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扬 李昊宸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当前,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造就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局面,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仅是经济政治方面的话语权的争夺,文化软实力在权力体系中的参与也十分重要。长久以来,以美国动画和日本动画为代表的动画电影制作模式成为世界动画电影的主流。就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引进美国和日本的口碑动画电影往往更容易取得较好的票房。
2021年,中国引进汤姆·摩尔创作的动画电影《狼行者》并上映,该影片已荣获31项国际大奖,并获得了第9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荣誉,这部具有鲜明凯尔特文化符号的爱尔兰动画影片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优秀案例。在现代化、技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动画电影里使用的CG技术已经发展到3D全息投影模式,动画建模越来越趋于“人像化”,动画人物形象高度逼真拟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运用技术性的手段来呈现效果也成为赢得票房与口碑的重要途径。面对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世界动画市场的话语权日益强大以及现代动画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动画电影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当创作者们在追逐电影的形式和技术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动画电影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内核。动画电影《狼行者》的横空出世则为广大影视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汤姆·摩尔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专注于传统二维动画的制作,并以自身的文化背景、民族身份为出发点,关注阶级之间的矛盾与纷争,遵循“内容为王”的影视创作思路,挖掘优秀故事,深刻阐释电影背后的民族文化话语权、民族历史认同、反殖民主义、生态文明主义等审美价值,充分体现出传统二维动画在已然工业化、商业化的动画市场中仍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狼行者》作为汤姆·摩尔动画电影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很好地延续了汤姆·摩尔在创作中奠定的凯尔特民族文化基调,并对深化爱尔兰民族认同使命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等方面做出解答。与其创作的前面两部动画电影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狼行者》将民族历史记忆渗入动画电影的精髓,将反殖民主义的精神推至高潮,重点突出“人性”与“狼性”二元对立的矛盾。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动画电影作为兼容动画和电影技术的特殊电影创作模式,同样也注重视觉艺术的设计,并形成动画电影自身特有的审美价值。我国著名美学家王世德认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运用有审美感染能力的电影特有的声画形象的语言,并对作者具备的审美意识产生一定的渗透(其中包括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感知等)产出的艺术形象,激发观众的审美情趣”。《狼行者》作为汤姆·摩尔所创作的基于爱尔兰民间传说基调的三部曲中最后的一部作品,强烈渗透着汤姆·摩尔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审美意识。
作为一部二维动画电影,汤姆·摩尔大多采用手绘、漫画的表现形式展现,这就要求对于构图、线条的刻画要更为细致。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城市格局与森林空间的构图对比,通过两个空间的不同构图对比,更加突出了爱尔兰殖民地景观的挤压感,而狼群生活的自然空间及建构的空间设计更为柔和,便弱化了殖民地格局的压迫感。汤姆·摩尔以小块方格框架作为爱尔兰殖民地空间的室外构图,爱尔兰人民被放置于小方格与小框架里生存,让观众从视觉上就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以及被管控的压抑感。而到了自然环境之中,动画人物进入森林后充满束缚的框架消失了,自然空间建构成了宽阔的视野空间。柔和的绿植构成圆润的线条,与城市空间的几何构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导演有意识地引用不同构图的审美特征来设计反差,以两个空间的视觉审美差异来展现影片的反殖民意识以及民族自我的认同感,展现爱尔兰人民对殖民者管控与压迫的控诉。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这部作品也运用了相应的取景和构图手法,在不同的空间选用具有差异性的取景和构图方式来制造隐喻和对比的效果,并形成视觉感受。相比较而言,动画电影《狼行者》在主观感受上更为强烈,对比也更为深刻。
汤姆·摩尔在创作的过程中着重通过色彩的运用来隐喻事件的表象特征。影片《狼行者》将猎杀狼群作为影片的矛盾开端,伴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杀戮使人类与狼行者形成对立的矛盾。在影片中导演通过运用深红色与黑色来暗指人与狼群之间的战争与杀戮。故事的主人公萝宾作为尚未成熟的猎人,不顾父亲的反对与父亲到爱尔兰参与猎杀狼群的任务。虽然萝宾在与狼行者接触的过程中改变了自身对狼行者的偏见,但是最终父亲依旧接受指令残忍地清剿狼群。在人类与狼群相互搏斗的过程中充斥着暗示血腥与杀戮的深红色以及肃穆的黑色背景,为后续人类与狼群的矛盾激化做出铺垫。除此之外,影片体现出凯尔特文化的民族编码,汤姆·摩尔将暗喻爱尔兰人自然生态观的自然色彩(绿色)融入影片中,并与黄褐色为基本色调的城市景观做对比,营造出城市生活中的压抑氛围,显现出“城中人”身上具备的矛盾、险恶、利欲熏心的形象特征。相反,狼群生活的地方充满自然的意蕴,绿色的森林展现出狼群生活环境的自由以及生存条件的纯粹性。与城市人类的生活环境相比,狼群生存在远离城市的大自然中,它们无意与人类争夺利益并对人类无法构成威胁,但还是遭到人类的迫害。通过色彩渲染的隐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能引发出观众的深刻思考。
为了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民族立场,汤姆·摩尔采用多种夸张的线条和画风,多种元素组合成一个个鲜明且独特的人物形象,着重对应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安排的故事矛盾侧重点。比如,作为狼行者的米巴在造型设计上以夸张的橘色头发为标志,留有一头比自身身体还要长、还要宽、能够把自己的身体覆盖起来的头发。当米巴处于警惕战斗状态时,厚重夸张的头发会扬起,而处于开心状态时头发就会自然垂下。米巴化作人形时也拥有与人类不一样的造型设计,体现狼行者自身自然化的气息。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设计造型的变化来区别人物的情绪状态,使观众更容易将接收到的视觉传达转化为情绪感知,进而为动画场景的构建与故事情节的预设做出铺垫。夸张的视觉效果能够将创作者的情感、目的较为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使观众的感官得到惊喜与愉悦。
作为一部二维动画电影,《狼行者》不仅更加注重动画的写意层面,而且为了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也为了更加突出“人性”与“狼性”的对立以及“狼”的文化符号对爱尔兰民族的重要性,汤姆·摩尔所在的卡通沙龙工作室特别邀请柏林的创作家一同参与动画电影的创作。制作团队首先运用现代化设备将运动轨迹拍摄出来,再利用3D技术将运动轨迹呈现到测评系统,最后用动画的形式将“狼视”的动态视觉效果运用到动画影片中。“狼视”的动态视觉效果主要是以狼作为主体视角,通过技术手段模拟合成狼的运动轨迹后,将狼的运动轨迹作为连续且剧烈运动的图像来呈现。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与“狼”形象完美对应匹配的行动轨迹。高度匹配的运动轨迹更能体现狼的敏捷性和神秘性,突出“狼魂”这一凯尔特文化的神话主体地位。这一视觉效果的设计具备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使影片的审美价值提升至更高的层次。通过运用“狼视”的动态视觉效果模拟出影片独特的动画效果,结合技术性的手段突出狼的动态轨迹,从而弥补二维动画缺少的真实性与连续性的动态。
一部好的电影并不仅是视觉美的设计,还需要有优质的故事内容和强大的文化内核做支撑。如果从文化境界的层面能够吸引观众对影片主题的理解,并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去呈现一部影片,就能给观众带来更为深刻的文化体验。“狼”这一文化符号并不少见,通常来说“狼”的形象多以凶狠、伤人、狡黠等负面形象为主。但是在影片《狼行者》中,汤姆·摩尔借用爱尔兰文化中“狼”的形象为“人性”与“狼性”做了一次对比参照,从狼的角度来反观人类的世界与文明,通过从人类主体地位转向多物种主体地位的思考模式来展示爱尔兰人民对于生态景观与生态文明的尊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根基。影片《狼行者》的故事置于17世纪英国殖民统治的背景下,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全境实行管控式的殖民统治,并将自己的征服欲带到爱尔兰的土地。克伦威尔下令剿灭爱尔兰境内的狼群,大肆砍伐爱尔兰森林,采取一系列剥离爱尔兰民族文化的手段对爱尔兰实行暴力征服的统治,展现西方强国特别是英格兰殖民者的强大权力及地位。影片以“人性”和“狼性”分别暗指英格兰殖民者和爱尔兰民族。通过表现人的欲望、丑陋的行为来体现对英格兰殖民者的厌恶和反抗。我们可以从影片中的形象对话、历史背景、文化符号等方面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部关于民族自我救赎的影片,充满着反抗强权的斗争意味。
1.民族文化的再现
影片《狼行者》延续着汤姆·摩尔从爱尔兰传说中汲取养分的创作特点,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历史记忆的厚重感,这也是汤姆·摩尔动画电影能够在西方文化艺术强大的话语体系中成功突出重围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负面影响,人们在追求社会价值的时候也在不断弥补缺失的文化价值,进而进入“寻根之旅”。“文化寻根”体现在各个领域,对于民族文化的追寻也体现在各个方面。影片《狼行者》完美地再现了爱尔兰民族的民间传说、民族文化及历史记忆,对本民族的语言与符号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民族文化的再现体现在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上。在全球通用语言的文化语境下,动画影片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需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语言环境需求,但是汤姆·摩尔在影片的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鲜明、最长久的文化纽带,通过本民族的语言可以准确地区分出相同民族,基于共同的民族语言也可以快速与本民族的同胞建立起文化亲密性的关系。语言成为爱尔兰人民区分于英格兰人的符号与界限,是抵制英格兰人的殖民同化政策的精神内核。在全球化语境的效应下依旧能够在影片中找到爱尔兰民族语言的符号,这是民族文化抗争的再现。影片中,母狼名叫莫尔·麦蒂,女人名叫梅芙·麦蒂,导演将凯尔特语中表示“狼”的“MacTíre”一词运用到人物的命名中,与英文语境下表示狼的“wolf”区分开来,展现出于现代大环境的语境下民族语言文化的审美魅力。
其次,民族文化的再现与本民族的传说故事以及民族化符号的使用相联系。《狼行者》是基于爱尔兰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一部动画影片,通过展现爱尔兰的独特文化来体现出本民族的民族观与世界观。狼与狼行者的形象都是凯尔特民间传说的重要角色。民间流传的关于狼的传说故事有王子被棍棒严刑拷打后化身为狼以及在儿时被救的狼行者于成年后报答救命之恩等。在凯尔特文化中,狼并非其他国家流传的残暴害人的狼人形象,爱尔兰人民所塑造的狼人形象都是正直、善良的。由于神话和传说长久流传,夹杂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以及民族愿景,其中免不了爱尔兰人与英格兰殖民者之间的恩怨。“狼魂”是爱尔兰民族文化的一个民族化的符号。在影片《狼行者》中,作为人类的萝宾在与狼行者梅芙相识后获得狼魂,在获得狼行者的特殊能力后,身份也从人类转变为狼。影片通过沿用爱尔兰民族的传说故事以及民族集体意识,基于本土民族的审美艺术放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中,在普遍性中保留自身特殊性的民族文化审美价值。
2.民族历史的刻画
民族历史构成一个民族的记忆,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基于现实的真实写照以及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延续,从电影立意的角度便具备相应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特征。影片《狼行者》所具备的审美价值从宏观角度来说便是与国家民族历史展开对话,对其进行重构与展现。这部影片将本民族被英格兰殖民者压迫的真实历史重现在大银幕上,不仅有共时性的景观展示,还有历时性的叙述手法。电影的背景地点选取1650年都铎王朝殖民统治下的基尔肯尼城,在基尔肯尼城中英格兰人与爱尔兰人的生活场域以城中河流为界线,两个民族分居河流两岸。但是城中象征着英格兰殖民统治的圣乔治十字旗随处可见,充斥着压迫和管制的味道。而影片中残暴的护国公角色对应了英吉利共和国首位护国主克伦威尔,护国公绞杀狼群、拓垦森林的种种行径与历史上克伦威尔采取的殖民政策相对应,展现出爱尔兰人民在英格兰统治下的真实场景。
3.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影片《狼行者》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用“人与狼”之间的矛盾来象征,并把爱尔兰人民反抗殖民主义者象征为狼行者对贪婪无德的护国公的反抗与斗争,把保卫的国家与民族象征为本民族的狼群以及本民族守护的森林,体现出该部影片浓厚的反殖民主义色彩。爱尔兰文学在国家的殖民影响下流淌着国家受霸权之殇的痕迹。曾有研究爱尔兰文学的学者认为,对于英国来说,对爱尔兰的征服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征服过程。但是爱尔兰在被统治的过程中始终守护并延续着自身的文明,因此英国未能如愿地获得从始至终的霸权地位。
影片中护国公的形象令人无比生厌,护国公的暴虐、利欲熏心的形象,被塑造成了观众反感的形象。萝宾作为影片的主体视角,其身份转换以及身份认同的过程则表达了爱尔兰人民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在面对强权同化政策时不断寻找自身的身份与文化。萝宾身份的转换及自我认同的过程能够清晰地展现出爱尔兰人民逐渐觉醒的民族意识以及反殖民意识。
影片《狼行者》除了体现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反殖民主义思想之外,还对人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提出自身的担忧。“重视自然、弱化城市”的构图与色彩设计的呈现体现了爱尔兰艺术创作者的“生态书写策略”。爱尔兰民族无比重视本土民族的自然生态空间,始终致力于为生态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创造出一个文化场域。因此,无论是文学创作、绘画艺术还是电影艺术,作品大多是以自然和乡村作为基调,深入挖掘利用本民族的民间传说,通过不断深化爱尔兰自身的自然空间和生态景观来对抗英格兰殖民者对爱尔兰开展的地理空间的殖民与控制。因此,汤姆·摩尔在影片中融入大量的狼、森林等与自然相关的意象符号以及与本民族神话与民间传说相关的符号元素,累积出丰硕的爱尔兰民族文化审美特征。
1.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汤姆·摩尔的创作团队在创作的过程中尝试向观众输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其他大多数导演采用灾难性题材呼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的手法不同之处在于,影片《狼行者》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讲述自然的重要性,展现出在1650年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人口激增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人类开始试图征服自然的过程。影片中武装戒备的城墙与森林分割,暗示了人与自然的隔阂与危机。汤姆·摩尔的创作视角不仅局限于本民族的诉求,还将格局放到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自然当中。影片中处处展现出自然美与生态美,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不断高涨的利益与欲望做出警醒。
2.工业文明下的异化
电影的审美不仅需要体现在视觉方面,也需要使影片具备一定的思辨性以及批判性。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该审视的不仅是外表的美,还需要将美的意识渗透在思想当中。影片《狼行者》展现出一定程度的批判性的美,将人类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展现给观众。除了人类发展占据自然空间、减少生物多样性外,自身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说,在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且不可控制的情况下,人类就在不可控制的发展中处于工具化的状态,同时被科技与技术掌控,成为“异化的人”。人类在剿灭狼行者的过程中运用的武器与狼行者具有的武器成为异化的代表。人类在对付狼群斗争中运用弓弩、火枪、大炮等工业文明下的先进武器,而狼行者则只有狼爪、狼牙以及具有治愈功能的法术。相比之下,人类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人类与狼群的对抗过程把人类追求经济利益、欲望膨胀的丑恶心态完全展现出来。
影片《狼行者》以传统的二维动画模式出现在3D动画技术的市场,以传统的手绘动画画风出现在大众视野,并通过传统的民族文化展示寻求回归本民族文化的“根”,这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案例。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已经开始逐渐发生转变,展现民族特征的创作理念日渐突出。中国动画的觉醒之作《大圣归来》《哪吒》《白蛇:缘起》等影片都是基于我国民族历史记忆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进行再创造,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特征。仅仅有好的故事不足以让一部动画电影成功,国产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需要具备技术性与审美性统一的艺术创作意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技术能力。当前国内动画电影的创作与美国、日本相比依然处于劣势地位,通过深入研究以《狼行者》为代表的动画影片,对国产动画电影的跨界结合、民族化创作形成自身的风格与提升动画电影的审美价值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经过近些年来民族化创作意识的崛起,国产动画电影制作取得一定的成果。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的反响来看,动画电影的审美形式逐步向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转变,具有对中国神话或传说的“解构—重构”过程,是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影片《狼行者》通过对民族文化瑰宝的叙述与重构,建立起民族化创作的话题影响。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许多民族记忆正在丢失,民族历史也受到霸权主义国家的歪曲与篡改,在此背景下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不能仅仅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出“徒有其表”的作品,而是要将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精神作为影片的主要文化思想内核进行传承。
不同层次的叙事结构成为汤姆·摩尔电影艺术的表达手段之一,提升了电影的故事性、结构性、情节性。对于国内动画电影创作来说,创作者需要深入研究汤姆·摩尔的代表作品,对其所运用的叙事手法、叙事结构进行参考借鉴,避免自身影片创作出现扁平化以及单线性的问题。影片《狼行者》对爱尔兰人民与殖民者、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狼行者等多条叙事线进行铺垫,并将“戏剧化矛盾”融入多条叙事线中形成戏剧冲突,这种非单线性的叙事结构使电影充满故事性。
汤姆·摩尔的电影对于视觉设计、动画效果、隐喻手法等电影艺术语言的运用,除了增加自身的文化价值外,也增加了视觉性的审美价值。通过分析《狼行者》电影中的构图设计、颜色暗喻、动态化效果的运用来剖析导演对动画电影表现手法的创作思想,以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形式来提升动画电影的审美价值,将文化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形成自身独特的电影视觉艺术设计的敏感度,这正是电影艺术设计运用的巧妙之处。
《狼行者》这部影片将爱尔兰文化烙上了民族文化被迫害的印迹,其审美价值已经不仅是影片的观赏性,还在于影片中所渗透出的民族自觉性、民族身份认同以及反殖民主义、多物种共生等主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西方文明依旧处于话语权力体系的中心,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汤姆·摩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依旧坚定自身的民族信念感,做到了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将动画电影的创作思想放置于人类最为关注、最该关注的层面——人与生态的矛盾,使人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真正地开始审视自我。汤姆·摩尔创作的动画电影《狼行者》为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创作路线、艺术创作水平、主题核心思想等方面的提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