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硕,吴玉菲,陈 蕾,陈 茜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主要是由各种病毒感染以后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感染性疾病。VE轻者一般经过治疗以后,没有任何后遗症,重者可能会留有偏瘫、肢体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1-2]。现临床上,对于VE患儿的治疗常应用营养脑神经、抗感染、降低颅内压等基础治疗,多配合临床常规康复护理,可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但康复时间较长[3]。相关研究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VE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利于后期康复[4]。本研究旨在探讨康复护理介入时机对急性期VE患儿运动功能和肢体痉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105例急性期V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确诊,符合《神经病学(第8版)》[5]中VE的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10(8.00±3.24)岁;体重15~34(24.36±5.25)kg;病程3~12(8.00±2.18)d。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4~10(7.00±3.36)岁;体重17~31(23.82±5.37)kg;病程3~10(7.00±2.25)d。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给予镇静、抗感染、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入院第3周开始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入院2周内实施康复护理。①基础护理:为患儿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以轻柔缓和的手法定期按摩患儿肢体,并应用弹力绷带对患儿小腿进行间歇加压,协助患儿进行全身关节运动,以扩大活动范围,预防深部静脉炎。注重患儿隐私部位清洁护理,留置尿管患儿定期行膀胱冲洗,避免泌尿系统感染。定期使用温水擦拭患儿皮肤,勤换衣物,保持皮肤相对清洁,利用支架架空棉被,避免足部受压,将海绵垫、气圈等垫于患儿骨突出部位;对于卧床患儿,制订翻身卡,协助患儿每隔2 h翻身1次,并做好记录,预防压疮发生。强调口腔清洁的重要性,对于清醒患儿指导其自行咳嗽、排痰等,在做好保暖的前提下,注重室内通风,预防呼吸道感染。②康复干预:协助患儿上肢依据“肩—肘—腕—指”顺序,下肢依据“髋—膝—踝”顺序,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肢体及关节行和挛缩倾向相反方向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对于年龄较大患儿,鼓励其主动活动。若患儿处于肌张力较低状态,协助患儿擦摩、揉捏,按摩其风池、三关、补脾经等穴位。若患儿处于安睡状态,协助其取抗痉挛体位。若患儿处于痉挛状态,引导其抓握20 mL注射器(去掉针头),屈伸上肢,轻柔按摩,并适当牵拉下肢关节,每次24 min左右,每日2次。依据患儿状态,酌情进行面罩吸氧。③家庭康复训练:向患儿家属普及相关知识,引导家属积极参与患儿康复训练。④音乐干预:依据患儿喜好选择适宜歌曲,于晨间护理后播放,每次0.5 h,每日1次或2次,具体实施依据患儿实际状态进行合理调整。两组患儿均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康复护理效果 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护理效果,包括惊厥、颅脑神经障碍、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1.3.2 运动功能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3个月末运动功能。①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6]评估患儿运动功能,包括5个功能区,共88项,每项分数0~3分,实际GMFM-88评分=检查功能区评分之和/检查功能区数,得分越高表示患儿运动功能改善越好。该量表经检验信度与效度均良好,效度系数为0.90,信度系数为0.88。②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评估患儿运动功能,其中上肢33项,下肢17项,每项分数0~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越好,该量表经检验信度与效度均良好,效度系数为0.86,信度系数为0.89。
1.3.3 肢体痉挛 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3个月末肢体痉挛水平。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ASS)[8]评估患儿肢体痉挛情况,具体为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无阻力为0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肢在终末期出现轻微阻力为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肢在1/2活动范围出现轻微“卡住”感觉,后1/2活动范围存在轻微阻力为1+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肢时大部分活动范围均有阻力为2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为3级;患肢僵硬,阻力大,被动活动非常困难为4级。该量表经检验信度与效度均良好,效度系数为0.89,信度系数为0.91。
表1 两组患儿康复护理效果比较 单位:d
表2 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得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儿肢体痉挛情况比较 单位:例
VE患儿在发病时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身体的神经功能障碍[9-10]。临床上,VE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后遗症,如癫痫发作、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言语表达不清等,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11-12]。目前,针对VE患儿除镇静、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外,临床多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可促进惊厥消失,但患儿住院时间相对较长[13-14],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增强VE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5]。
入院第3周开始实施康复护理,通过运动训练给予机体感觉及运动刺激,但由于康复护理开展时间较晚,可能致使错误运动模式的输入,影响大脑功能代偿,致使康复护理效果不佳[16]。而于入院2周内行康复护理,通过早期干预,应用面罩吸氧,促使患儿脑部组织含氧量增加,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减少神经细胞的变性及坏死,进而缩短颅脑神经障碍恢复时间;且早期进行规律性运动训练可加速患儿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脑区域血液循环,减少因脑细胞损伤引起的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避免抽搐发生,缩短惊厥恢复时间;通过肢体按摩、皮肤护理、定期翻身、音乐等,增加患儿对自身及环境的感知,配合临床治疗,以改善意识障碍状态[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惊厥、颅脑神经障碍、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入院2周内实施康复护理较入院3周开始实施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急性期VE患儿康复护理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干预3个月末GMFM-88、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入院2周内实施康复护理较入院3周开始实施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急性期VE患儿的运动功能。从功能恢复角度来看,患儿入院2周内为急性期,由于急性期异常运动模式尚未固定化,加之该时期脑功能发育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及代偿能力,于该时期内依照循序渐进原则开展早期上下肢被动运动,并进行定期按摩,通过反复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不断给予患儿良性刺激,可刺激患儿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使神经树突数量增加,促进自运动皮层至前角细胞神经通路的重新开通,实现功能重组,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代偿已坏死神经组织,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18]。而入院第3周开始实施康复护理,患儿脑功能发育代偿能力相对不足,可能会造成错误的运动模式,不利于新的神经连接的重建,致使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不高[19]。急性期时,患儿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还未固定化,急性期一般为患儿入院2周内,而入院第3周才开始康复干预,虽进行系统化护理,但此时期患儿脑功能修复不如急性期,可能不利于反射弧的重建,在肢体痉挛方面的调节效果有限[20]。于入院2周内实施康复护理,即在急性期内便开展康复干预,通过使患儿安睡时摆抗痉挛体位,进行与挛缩倾向相反的运动,并注重家属参与,确保康复干预的连续性;刺激受损运动神经元,利于破坏反射弧的重建,加之营养脑神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改善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状态,减少因自身颅脑神经组织受损引起的肢体自控情况异常的发生,进而调节肢体痉挛水平[21]。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3个月末ASS分级水平优于对照组,表明入院2周内实施康复护理有利于急性期VE患儿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善。
综上所述,入院2周内实施康复护理对急性期VE患儿进行干预,可缓解患儿肢体痉挛,改善康复护理效果,调节运动功能,干预效果优于入院第3周开始实施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