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的敌后战场上,活跃着一支由朝鲜人民优秀儿女组成的抗日武装——朝鲜义勇队。著名诗人萧三称赞朝鲜义勇队足可与西班牙内战时的“国际纵队”相媲美。
汉口组建,艰苦转战
1919年,朝鲜“三一”反日民族独立运动失败后,大批爱国志士和革命青年流亡中国,继续进行复国运动。
1938年7月7日,在“七七事变”一周年之际,朝鲜民族革命党总书记金若山向国民政府递交了成立朝鲜义勇队的方案。该方案提出,拟组建朝鲜义勇队,参加中国抗日战争,以打倒中朝两民族的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促进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朝鲜民族解放,恢复朝鲜独立。
金若山的方案得到了国民政府的首肯。10月10日,国民政府国庆节的当天,朝鲜义勇队在汉口正式宣告成立,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到会祝贺。此后,朝鲜义勇队与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朝鲜义勇队成立后,多次参加战役,屡建功勋。但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当局对具有共產主义思想倾向的朝鲜民族革命党和朝鲜义勇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防备之心日重,处处打压朝鲜义勇队。这些朝鲜青年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才是朝鲜人民真正的朋友。1940年11月,朝鲜义勇队在重庆召开第一次扩大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将工作重心从配合中国正面战场作战,转向敌后。1941年3月,朝鲜义勇队绝大部分成员分4批北渡黄河,进入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从此开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并肩作战。
1941年夏天,陆续来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朝鲜义勇队各分队,经八路军总部安排,集中到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桐峪镇,并在此改编为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共100余人。朝鲜义勇队和原来在八路军工作的朝鲜同志汇合在一起,成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朝鲜独立同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不断发展壮大。
武装宣传,并肩作战
朝鲜义勇队队员大都精通汉、朝、日三种语言,因此,他们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担负起艰巨的武装宣传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1月起一年多的时间,义勇队队员就散发了中、朝、日三国文字的传单227种计123800张,贴墙壁标语1453条,并先后训练了2万多个火线上用日语喊话的战士,使八路军瓦解敌军工作大大前进了一步。
朝鲜义勇队不仅是阵地上活跃的宣传队,也是对敌作战的勇敢战士,他们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有的甚至长眠于中国大地上。
1942年5月,日军出动2万多人,对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发动了大“扫荡”。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机关及随同八路军总部一起活动的朝鲜义勇队等1万多人,被日军包围在河北偏城和山西辽县交界的南艾铺、十字岭一线。紧要关头,朝鲜义勇队担负了掩护突围的任务。他们在支队长朴孝三的率领下,英勇作战,始终坚守在阵地上。直到八路军的增援部队赶来,他们才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战斗胜利后,为奖励朝鲜义勇队的英勇行为,八路军首长在祝捷大会上奖给他们一挺轻机枪,枪柄上刻着“为了共同理想,我们永远站在一起”的赠言。
(摘自《党史博采》管飞 葛清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