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彪西《塔》的艺术特色与演奏方法

2022-06-21 07:57曹若琛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兰德彪西音阶

曹若琛

引 言

印象主义音乐听觉上与以往的古典音乐或浪漫音乐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和声、调式、音乐整体的把握与处理上,德彪西偏向于把事物的印象或情绪捕捉下来,谱出作品的整体特点,就像是印象派的画一样,朦朦胧胧,利用光影来打造出一幅画。德彪西的《版画集》描绘的是某一个情景或是某种情绪,《塔》是具有东方韵味的塔,《格拉纳达的黄昏》是西班牙的“格拉纳达”的夜色,第三乐章《雨中花园》则与前两个乐章不同,它是描绘雨天的情景,其旋律与法国民歌较为相似,而前两首都是描绘的风景和物,三个乐章分别描绘了东方,西班牙,法国三个地区的特色。《版画集》创作于德彪西印象风格的成熟时期,他完成了浪漫主义音乐向印象主义音乐的转变,彻底抛弃了传统作曲技术,全曲几乎没有清晰明了的线条,更多的是描绘事物的第一印象。给人一种听到音乐就可以联想到画面的感觉。《塔》相对后两首作品旋律比较清晰,并且旋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演奏难度也不大,但是它就是用这简单的旋律来征服听众的。

一、《塔》的艺术特色

(一)《塔》的音色之美

笔者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时,就感觉到了这是一首充满东方特色的音乐,贯穿全曲的是和中国的五声调式相似的旋律,实际上它是带有佳美兰音乐风格的作品,那么什么是佳美兰音乐呢,佳美兰是印度尼西亚特有的音乐,常见的是通过乐队来演奏,乐队包含的乐器有锣、金属排琴、木琴、列巴布、竖笛、鼓等,大多数都是金属乐器,演奏的节奏没有很复杂的节奏型,速度相对缓慢一些,出来的效果类似于在寺院里的音乐,佳美兰所用的音阶包含两种,一种为斯伦特罗音阶,是一种五声音阶,另一种为培罗格音阶,是一种七声音阶,两种音阶用于不同的情景,第一种多为宗教类型,第二种多为神话或民间故事演奏。《塔》里运用的音阶为第一种斯伦特罗音阶,和中国的纯律很像,也就是do,re,mi,sol,la这五个音。

(二)《塔》之艺术特色的分析

德彪西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标题音乐,是德彪西想表达出来的东西,那么这首作品很显然在德彪西的世界里就是一座塔,一座来自东方的塔,德彪西在作品的开始标注上了“活跃的中板”,中板的速度差不多在节拍器每分钟60-70中间,而活跃这两个字是德彪西想让作品的整体格调不死板,有一种灵动的东西存在。紧接着右上方德彪西写了这样一行法语:delicatement et presque sans nuances,翻译过来的意思为“精致几乎没有细微差别”,可以理解为每一个音都是精致的,音色要均匀。

作品刚开始的两个小节是对塔里钟声的模仿,左手的低音为si和升fa这两个音,是一个纯五度,像是清晨的郊外,层层雾气,听到远处有一座塔在敲击着钟声,钟声的泛音慢慢扩散开来,往塔的那个方向走去。来到了第3小节,全曲的主旋律出现,升sol,升do,升re,升fa这五个音循环演奏,这五个音符合佳美兰的斯伦特罗音阶,可以看作前三个音为五声调式中的音,再加上一个七音,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再看整体的结构,由低音区,中音区和高音区这三个声部构成,都是在模仿佳美兰乐队的色彩。低音区像是寺院里最大的那个钟,持续了两个小节一共八拍,悠远绵长,给人一种敬畏感和空间感。中音区安排在非重拍上打节奏,两小节一共七个四分音符,像是在模仿竖笛吹奏。高音区是旋律层,也是在一小节空半拍开始。也就是说,德彪西这样写的目的是不让和弦色彩突出,需要把和弦的属性藏起来,只留一种感觉即可,旋律在和声层的叠加中更加飘渺一些。

在第4小节里,旋律开始八度上升,最后一拍有一个渐慢记号,这是在模仿塔里的声音在飘向远方,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到下一个小节,和声变了一种颜色,由一级和弦变为一级七和弦,增加了和弦的不协和度,低音和旋律不变,塔变得更为神秘。到作品的第11小节,终于揭开塔的面纱,低音往下小三度,变为升sol这个音,这个音整整持续了四个小节,也说明了现在已经离这座塔很近了,钟声可以很清楚的听见。中音区和高音区分别为两个声部,高音区依然是主旋律,比作品刚开始的旋律更加丰满,用到了三连音和八分音符交错进行,八度和跳音记号在模仿佳美兰乐器中的金属排琴,声音清脆,泛音较大。中声区的音依次是si,升sol,升fa,升re,升do这五个音,和旋律是相反的进行,形成了反差,更加拉宽了作品的空间感。到作品的第15小节又变了一种声音,这时候没有悠长的低音做支撑,左手变成颤音,一直在升do和升re上持续,右手变成和弦进行,旋律音为升la,升do,升re,升fa,依然为斯伦特罗音阶内的音,这时候离塔又进了一步,随着音乐的渐强,迎来了曲子的第一个小高潮。这一部分用了第11小节左手部分的材料,低音再次出现,与高音区构成整个旋律,在钢琴上的跨度为四个八度,营造了一种强大的空间感。在空间之内,中音区又持续了前面出现的三连音的颤音,隐藏在主旋律里,显得层次分明,富有饱满的音乐之美,在四个小节的小高潮之后,有一处表情符号,意为活泼的,很多钢琴家喜欢把这里演奏的速度稍快一点。这里也是有三个声部,低声部为持续两个小节的si,中音区和高音区为相反的两条旋律,依然是前面出现的四个音符,这也体现出了全曲的统一性。

到第24小节,左手变为主旋律,右手是四度叠加,更加体现出了东方色彩,右手的跑动有上行和下行,音区也比较高,有一种塔的最上方飘下来的空灵的声音,这里的延音踏板整整持续了五个小节,如果换做是古典音乐,在听觉上会觉得演奏出来的音乐并不干净,很浑浊,但这里德彪西把音符安排的很和谐,不管是左手还是右手的音符,都是五声调式的音,所以整体听起来是一个和声,并且如果演奏技术水平很高还会有非常清楚地旋律线条在里边。音乐继续往下发展,到第30小节,首次出现了升mi这个音,再和其他的音结合到一起,就是全音阶的进行,所谓全音阶就是指一个音节内只有大二度,大三度,三全音的音程关系,它与自然音阶不同,结构上完全对称,使得调性模糊。[2]整个音乐的感觉又多了几分东方韵味。到34小节,是整首曲子的第二个高潮,一共也是三个声部,高声部是重复的升do,也是在模仿寺院的钟声,中声部的节奏型很特别,是模仿的佳美兰乐队中的节奏,低声部是主旋律。注意这里是要弱奏,然后渐强,变为双手同时演奏旋律,此时还有一个低音升do和升re,这是模仿的锣的声音,高潮结束后开始重复,一直到第70小节,出现全曲的最高潮部分,也是全曲音响效果上最强的部分,依然是双手齐奏,加左手的低音,这时候中声部还有三连音式的颤音,旋律在颤音中显得更为坚定,到曲子的尾声部分,右手是节奏不平均的华彩,左手为全曲的一个主题,持续的低音让旋律更加神秘沉稳,像是快要离开这座塔了,低音越来越低,线条越来越长,声音越来越弱,最后用了一个不完全终止,最后一个音落在了主和弦的十三音上,以五声音阶终止和弦纵向结束全曲达到了总结音高材料的无限神秘感。[3]留给听者的是回荡在空气中的五声调式旋律,给人无线遐想。

二、《塔》的演奏方法

曲子的开头的力度时极弱,不太容易能控制住力度,第一声需要把手稍微抬起来,手指撑好不塌,左右两个踏板可以先踩下去,弹下去之后要立马放松,把左手的低音延长,到第三小节,要注意拍子的强弱规律,右手是一个弱起,所以起音不宜太重,要藏在左手的和弦里,真正要突出的是re这个音,re一共有一拍半,弹下去要下键慢一些,触键的角度成锐角,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好听,第四小节是往上八度的旋律,音域越来越高,钟声越来越远,所以这里要渐弱和渐慢,到第五小节又回到原速,踏板不宜换多,一小节一换就可以,到第七小节,是左手和右手的双声部,要着重强调左手的旋律,因为我们的听觉习惯是习惯于听高音,低音没有那么敏感,所以要把左手的旋律演奏的清晰一点,尤其是大指上的音更要突出一点。

到第十二小节左手和右手都是八度演奏,手腕要放松,要像敲铃铛一样,下键快,手掌紧一些,但也不能离琴键太高,抚摸着演奏。十六小节的左手是三连音,三连音要注意演奏的均匀,不能有冒出来的音,这里加上延音踏板,左手贴键演奏,右手要注意和弦里的最高音,把手捏起来,控制住每一根手指,第二十小节是小高潮部分,在第十九小节就开始准备渐强,高潮部分依然是弱起,但第一拍有铺底音,所以第一拍要控制好右手,不要太强,左手的四个低音要踩音后踏板,把低音留住,让它在空中蔓延开,这一段可以看作是前面的升华部分,比前面更加虚无飘渺,所以在这里要把低音和高音强调一下,拉宽旋律的空间感。

高潮之后是一个二对三的节奏型,是一个技术难点,三连音在左右手之间转变,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慢练,把旋律都弹的均匀些,第二十八小节的右手的把位也是重点要练习的地方,手腕放松,运用抖动来让声音更加灵巧,左手演奏的是要清晰听到的音,第三十八小节和二十八小节一样,也是主旋律在左手,右手同样需要灵动的声音,像交响乐队里的木管乐器一样,声音很细但很灵活,左手像一件铜管乐器,声音坚定,具有延展性。要注意每个小节第二拍要演奏强一些,演奏类似的和弦时,手每弹完一个和弦后要拿起来,不要粘在琴键上,左手的小指和大指应当更突出一些。第四十八小节左手担当两个声部,二指和三指的音尽量轻一些,贴键碰响即可,旋律还是要追求长线条,不要破坏旋律的完整。到第七十小节高潮部分也是一样的演奏技巧。曲子的尾声部分,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分手练习,首先要把左手的线条弹得流畅一些,不要让右手的琶音影响到,虽然这里的力度记号是极弱,但是也要把低音弹出来,要让低音回响在整个旋律中。最后终止时注意渐慢渐弱。演奏这首作品时一定要留意表情术语,德彪西写的非常详细,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要自然。

结 语

总体来说,《版画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性上,描绘这首东方之塔,德彪西运用的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音乐和五声调式,从远处,近处两个角度来形容塔,织体和爪哇乐队演奏的音乐相似,金属性体现在作品中八度演奏的部分,整个乐曲没有太大的速度变化,也表现了塔中气氛是安静的,在众多不协和的声音里找到协和的声音,那就是作品的整体基调,它的演奏难度对于众多钢琴学者来说也是较易演奏的,最重要的是它多声部的结构,但是这个多声部和巴洛克时期的多声部并不相同,巴洛克时期的多声部要求每个声部都要清晰明了,此作品的多声部制造的是一种印象,主旋律需要在众多声部中脱颖而出,同时这也是整个印象主义时期的特点。这就是印象音乐,它给人抽象的线条,不明亮的和声,但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作曲家要表现的事物,这就是印象音乐的魅力。■

猜你喜欢
美兰德彪西音阶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沈美兰:我的眼里容不下“垃圾”
沈美兰落户上海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第二次离婚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午后的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