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华 张磊屏 王展妮
(福建省厦门华侨大学图书馆,福建 厦门 361021)
后疫情时代并不是人们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小规模暴发不确定性会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常态,在线学习和居家办公也将为常态。作为知识服务和资源保障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快速行动应对好疫情时期的信息知识服务值得探究。基于OMO(Online Merge-Offline)教育模式功能需求,提出图书馆应开启云服务OMO教育模式,发挥线上线下融合,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1]
疫情防控期间,大家长期居家,交往与联络受限。人际交往变少,很多孩子整天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导致心理问题大量出现。疫情过后,回到学校,面对各种考试和功课,心理适应能力变差,有些学生产生了焦虑、迷茫等消极情绪,各种心理问题变得高发频发。
疫情期间,华侨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防疫、危机、心理健康教育,把危机教育作为新常态。积极推出疫情相关科普类电子书;依托OMO线上平台制作多种教育视频;同时举行小型图书展及图片展。教育学生养成在灾难和危机面前理智判断、沉着应对、具备科学决策的生存能力。[2]
为了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馆采用了二维码预约制限制人数措施,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网上预约学习座位;疫情防控期间除了做好消杀防护措施,我馆还从整体与细节上全方位考虑防护需要,把空间进行合理改造,减少人员聚集和密切接触,积极为学生创造小而精的安全学习空间;改造多个适合3~4人合作学习的研究间,配备电脑和通畅网络,馆员提前准备好学生所需书籍;提供多个小型报告厅便于师生开展教学和讨论研究,学科馆员协助提供所需要的电子资源和数据库,以期为师生提供合适空间布局,提高图书馆空间利用率。[4]
后疫情防控期间我馆利用图书馆主页、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服务师生,在线解答师生咨询。我馆积极同信息处加强合作,在原有LibVPN通道的基础上,另建一条高速通道WebVPN,拓宽访问渠道,校外读者通过VPN访问图书馆,检索相关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满足了师生海量的信息资源需求;另外积极协调知网、Elsevier、Web of Science等多家数据商,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入了中国教育科研网统一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联盟(CARSI),至此我馆开通校外访问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已达11个,有效保证了全校师生高效地利用学术资源。[3]
图1 网上免费资源获取
我馆还对超星数据库的校外绑定注册环节进行全面的优化,通过读秀平台等,全力保障师生远程阅读便利;再通过超星电子图书、方正高校教参库、电子图书数据库,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师生用书,教学正常顺利进行。
OMO概念是2017年由李开复提出,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来越被重视运用在教培行业。OMO模式指的是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是继O2O之后市场效率更大提升的商业模式。
反反复复的疫情对教育的冲击很大。小规模疫情暴发,马上就要启用线上教育模式。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国共有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名教师在线开出107万门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是疫情防控期间确保教育连续性的有力手段。[5]
2.1.1 立德树人教育
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我馆积极制作了OMO模式宣传视频:《厉害了我的国》纪录片、《多彩中国》影视展播等;线下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典诗词展和图片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荣誉感。
2.1.2 自我管控能力培养
后疫情时代,学校的使命是把学生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我馆通过短视频和线下小型展览教育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能力,把培养学生成为自觉、自主、自爱、自立、自强的人。学会学习,学会成长,有信仰有担当,在平凡中书写着不凡的人生。
2.1.3 推广阅读云服务
我馆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利用数字化平台大力开展“云服务”。2020年4月23日以OMO教育模式开展线上“一点时间·点亮未来”为主题的读书月系列活动、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直播公众平台等多种渠道,开展“共读”活动、“我见证 中国力量”朗读活动、21天读书打卡活动以及2020年图书馆影评大赛、春暖花开书评大赛等活动。以此唤醒师生们的阅读激情,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让读者便捷参与、感受数字阅读的乐趣,读者通过与图书馆公众号互动,获得图书馆精心推荐的书籍,借助书籍的力量,获得精神食粮,获取强大的正能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至少191个国家和地区停课,至少15亿学生受到影响。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在线教育模式成为世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2.2.1 精选网上电子资源
我馆利用超星免费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在线课程平台,进行挖掘、统筹整合,加强线上课程建设,加强与数据商合作,精选适合学校教学特色的课件。针对外文数据库集中推介Elsevier、IEEE、ACS、ASME等,同时还推出Web of Science在线大讲堂、IEEE Xplore MOOC春季课堂、中科免费信息素养视频课程等多元化在线教学视频和讲座视频,让文献服务不断档。[6]
2.2.2 强化区域合作
我馆积极和数据库商及出版商加强合作,对许多免费访问电子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通过图书馆主页和公众号推送。和超星读秀、FUlink兄弟院校合作,通过电子书下载、文献传递,从专业保障和精准服务方面,为师生疫情防控期间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图2 学科服务导图
为了应对突发的小范围疫情,我馆快速组建图书馆学科服务微信群和QQ群。截至2020年3月8日,我馆图书馆学科服务微信群已服务科研人员191人次、进行文献传递758篇、科技查新报告4份,并实现了在线服务与证明材料的零接触式送达,保障全校师生在项目申报、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等工作中的需求。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保证全校教学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我馆开展线上OMO检索服务。对读者被收录在EI、SCI、SSCI、A&HCI、CPCI等的论文成果及时提供证明。保证师生在各类奖项申请、职称评定等提供文献收录依据。
我馆通过举办线上高校王者检索、金融案例检索等各类数据库竞赛活动,使读者全面了解了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及功能,掌握高效、科学的信息检索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我馆加强OMO线上平台建设,积极提供科技查新线上服务与专利服务。为科技人员进行科技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从专利信息检索方法与工具使用、专利信息分析方法及图表制作、专利信息解读与报告撰写,以及专利导航、专利挖掘布局、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等方面开展工作,支持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
表1 疫情期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调查
为提高应变突发事件能力,建议共同组建服务团队,以OMO方式开展服务合作,实现FULink资源共享,资源相互开放、联合推送的联盟服务,提高图书馆OMO服务质量。
后疫情时代,可以把各个学校分散的资源进行汇总,建设联盟资源统一系统平台,供各校选择使用。各成员馆依据自己优势学科,创新性地推出本学科领域的直播课和视频微课,提交到联盟平台,联盟进行联合打造系列学科服务栏目,打造多个优势学科资源库,统一在联盟OMO平台分享和使用。各个学校根据需求在联盟平台选择。联盟平台解决了学校资源及资金短缺问题,实现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优势,满足各个学校教学科研所需,为福建省高校读者带来便捷的一站式服务。[7]
疫情防控期间,直播带货风靡全球。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通过直播的形式推动图书馆在线服务的创新,图书馆联盟可以挑选成员馆优秀馆员构建专业化的直播团队,制作在线直播课程、一小时讲座等在联盟平台发布,打造图书馆OMO直播服务体系,实现各馆线上直播共享,吸引读者使用,最大发挥联盟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国内各高校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学科服务已初见成效,疫期不停摆,开展云端教学已成常态化。应对疫情,作为资源保障的高校图书馆应快速反应,解决师生居家网课资源短缺问题[8],基于此,研究建立OMO教育模式,线下线上融合,改进传统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利用全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实现云端资源共建共享和学校教学科研支撑的云服务作用,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