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 李菲菲(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直接关系到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水平和总体定位[1]。因此,科学分析、评价旅游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开发意义重大。
国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数学者通过构建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模型,研究全球、不同地区、国家旅游资源竞争力[2-4]。我国关于旅游资源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内容集中于从不同角度(空间、类型等)出发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以及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化路径分析[5-7]。研究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国家、区域、城市、旅游目的地层面,研究旅游资源类型有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乡村旅游等。研究方法有GIS 空间分析、多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模糊决策理论、熵权法等。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围绕山东省的旅游资源评价多在全国或省份间进行比较,关于山东省地级市间的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山东省内16 个地级市的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定量测度分析,旨在为优化山东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构建科学、有序的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格局并推动其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东部山东半岛濒临渤海、黄海,西部内陆与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4 省接壤[8]。目前,山东省辖16 个地级市。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接待国内外游客57 722.37 万人次,旅游总消费共计6 019.72 亿元。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确立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是在一组专家中取得可靠共识的程序,其基本特征是由专家单独、匿名形式发表各自观点,在此基础上取得一致性意见。
指标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划分和界定,以及按照旅游资源的二分法。首先,确认一级指标体系人文型旅游资源和自然型旅游资源;其次,结合西方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旅游资源不仅包括人文、自然资源,还有为其提供服务的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9],加入支持型旅游资源;再次,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并参考张广海[10]、李博[11]等学者建立的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型旅游资源纳入一级指标,从知名度、丰富度等因素测度旅游资源竞争力。
本次调查选择了21 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第一步,将大致确定的指标分别咨询各位专家意见,以指标体系的可比性、全面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山东省官网公示的相关数据,最终确立4 个一级指标和17 个二级指标。
第二步,将确定的指标体系编制成专家意见征询表,收集相关指标权重。
第三步,根据专家意见,按照旅游资源自身可开发性和旅游资源等级高低,依次从高到低确定指标权重,考虑指标之间资源涵盖的重复性,适当降低综合型旅游资源、5A 级旅游景区权重。
第四步,把整理后的指标再反馈给相关专家,继续进行修改完善,并整理、循环以上第二步骤与第三步骤,直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得到下表(见表1)。
表1 山东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体系进行数据收集,数据主要来自山东省及山东省各市2020年统计便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及各市文化和旅游厅官网,等等。
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为使得各数据间方便比较,将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数据结果与对应指标权重相乘,可得到各城市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并最终得到各个城市的总得分。
通过对以上山东省各市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各市在各一级指标中及整体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得分与排名如下表所示(见表2),依据此结果,将山东省16 个地级市划分为4 个级别类型:济宁市、烟台市、泰安市、青岛市处在第一级别,旅游资源竞争力最高;济南市、潍坊市、淄博市、临沂市旅游资源竞争力较高;威海市、日照市、枣庄市、聊城市旅游资源竞争力一般;东营市、滨州市、德州市、菏泽市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差。
表2 山东省各市旅游资源评价结果
为更有效了解、评价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在山东省各地级市的得分情况,促进旅游资源整合,本文从空间角度切入,利用Arcgis 在山东省地图上输入各指标得分,通过自然间断分级法将各类旅游资源指标得分分为4 个等级,对各分项指标在不同地区进行评价分析。将济南市、淄博市、潍坊市、泰安市划为鲁中地区,鲁北指东营市和滨州市,鲁西指聊城市和德州市,鲁东指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鲁南则为济宁市、临沂市、菏泽市、日照市、枣庄市。
1.综合型旅游资源
根据山东省旅游和文化厅的旅游景区名录公示,2020年山东省世界遗产共4 处(遗产涉及多城市的则各城市均赋分)、国家风景区6 处、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871 处。综合旅游资源处在高等级的有青岛市、临沂市与济宁市,在以上维度中,青岛市国家风景名胜区有1 处,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96 处。临沂市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92 处。济宁市世界遗产2 处,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91 处。菏泽市综合旅游资源处在低等级,其仅有3A 及以上旅游景区14 处。从空间角度来看,鲁北和鲁西综合旅游资源分布较均衡,鲁南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来看,鲁南及鲁东综合旅游资源实力较强,鲁北地区各市综合旅游资源实力相当但整体偏弱。
2.人文型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智慧与文化结晶,具有地方性和历史性特色。济宁市、淄博市、济南市、烟台市、泰安市处于高等级区间,济宁市素享“孔孟之乡,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誉,儒学文化的积淀在济宁形成了一大批精品型人文旅游资源。济南市是齐鲁大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拥有解放阁、汪洋台、房彦谦墓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0 处。齐国故都——淄博,是齐文化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齐文化遗址。烟台建城有600 多年历史,秦始皇3 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曾在此举行登基大典,作为近代工业、邮政发祥地之一,遗留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空间上,鲁中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实力最高,鲁北人文旅游资源实力最低,指标值处于低等级区间的城市多分布于山东边缘。
3.自然型旅游资源
自然型旅游资源是指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12]。由于山东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地形地势为:鲁中地区为隆起山地,鲁西、鲁北为黄河流经地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区,鲁东和鲁南位于山东的丘陵地区。共有环绕黄海、渤海的7 座沿海城市。整体看,山东东部自然旅游资源优于西部,处于自然旅游资源低等级的城市集中于鲁西和鲁南。形成此现象原因与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和中部山地所构成的地质资源有关,位于鲁东地区的烟台市长岛国家自然保护区、日照市的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鲁中地区泰安市的泰山、徂徕山等均受惠于自然环境造就的地理风貌景观。
4.支持型旅游资源
支持型旅游资源选取旅游业中旅行社总数与星级酒店总数两个指标,侧面反映地区旅游收入水平及旅游接待情况,鲁中、鲁东及鲁南部分地区处于支持型旅游资源较高等级,鲁北及鲁西地区处于低等级,由此可看出,山东东南部相比西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更高。济南市和青岛市在此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其两市GDP排名均位于山东省前两位,城市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初步推断,支持型旅游资源实力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耦合关系。
总体来看,竞争力处于第一等级的济宁市、烟台市、泰安市、青岛市各项旅游资源指标值都处于较高范围,处在第二等级的潍坊市、淄博市各项旅游资源竞争力都在中上水平,而济南市、临沂市各有一项指标值较低,分别是自然型旅游资源和人文型旅游资源。处于第三等级的威海市的自然型旅游资源处于高等级,日照市、枣庄市、聊城市各项指标均处在中等偏下水平。处在第四等级的东营市自然型旅游资源较强,德州市、滨州市各项旅游资源水平处于偏低水平区间,菏泽市各项指标值均处于低水平区间。
根据山东省各市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各市综合发展情况,为促进山东省旅游业的持续、均衡发展,同时考虑不同地区间旅游资源类型的优势互补,确立山东省旅游资源“黄金三角”组合发展模式,以“青岛—烟台”“济宁—临沂”“济南—泰安”为核心的3 个旅游圈,潍坊、日照、淄博组成中间过渡带,威海、东营、滨州、德州、聊城、菏泽、枣庄组成边缘辐射带。
3 个核心旅游圈在山东地图上构成了三角形的3 个稳固顶点。作为拥有山东较强旅游资源的几座城市,在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互补下可以合力发挥旅游资源最强的优势;同时,还有发达的交通运输联结3 个“顶点”:京沪铁路(济南、泰安、济宁)、烟大轮渡、蓝烟铁路线及胶新铁路(烟台、青岛、临沂)、济青高速(济南、青岛)。山东省会“泉城”济南和拥有“五岳之首”的泰安,借助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和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优势特色,将该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便捷交通网络将游客向周边城市扩散。“济宁—临沂”则通过圣人、沂蒙山水等名片突出其旅游资源特色,利用优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山水风情着力发展研学旅游和红色旅游。青岛作为山东副省级市,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其滨海风光、德国风情建筑等也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游览;同时,青岛市旅游发展收入一直稳居省内第一,因此,借助“青岛—烟台”旅游圈在发展国内游客的同时,大力发展国外游客的观光。例如,举办大型国际节事活动,进一步提高其他区域的入境游客数量。
在中间过渡带的3 座城市其旅游资源基础处于中上游水平,其旅游收入综合实力在省内也处于中游水平。因此,结合城市地理位置将其作为中间过渡带较为合理。本文认为,中间过渡带在3 个“顶点”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及旅游业发展优势的辐射作用下,首先应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以5A 级景区和国家风景名胜区为核心,以市场缝隙理论为基础,发展特色旅游市场,着重打造地方性特色的旅游资源。例如,潍坊“风筝城”、淄博“齐国故城”名片等。日照为临海城市,其滨海风光与青岛、威海具有极高相似性,在这些滨海城市的辐射带动下,更要在合作中寻求发展,在创新思维下寻求突破,开发具有独特性、市场性的综合旅游产品。同时,在3 个核心旅游圈的合力带动下,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经济发展水平,强化“黄金三角形”内部旅游资源的组合建设。
在边缘辐射带的地区,除威海以外,其他城市旅游资源基础相对较弱,利用“黄金三角形”模式发展带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借助稀而少的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进而丰富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以东营市为例,东营市旅游业起步较晚,早期一直以工业产业发展带动为主,目前,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应借助黄河入海口生态旅游景观和现代石油工业景观,打造独特的东营文化名片。微观上,以市内唯一的5A 级旅游景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例,要在追求高等级旅游景区的同时,追求高品质游客体验,不以门票费用作为旅游收入支撑,提高园区内旅游项目的体验性和丰富性,借助多媒体网络发展景区知名度,提高游客数量,进一步完善旅游六要素的建设。宏观上,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同时,提高与周边城市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加强区域间合作,使不同地区间的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间协调共生。
山东省旅游资源整体来看相对丰富,类型较多。受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各市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济宁市、烟台市、泰安市、青岛市旅游资源竞争力最高,济南市、潍坊市、淄博市、临沂市旅游资源竞争力较高,威海市、日照市、枣庄市、聊城市旅游资源竞争力一般,东营市、滨州市、德州市、菏泽市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差。整体上,呈现出中部与东部分布密集的现象。在分项指标中,鲁北地区综合型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弱,其余地区相对均衡。鲁中地区人文型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强,鲁东地区自然型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强,支持型旅游资源济南市、青岛市实力最强。由此从全域旅游理念角度出发,将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划分为“黄金三角形”组合发展模式:“青岛—烟台”“济宁—临沂”“济南—泰安”三个核心旅游圈,潍坊市、日照市、淄博市为“黄金三角形”中间过渡带,其他城市在“黄金三角形”组合发展模式的辐射带动下组成边缘辐射带,向四周城市扩散发展,进而充分、有效利用旅游资源,从整合营销传播渠道的视角进行品牌规划[13],将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目标和顾客利益全面对接,挖掘和优化顾客体验价值[14],夯实“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山东省旅游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