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树魁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北区骨伤二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糖尿病是一种高发性内分泌系统疾病, 此类患者极易出现周围神经、下肢血管的病变,极易并发糖尿病足(dinbetic foot,DF)。 DF 多在糖尿病病程后期产生,以足部溃疡及深层组织破坏为主要症状表现,由于该病常合并感染,导致出现难愈创面,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危险因素[1]。DF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同时给患者心理、经济方面带来了较大压力。近年来,临床上常采用封闭负压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DF 患者进行治疗,此疗法通过持续性负压作用促进患者创面血液循环,加快其创面愈合。有研究显示,VSD 联合超声清创术是治疗DF 难愈创面的有效方式,可缩短其患肢创面愈合时间[2-3]。 基于此,该文选取该院于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DF 难愈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VSD 联合超声清创术的疗效价值。 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60 例DF 难愈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由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 例)与对照组(30 例)。 对照组中女13 例,男17 例;年龄40~81岁, 平均(49.85±2.26) 岁; 病程2~10 个月; 平均(4.58±1.14) 个月; 患肢溃疡面积9~20 cm2, 平均(12.42±1.18)cm2;DF 溃疡Wangner 分级:1 级8 例、2 级12 例、3 级10 例。 观察组中女11 例,男19 例;年龄41~82 岁,平均(49.97±2.39)岁;病程2~11 个月,平均(4.62±1.13)个月;患肢溃疡面积9~19 cm2,平均(12.19±1.21)cm2;DF 溃疡Wangner 分级:1 级6例、2 级13 例、3 级11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确诊为DF[4];意识清晰,且沟通能力良好者;入院前无大血管并发症者;阅读并签订知情协议书者。
排除标准:合并器质性重疾者或肿瘤疾病患者;合并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或意识障碍患者;存在免疫系统疾病患者。
对照组患者均予VSD 治疗。 ①清洁:仔细对患者足部周围溃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做好清洁;②准备引流物:以患者足部溃疡部位为参照范围,剪取与之适配的VSD 材料;③将准备好的VSD 材料(配备有引流管)完全覆将患者创面覆盖,确保无缝隙。
观察组患者在VSD 治疗基础上联用超声清创术治疗。 采用多功能超声清创仪对患者患肢创面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并对其脓液及异物进行处理,做好纤维分隔的分离操作,直至创面有少许血液渗出,对疼痛剧烈者,术中可使用5 mL 利多卡因达到止痛目的。清创后,采用碘伏纱布对创面部位进行消毒并做好包扎处理,每间隔2 d 换药1 次。 在两组治疗中对患者采取降血糖、消炎、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措施,不间断治疗2 周后,对其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观察。
①疗效评定。痊愈:创面完全达到上皮化;显效:创面面积缩小>50%,周围具有正常生长的皮肤组织,可见新生肉芽组织;有效:创面面积缩小20%~50%,可见新生肉芽组织;无效:创面面积缩小<20%。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00%[5]。
②创面血流灌注量、细菌定量及经皮氧分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患者创面血流灌注量及经皮氧分压进行检测, 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患肢创面的分泌物进行清理, 采用细菌检测仪对患者患肢细菌定量进行检测。
③临床指标。对两组患者患肢溃疡治愈时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进行对比。
④疼痛评分。 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 周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0~10 分分值越低越好。
⑤炎症指标。 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的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E)、ST-360 酶标测试仪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L-1β)、 白细胞介素6 (IL-6) 及C 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检测。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两组治疗前创面血流灌注量、 细菌定量及经皮氧分压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创面血流灌注量、 经皮氧分压均较对照组更高,细菌定量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观察组患者患肢溃疡治愈时间、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
两组治疗前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7、14 d 的VAS 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VAS 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VAS 评分对比[(±s),分]
?
两组治疗前IL-1β、IL-6 及CRP 各项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β、IL-6 及CRP 各项水平值较对照组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2 两组患者创面血流灌注量、细菌定量及经皮氧分压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创面血流灌注量、细菌定量及经皮氧分压对比(±s)
?
表5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对比(±s)
表5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对比(±s)
?
DF 指患者血糖过高所致血管阻塞,加上免疫力减弱导致细菌感染而诱发的足部溃疡,且面积较大[6]。患者发病后以跛行、感觉减退、足部疼痛、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表现,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DF患者由于所受机械压力过大, 极有可能并发足部感染。 溃疡形成可能是因外界的压力或剪切力影响所致,由于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导致其溃疡面积明显扩大[7-8]。
VSD 技术是一种全新技术, 多用于治疗足部坏疽, 此技术是基于传统负压引流技术利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全面包裹患者足部创面,快速建立引流系统,确保其无菌特点,可有效预防细菌的滋生,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有利于促进其创面早期愈合。VSD 技术用于治疗DF 难愈创面修复的效果显著[9-10],其作用机制如下:①可预防因创面局部受压严重而造成的创面细胞坏死;②可使创面的血流量有所改善,减轻其水肿症状;③有利于充分引流患者足部坏死组织;④可预防外源性或交叉性感染;⑤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具有促进作用, 可促进其胶原蛋白的表达增加,有助于加快细胞的增殖、分化[11-12]。但控制患者创面感染、 肉芽生长的同时需辅助治疗强化提升疗效。 超声清创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超声波清除患者足部溃疡处, 但不会影响其未发生坏死的组织。 超声清创术可同时完成彻底清创和保护足部正常组织的治疗效果,有助于减少创口扩大,加速创口愈合,临床治疗安全性较高。超声清创术可行无痛清创,对于控制多次清创患者疼痛程度更具优势。
该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较对照组76.67%更高(P<0.05),提示VSD 联合超声清创术用于DF 难愈创面的疗效显著。 分析原因为:①VSD技术可利用引流管及时将患者创面坏死组织、渗液、渗血等物质排出,促使其局部氧气、营养供应的有效恢复, 实现减轻组织水肿、 清除坏死组织等治疗目的;②负压作用下可刺激创面局部毛细血管再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③使原本开放的DF 创面转为闭合状态,可使外界致病菌入侵创面有所减少,确保创面水蒸气顺利透出,有助于减少创面感染率;④VSD可保持3~7 d/次,可降低创面换药频率,缓解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患者换药痛苦。由此可见辅助超声清创术可取得显著成效。
观察组治疗后创面血流灌注量、 经皮氧分压均较对照组更高,细菌定量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患肢溃疡治愈时间、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VSD 联合超声清创术可有效增加DF 难愈创面患者创面血流灌注量、经皮氧分压,降低其细菌定量,缩短其患肢溃疡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其换药频率。观察组治疗后7、14 d 的VAS 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β、IL-6 及CRP 炎症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0.05),提示VSD 联合超声清创术在患者疼痛降低及炎性抑制方面具显著效果, 可促进患者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VSD 联合超声清创术用于DF 难愈创面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肢细菌定量,提高其创面血流灌注量及经皮氧分压, 缩短其患肢溃疡治愈时间及住院时间, 且在疼痛缓解及炎性抑制方面具显著优势,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