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粗知文章大意,课标对此有明确的要求——“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此外,略读课文还指向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
一、粗知文章大意
(一)“粗知文章大意”作用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第一篇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在文后建议学生:“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是否具备“粗知文章大意”的略读能力,决定了能否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一要求。学生只有学会略读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量。
(二)“粗知文章大意”非易事
“粗知文章大意”看似要求过低,其实不然。且不说文章篇幅长短不一,也不说文章体裁各不相同,就算同一体裁的文章,就算教师已经教授了基本的阅读方法,但是文章内容千差万别,学生接触到的课文可谓包罗万象,因此要想做到“粗知文章大意”绝非易事。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中介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当代实现的过程。课文内容时间跨越度较大,学生概括把握的难度也比较大。再如五年级下册课文《金字塔》中安排了两篇短文,其中一篇是非连续性文本,学生需要做到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这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确定指向“粗知文章大意”这一教学目标。
(三)“粗知文章大意”课课练
首先,无论略读课文“连接语”中有无“粗知文章大意”的相关要求,学生都要进行练习。可以从三年级的略读课文练习起,一课一课地练,久而久之熟能生巧,“粗知文章大意”这一教学目标最终会变成学生的略读能力。其次,课课练不能单兵作战,要及时总结归纳方法。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方法。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总结出“人物+事情(谁干什么)”的写作手法;对于写人的文章,可以总结出“人物+事情(谁干什么)+特点(怎么样)”的写作手法;对于写景(物体)的文章,可以总结出段意合并法等。例如在教学《不懂就要问》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人物+事情(谁干什么)”的方法来陈述课文主要内容,等等。再如课文《一块奶酪》,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人物+事情(谁干什么)法”或“题目擴充法”梳理文章内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方法迁移运用
(一)“方法迁移运用”选准点
要想实现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关键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细化到第一、二、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各为8条左右。某些目标会随着学段的提升而提高要求,如“默读”这一目标,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是“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教师必须发挥略读课文的另一功能——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教师要先看“连接语”中的提示,再综合考虑单元“导读”要求,精选每一个指向“方法迁移运用”的教学目标。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分别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两篇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感情朗读等方法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方法迁移运用”期自得
略读课文教学必须指向技法运用。运用不是知识的灌输,也不是方法的传授,而是到语言场上去实践。选准“方法迁移运用”的切入点之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略读这个“练兵场”上及时加以迁移运用,才能把从精读中学到的阅读知识、方法,上升为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老师就可以布置学习任务“概括出课文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深化感悟,让学生“在游泳中练习游泳”。
(三)“方法迁移运用”重实效
虽说在精读课文之后安排略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自悟,但如果教师看不到真正的阅读效果,发现学生的自学效率较低,就要及时出来加以点拨,只有这样才是对教学的负责。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略读课文《清贫》时,发现学生尽管热烈地讨论对题目的理解,基本能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展开讨论,但是对文中的对比写法感悟不深。那么该怎么让阅读训练真正产生效果呢?笔者及时叫停了学生的“讨论”,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方志敏的地位和个人生活的差异,对国民党官员的生活和方志敏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感悟方志敏清贫背后的品质。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上成精读课,也不能放任学生自主进行。如果学生无法自主探究,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点拨帮扶,只有这样“方法迁移运用”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5C607288-5B4C-445E-B615-43F76AAABE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