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夏
由黎晓亮创作的三组系列作品《Back to Black 回到黑色》、《Lonely Planet 孤独星球》与《PekingApartments 北京公寓》;这三组摄影艺术作品亦构成了其个人展览《黎晓亮:三个展》的主要部分。展览于近日登陆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持续至2022 年6 月19 日。
顶部流转的线条以直角构成的楼梯衔接,后者被白色与水泥灰色分隔开来,转折之间与建筑达成和谐。《鸦》系列摄影作品来自艺术家深濑昌久。
由Marcel Breuer 设计的Wassily 休闲椅早已成为了包豪斯甚至现代工业设计的代表作品,主人选择了一把品相极佳的中古款静置于客厅区域;来自以色列纯音PAP(PureAudioProject)的QUINTET 10 Stellar 音障板却极具未来感,与前者在同一空间形成有趣的对话;Insert 白蜡木茶几来自ferm LIVING。
曲线流转的白色立面与立柱是前屋主于15年前致敬美国建筑大师Richard Meier 的痕迹,被黎晓亮完整保留;鱼骨形排列的原木色地板增加了空间的温度感。
2. 浅灰色主导了厨房空间,由水泥整体浇筑制作的咖啡机来自加利福尼亚品牌AnZa。
刚看到这套公寓时,摄影师黎晓亮就喜欢上了它的结构。尽管设计于十五年前,原屋主却做出了一个因足够现代而显得超前的家。白色立柱和楼梯线条致敬美国“白色派”建筑大师Richard Meier(理查德·迈耶),客厅巨大的落地窗被黑色框架分割,黎晓亮开玩笑说,这是蒙德里安的窗格。
他很快做了决定,并找到UUA建筑师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李泳征。黎晓亮在大学时和李泳征是同学。两位二十年的好友不需要磨合的时间,也非常清楚他们所需要的,所以二百多平方米的空间只花几个月就完成了翻新改造。黎晓亮喜欢安藤忠雄,在东京住在他设计的公寓时对清水混凝土“深深种草”。一层客厅区域整面的水泥板墙便能代表黎晓亮的个人喜好参与到居住空间的定调表达中。
这是一个三代同住的家,通过控制白色、灰色、黑色、橡木色相互融合的程度和方式,这里干净简单的基底上也呈現出气质的层次变化。一层元素综合但又稳定,例如有曲度的餐椅会与头顶的弧线形成平衡对应的关系。二层因为供小朋友居住使用了白色的水磨石等温和材质。三层卧室是黎晓亮的私人世界,一进门颜色就沉降下来—这里可以看到黑色的窄踢脚线,黑色的开关面板,深色的洗手间,黑色的步踏,建筑构成感强烈的黑色椅子,和整个家中第二面水泥板墙。在全敞开的阳台上,黎晓亮和摄影师坛坛聊天,说从某个角度拍过去,“可以假装在布鲁克林”。确实,这是一个偶尔独立于真实所处的空间,但窗外“溜达”的杨絮又在提醒着他,这个新家即将进入它的第一个北京夏天。
没有再保留原有建筑留下的“蒙德里安”,黎晓亮把卧室的落地窗换成一整面玻璃。他在今年春节前搬进来,冬天的太阳很低,光线可以照过床的里侧边缘打在墙上,“有点像Edward Hopper(爱德华·霍普)的画。”晚上黎晓亮拉上卧室纱帘,可以模糊地看到楼下街口的红绿灯变化。
墙上的两张摄影作品由黎晓亮拍摄于西温哥华的亲友家中,日出时分,两张照片拍摄时间仅相差4 分钟;皮质扶手椅来自Artifort,由Geoffrey Harcourt于1960 年代设计。
黎晓亮,他的影像创作工作主要包括摄影、动态影像和多媒介实践。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与主流时尚、艺术杂志合作记录了银幕上数量繁多的中国演员、艺术家和好莱坞巨星、摇滚歌手。与此同时,他也在长期实践具有持续议题性的个人艺术项目。
1.Rodica 休闲椅来自Comfort, 由Mario Brunu 于1968 年设计;挂钟来自OFF WHITE 与IKEA 的MARKERAD 联名系列,由Virgil Abloh 设计。
2. 阁楼区域成为了黎晓亮在家中的个人工作室与书房,采光极佳的斜面令阳光倾斜而下。黑色Lightcycle 台灯来自dyson。
由白色与木调构成的阁楼在阳光下之下显得格外温暖。书架顶层的TG1000开盘机来自Braun,由Dieter Rams 于1974年设计;主人绘制的自画像被置于工作台一侧,紧邻的白色壁灯由他从英国带回。近处model 4822 座椅来自Kartell,由Anna Castelli Ferrieri 于1979年设计。
1. 隐藏在卧室一角高处的衣帽间设计别出心裁,由设计师Nod Young 绘制并赠予主人的生日礼物《人与人之间- 黎晓亮123.pdf》被放置于相机、墨镜与配饰之间。
2. 主卧之外的阳台中,远眺可见城市中难得的绿景。户外折叠椅来自日本户外品牌Snow Peak ;户外置物架来自TNR CAMPING。
3. 床头区域,洗练与工业感的设计足以一瞥主人的审美倾向。著名的Toio 落地灯来自Flos,由Achille & Pier GiacomoCastiglioni(卡斯蒂格里奥尼兄弟)于1962 年设计;4x4 球形花器来自suomu。
空白令这个房子能容纳各种光线,这会让家拥有不同形态,而音乐是另一种摸不到,但真实存在的建筑内容,它同样需要空间。黎晓亮的房间里是不能没有音乐的。卧室的音响低音重,适合听新一点的音乐,但走台阶上到阁楼工作间,那里摆放着上世纪70年代出品的BBC监听音箱复刻版。在这里工作时,黎晓亮喜欢听原始的、不会为了取悦耳朵被过多渲染的声音。“就跟照片里面的原片一样,有更多真实的信息。”虽然能被简单的颜色概括,但从结构上看,黎晓亮的家并不简单:楼梯完成上下串联,但水泥和白色石膏会将楼梯在同一层高度内一分为二;每层也会时不常就出现局部的迂回,比如黑色步踏通往更高处的衣帽间,比如坐在一层餐桌的某个位置,可以通过一扇窄小的窗户看到公路上蓝色的路牌。音乐总是流动在这些空隙和上上下下之间,有时是为客人营造氛围,有时是为主人拨开进入耳朵或脑子的其他东西。所以如果上门拜访,总有机会看到黎晓亮的一个定格画面—他会走到客厅一角,探身,对藏在玻璃柜旁的HomePod说:“Hey Siri,播放歌单。”
阁楼是黎晓亮一眼看中的地方,当初他会放弃一户平层公寓选择这里,这块小小的空间亦是原因之一。尽管预想自己老了之后可能会爬不动这么多楼梯,但作为视觉动物,这样的决定也顺理成章。工作用的设备平时会被保存在一个由Cees Braakman设计的荷兰中古家具柜里,因为搬进来没多久,书架还没来得及收拾。黎晓亮说,未来他会按照出版物类型或者是封面颜色为它们分类。无论是《北京公寓》还是《摇晃的房间》,“家”始终是黎晓亮创作中的在场因素。
得知杂志来拍摄,黎晓亮有些紧张。“因为家是一个哪怕我今天收拾得这么干净,都无法控制里面的信息的地方。只要你读得懂,它有关于一个人的所有信息:他看的书、他喜欢的音乐、他喜欢的家具风格、家的样式,和为自己策展一样,家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美术馆。”事实上,黎晓亮很喜欢把空闲时间花在翻看家具上。除了已有名氣的中古家具店和设计师家具店,他还在二手平台上关注了非常多家具卖家。也因此,黎晓亮居然能买到和厨房水磨石、灰色主调完全对照的由水泥整体浇筑制作的咖啡机。有人曾问他如果不做摄影师了会去干什么,黎晓亮说,可能会去做家具吧。
1. 主人的洗手间以黑色石材主导,镜子的不规则造型正来自于黎晓亮个展《三个展》空间中的展陈设计。
2. 主卧室一隅,中古柜之上摆放着主人朋友送的中古相机;《鸦》系列摄影作品来自艺术家深濑昌久;背后的肖像画作,源自黎晓亮致敬Edward Hopper 的一组照片;哑光黑色Phantom II 音响来自DEVIALET。
3. 主卧室之中,浅色的水泥板墙面再次出现,建筑原有的迷你小窗被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