨记录单的设计主要考虑从活动的时间安排、任务设计、发言内容等方面对教师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分析。

以一次高中英语学科“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单元整体设计”研讨活动为例,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参与本次研讨活动的75名教师中,有75%的教师认为本次研讨活动的设计是“基于活动主题内容的分工合作”,94%的教师表示在活动现场参与研讨和交流的教师人数约占2/3,从个体发言情况来看,发言1次的为28人,2—3次的共37人,4次以上的10人。从发言时长来看,发言5分钟的33人,6—10分钟的22人,11—20分钟的14人,21分钟及以上的6人。可以看出,活动现场绝大多数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教研任务参与讨论,且有较为充分的机会和充裕的时间。

表6呈现的是某位教师填写的活动研讨记录单,从她的发言可以看出,她主要关注单元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包括单元目标、单元语境、各课时课型分配和内容等。而她所记录下的精彩发言主要也是关于单元整体设计下的具体课型的教学目标、活动内容和特色等。最终在“个人思考”与“他人经验成果”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识”。可以看出,个体发言是活动任务导向下的个人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的融合,而个体所记录和认可的精彩发言也与自身的思考和研究相关联,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迪,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

表6 活动研讨记录单(摘录)

三、从证据积累走向教研改进

(一)质量评估

深度教研对教研活动进行质量评估主要针对活动设计和实施效果进行描述和判定,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围绕着深度教研的基本要素,对活动的主题、内容、活动、参与和反思情况进行基于证据的描述性评价,形成“活动质量评估单”。该评估单在设计上采用“选择+评述”的方式,引导教师先就某一个“要素”实施情况进行判定,然后针对判定的结果再进行基于证据的简述。

其二是就教研活动的高度、广度和参与度进行评分与列举,形成活动“‘三度’评估单”。其中,高度指向活动的主题与目标,考查的是“活动主题明确,由主题转化的任务适切可行,目标达成度好”;广度指向活动的内容与环节,考查的是“活动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活动过程流畅且形式多样”[1];参与度指向活动参与者的表现与表达,考查的是“研讨参与面较广,参与者能够聚焦主题,运用工具,基于证据发表观点”。

两种教研活动质量评估单分别从侧重于数据分析的量化角度和侧重于文本积累与分析的质性角度对活动效果进行判定,以期形成系统化、全面的综合评价判断,为有效的结果分析提供数据,为教研活动的改进奠定基础。

(二)结果分析

对教研活动进行评价的意义在于依据特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已经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教研活动进行检测,找出反映教研活动进程的质量或成果水平的资料或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来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为下一次活动决策服务。而当我们掌握的数据信息越多,数据分析越精准,我们的决策才能越科学、精确、合理。

表7和表8呈现的是两位教师对深度教研活动所进行的评估。其中表7是针对“主题”要素对活动进行的评价和描述。表8是活动“三度”评估单,对活动的高度、广度、参与度进行了赋值和评分,并做了相应的实例说明。

表7和表8的填写充分显示了在深度教研的实践中,参与评价的教师正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教研活动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对活动形成了规律性的认识,促成持续的教研反思和后续的教学实践改进。

表7 活动质量评估单(摘录)

表8 活动“三度”评估单(摘录)

(三)教研改进

通过设计、应用深度教研工具,反馈和分析教研数据,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增强了学科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通过总结反思改进教学实践。课程改革推进中的优质教研活动能引导教师从更高的层次去把握教材,去研究教材,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如一位教师在反思中提及:“对于单元活动的设计,我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更多地还是偏向于第一类的知识记忆或者是一些知识工具的运用。但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也意识到了自己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如学生习惯于将上课黑板上的内容抄写下来,但是没有复习,因为他们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太少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中尝试放慢教学脚步,让学生自主探究重点内容,转变自己与学生的教学方式。”

其二,深度参与应用教研工具。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每一位教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可能都不尽相同。因此,让每一位教师进行填写,目的就是让学科教研活动真正服务于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要进一步借助工具对活动过程进行清晰的细节记录,并能在活动后借助工具自我评价和反思,提出下一步教研的方向和内容。教研要行动,不怕改变,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推进教研的不断深入。

其三,有效提升教研质量。主题明确,研究才能更有序。通过深度教研工具的引领,促使系列教研活动围绕主题,从统一认识到确定研究载体,再到教学实践,反思调整,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分目标、具体的研究实践及对于后续研究的规划。正是这样围绕主题的教研设计和实施,确保了教研的规划性、有序性、深入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展望

以深度教研来推动学校的深度变革,“工具”是重要的抓手。要通过教研工具的应用和实践,用证据支持教研,重视证据的积累,让教研从“经验型”走向“实证型”,使教研真正产生“教育生产力”。

首先,应持续优化深度教研的流程与规格。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难点问题,开展以主题为引导,以解决关键问题为目标的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主题教研活动。

其次,应持续完善对深度教研工具的校本化开发和应用,为教研活动提供设计的引导、实施的参照和评估的依据。此外,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深度教研活动,促成“以评促研、以研增质”的新教研文化形态。

再次,持续推广各级各类各学科的深度教研实践,提炼和总结优质教研活动的操作路径、策略方法和成果经验,关注合作共同体中教师的活动参与度与获得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高中“双新”实施,推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落地、落实的工作中,期待各学段、学校、学科能在校本教研的探索和实践中培养一支优秀的教研组、备课组,促成一批青年教师从专业走向卓越,推动上海教研走向精准,实现优质高效,为国家课程改革发展做好教研准备和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工具教研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