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坤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港口物流是整个物流体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是海陆间物流运输的连接点,在综合物流体系中至关重要。一个城市的港口物流与该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进一步提升港口物流的运作效率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城市的运输能力水平,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城市工业产品的对外流通,吸引更多企业进行投资。港口作为重要的交通节点,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展现地区港口物流情况,同时也展现出整个国家物流发展的水平。
泸州位于永宁河、赤水河、沱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且是川渝黔滇四省陆地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通过泸州市相连接,并且四川省水运、海运货物多由泸州发出,是四川连接外界的重要通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提出与落实,为泸州市物流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泸州港已基本形成五港区发出的纵横联合的内河航运线路,航运体系不断完善,现已开通至攀枝花、昆明、成都等地区的13条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开通至韩国以及日本的近洋航线[1]。
长江泸州段长度为136 km,占据川江段的2/3长度,为四川省境内航道条件最为良好的航段。从泸州市2019年统计年鉴中得知,泸州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926.54 km,其中等级航道里程340.1 km,营业性民用运输轮驳船实有数为274艘。中包含30个千吨级码头泊位,港口设计最大靠泊能力3 000 t。
2010—2014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落实,川渝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航道通航的条件在三峡工程实现蓄水后得到充分改善。泸州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现出快速的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1 772万t增长至2017年的3 493万t,8年时间内货运吞吐量增长了一倍左右。泸州港的主要传统货类包括石油、煤炭、化工原料及制品等,但由于腹地发展政策的调整变化,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改变。传统货类货物如石油、化工原料及制品、化肥等运量呈现下降趋势,长江流域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对能源的需求结构也产生了变化,煤炭的需求量降低[2]。更加之长江流域内其他港口的快速发展导致港口间竞争激烈,陆上铁路运输的开通分担了货源,导致在2017年以后泸州港的货运量大幅降低,至2020年货物吞吐量仅有694万t,比2019年下降80%。泸州港2010—2020年货物吞吐量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泸州港2010—2020年货物吞吐量
1)地理位置方面。作为长江入川的首个港口城市,毗邻重庆、贵州、云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十三五”期间,包含水路、铁路、公路及航空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在泸州市已基本建立。泸州市境内水系丰富,拥有长江多条干线及支流12条。依靠水路运输成本低运量大的优势,实现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相联合,形成多式联运的体系,增强泸州市物流运输能力。
2)腹地经济方面。泸州港直接覆盖的经济区包括川渝地区内多处经济区如川南经济区、成德绵经济区、攀西经济区。腹地范围内,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势态良好;攀西地区钒钛、稀土资源丰富,老工业基地不断转型,各产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川南临港片区依托泸州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源地。泸州的第二产业比重相较于周边城市而言占比较大,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承接东部沿海转移产业的基础。
1)航道方面。泸州境内长江航道的等级为三级,大吨位的船舶因涉水深无法到达,即使能够到达的船舶枯水期也要再减载。再者三峡大坝船闸对船舶的通行能力有一定限制,由于长江上游水运繁忙,致使通过船闸等待时间较长。尤其在高峰期时需要近10 d的等候时间,产生了非常高的时间成本。
2)服务市场方面。泸州港口的航运市场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占比较小,泸州市本地货源占主要港口泸州港集装箱运输总量的5%,远不及港口发展的货物量需要。同时,货源品种以及货运量不稳定,货物向东流往重庆、上海港,潜在服务机会流失。
1)四川省政府推出大力扶持泸州港口物流发展政策,《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到要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影响带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发展,发挥出四川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地区的地理优势,以泸州为基点、服务四川、扩大辐射渝滇黔等区域。泸州港作为四川省“六大港口”的第一大港,其优势和地位也越来越显著[3]。
2)泸州市政府规划建设中,泸州市落实中共四川省委“畅通南向通道深化南向开放合作”“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要求。泸州 “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泸州市委、市政府将依托自贡至泸州大件路、国道G353、江北港大件码头的集疏运条件,利用泸州火电厂电力和当地水资源优势,建设大件码头和后方重装产业园区。
1)外部威胁。泸州港与宜宾港以及下游规模更大的重庆港所辐射业务范围存在重合。港口间客户、市场定位相互重叠不明确,未能够实现区域港口协同发展。导致港口物流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采用价格手段(降低成本)来吸引客户,致使恶性竞争,扰乱市场规律,获利水平不能提高。
2)内在威胁。泸州港口的集疏运体系不完善,物流园区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泸州港目前主要通过公路与水路向外流通,未充分利用已经建设完成的铁路和航空进行货物运输作业,集疏运方式也有待提升。而且通往云南、贵州、川南片区等货源经济腹地的道路情况仍有待改善。另外,泸州市缺少综合性的港口物流园区、城市配送物流中心、物流分拨配送中心,货物运输周期长。
泸州市港口物流发展以泸州为基础,逐步覆盖四川全省,促进川滇黔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社会生产力提高。要树立不断优化创新、协同发展的理念,实现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包括港口物流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及制度创新。
泸州港口物流的发展涉及不同部门主体,包括泸州政府、港口、当地物流企业等,为了平衡各方面利益且实现长远的发展,各方应设立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泸州港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该部门要均衡政府、港口、物流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实现各方主体统筹调度,达成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目标[4]。政府在明确各个港口定位与港区功能的条件下,根据不同港口所具有的不同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港口物流发展规划。
泸州港口应该尽量减少与同区域重庆港、宜宾港同质化港口物流服务的竞争,在航线设置、运输货物方面实现错位竞争才能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港区内企业未与港口协调一致发展,泸州市应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强化临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引进对水路运输量需求大的产业。
泸州市港口企业要对产品、市场进行合理定位,盲目追求全面多品种服务的港口建设必然会导致港口岸线、港口机械设备资源的浪费。港区之间要实现协调发展,泸州港应合理分配各港区的资源,实现专业化港口建设。依据各区域的产业特点,大力发展大型集装箱运输的同时,根据自身产业资源、港口条件错位发展危化品、煤炭、汽车滚装、重大件等专业码头建设[5]。在运营过程中,三大港区优化与范围内企业的物流过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形成规模效益,提高物流效率,形成特色服务,打造产品品牌。
泸州港建设智慧港口要注重打造智慧港口标准规范体系,构建港区云中心、物联网体系、大数据分析平台,为智慧港口提供基础支撑。在港口建设与资源、生态及环境之间达到平衡。泸州港口可以参照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环境友好的绿色港口建设,一是对物流作业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进,实现低碳化;二是通过整合港口资源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物流运输活动,节约物流成本。
泸州港口物流应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和机制,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实现市内的港口联动,合理分工形成专长,将泸州港口物流打造成具有服务特色及产品品牌的智能化、绿色化港口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