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北珈 黄伟林
[摘 要]1938—1940年,丰子恺在广西从事教育工作。他教书之余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主要刊登在《文艺新潮》《觉有情》《宇宙风》《抗战漫画》等刊物,后来大多收入《战时相》和《大树画册》两本漫画集。丰子恺旅桂期间的漫画主要表现了对日寇的控诉、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以及对广西普通百姓的写照,构图简单但寓意深刻,表现了丰子恺“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的艺术观和艺术教育观。
[关键词]丰子恺;漫画;广西
根据陈星撰寫的《丰子恺年谱长编》,1938年5月,丰子恺受桂林教育局聘请,到桂林广西全省中学艺术教师暑期训练班授课。后来,他又受到桂林师范学校之聘请。1938年6月24日,丰子恺率眷抵达桂林。1939年2月28日,完成桂林师范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后,丰子恺结束了他在该校的执教生涯。1939年4月5日,丰子恺离开桂林,于4月8日到达广西宜山(现广西宜州区,下同),在西迁宜山时期的浙江大学主讲艺术教育、艺术欣赏两门课程,1939年6月结束。1939年8月,因日军进攻南宁,丰子恺全家于1939年12月15日出广西境,到达贵州独山。自1938年6月到1939年12月,丰子恺在广西生活工作一年半时间。
在广西期间,丰子恺创作和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主要有《敌马被俘虏》《豺虎入中原》《不惜琉璃苦》《山如眉黛秀,水如螺纹碧。为念战争苦,好景忽减也》《民众去劳军》《积尸数十万》《人民如散沙,抗战如布袋》《空袭也,炸弹向谁投》《鱼,我所欲也》《战苦君犹乐,功高将不骄》《豫载花雕酒,为君祝凯旋》《一箪食》《狂炸也,娘背乳儿逃》《今朝不吃糖》《嘉兴所见梦江南》《偶抛佳果种,喜见绿芽生》《惟酒无量》《星期六之晚》《严霜烈日皆经过》《移兰图》《凯旋图》《暴乱养汉奸》《藏书如积山》《难民之梦》等,还出版了《漫文漫画》《兴华大力士》《大同大姊姊》等多种漫画图书。这些漫画多以广西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为背景,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日军侵略的控诉以及对抗战胜利的信念。
丰子恺是中国20世纪卓有成就的漫画家,有深厚的中国画功底,区区几笔,就能勾勒出生动的图像,其漫画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同时代其他漫画家相比,丰子恺兼具美术、音乐、文学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他的漫画作品有较浓郁的文学气息。1938—1940年,丰子恺全家生活稍微稳定。这几年,一方面,他身临其境体验到战争的苦难;另一方面,他感受到广西贫困落后但相对稳定安全的生活。下面,笔者分别从对日寇的控诉、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以及对广西风土人情的写实三个方面,对丰子恺旅桂期间的漫画创作进行整体性探讨。
一、对日寇的控诉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开始对我国的全面侵略。1937年11月6日,丰子恺的家乡石门湾遭到日机空袭,当晚,丰子恺率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从此告别了原来安逸富足的生活,走上逃难之路,从石门湾到南深浜,从南深浜到桐庐,从桐庐继续西行,出浙江,到江西,从江西到长沙,1938年6月24日抵达桂林;半年的逃难生活,担惊受怕,千辛万苦,目睹了战争状态中中国百姓遭遇的灾难和痛苦;直到进入广西,才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因此,在广西期间,丰子恺漫画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日寇的控诉。这种控诉,表现在《轰炸一》《轰炸二》《轰炸三》《轰炸四》《狂炸也,娘背乳儿逃》《空袭也,炸弹向谁投》《豺虎入中原》《积尸数十万》《暴乱养汉奸》《难民之梦》《停杯投箸不能食》等作品中。
《轰炸》1这组系列漫画总共有4幅,画面简洁又不缺内涵,其共同之处是,每幅作品都绘有两颗炸弹,故命名为“轰炸”。
《轰炸一》这幅漫画里有三个人物,一个是已经被炸死的孕妇,两个是正在抱头逃跑的男子。他们的左后方,是炸弹落在地上爆炸的火光,同时,还有两枚炸弹正从天空中落下。这幅漫画表现的主体是那名被炸死的孕妇。我们可以想象,这名孕妇临死之前是多么的不甘心,或许她并不是可惜自己的死,而是怜惜她腹中的胎儿。在那个战火纷飞、日寇横行的年代,有着无数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这个世界便不幸丧命的胎儿,无数带着悲痛和不甘离开人世的母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经常见到的现象。
《轰炸二》这幅漫画中的母亲正坐在长凳上给婴儿哺乳,两枚炸弹从空中落下,母子俩身后炸成一片火光,母亲的脑袋已经被炸没了,婴儿还在母亲怀中。这幅作品表现出战乱年代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战争年代,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不幸丧命。这幅漫画体现更多的是母爱的伟大,画面中的母亲哪怕自己丧命都紧抱着怀里的婴儿。这幅漫画似乎在告诉我们:面对敌机的空袭,平民百姓是多么无力,又是多么悲摧,但母爱又是多么伟大、坚韧。
《轰炸三》与《轰炸二》有相似也有不同。画面中,仍然是两枚炸弹从空中落下,道路上,到处都是炸弹爆炸的火光,一位母亲背着幼儿奔跑,试图逃出炸弹轰炸的范围。然而,母亲没有想到的是,她背上的幼儿的头已经被炸飞了。画面的中心,那个幼儿的头还在空中飞着。可以想象,当母亲逃到安全地带,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不在,该有多么绝望。
1938年11月31日,丰子恺曾经将这幅漫画悬挂在他上课的教室墙壁上,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丰子恺问学生笑什么,有人回答“没得头”。学生如此反应令丰子恺十分意外。第二天,丰子恺到学校,惊闻头一天桂林惨遭轰炸,死伤200余人。他心情沉痛,到教室里严责学生,说了下面一番话
《轰炸三》此画所写,根据广州事实,乃现在吾同胞间确有惨状,触目惊心,莫甚于此。诸生不感动则已,哪里笑得出?更何来哄堂大笑?我想诸生之心肠必非木石,所以能哄堂大笑者,大约战祸犹未切身,不到眼前,不能想象。报志所报告,我所描写,在诸生还以为是《水浒传》《封神榜》《火烧红莲寺》所说,白光一道,人头落地,光景新鲜,正好欣赏,所以哄堂大笑,而无同情之感。我们的敌人颇能体谅你们这脾气,为要引起广西全民抗战,昨天已到桂林来将此种惨状让你们看了:昨天,昨天下午,你们那组人正在对着所画的无头婴儿哄堂大笑的时候,七十里外的桂林城中,正在实演这种惨剧,也许比我所画的更惨。四五里宽广的小城市中,挤着十八万住民。向这人烟稠密的城中投下无数炸弹和烧夷弹!城中的惨状请你们去想象!现在你们还能哄堂大笑吗?……今天要我来讲漫画宣传技法。但我觉得对你们这种人,画的技法还讲不到,第一先要矫正人的态度。一切宣传,不诚意不能动人。自己对抗战尚无切身之感,如何能使别人感动?215209157-AF36-49F8-9630-3D6EC810F96E
从这段对学生的批评,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不仅重视对学生绘画技法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培养。面对学校那些少不更事的学生,他希望将人道精神、家国情怀传达给他们。
《轰炸四》与前三幅有着很明显的区别。画面的主体物不是人,而是一所聋哑学校,两枚炸弹正从空中落向学校。与前三幅《轰炸》相比,这幅作品没有爆炸的火光,没有死伤的人物,没有恐慌的氛围,聋哑学校还完好无损,校园里的树木仍然生机勃勃,整个校园显得很安静。然而,正是在这种完好安静的氛围里,残酷的、血腥的大难已经临头。这幅漫画令人震撼。因为,画面上所傳达的安静气氛,是与聋哑学校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聋哑学生面对临头的大难,无法发出任何恐惧的声音。丰子恺是有大爱的人,这幅《轰炸四》表现出来的就是对特殊人群的大爱,表现得如此深沉,如此贴切。
丰子恺通过《轰炸》系列漫画强烈地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平民惨无人道的摧残。
《停杯投箸不能食》这幅漫画由三个人物组成,人物关系大约是父母和女儿一家三口。画面中,一家三人围桌用餐,父亲面对读者,母亲和女儿相对。父亲一只手撑着脸庞,仿佛沉思的模样。母亲同样没有动碗筷,而是略低着头。年幼的女儿端着酒壶欲给父亲斟酒。屋里还有一个花架,架上是一盆兰花。“停杯投箸不能食”这句诗来自李白所作的《行路难·其一》,下一句是“拔剑四顾心茫然”。有了这句题诗,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幅漫画所表达的情绪。战争中,普通百姓忧思重重,茶饭不思,日寇的侵略完全摧毁了中国百姓本该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传达出战争期间中国百姓茫然无助的思想感情。
丰子恺还有一幅漫画《停杯不能食》1,内容与《停杯投箸不能食》几乎完全相同。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画面左侧人物不再是母亲,而是朋友,桌上的菜肴明显增加,右上角的题诗为:“盛筵当我前,良朋坐我侧,为念流离苦,停杯不能食。”题诗让画面主题更明确,表达了流离失所的中国人的痛苦。丰子恺经常将相近的画面内容稍微调整,延伸出新的涵义。这幅作品与前幅作品的细微差别在于,原来画面中的三人是一家人,这幅的人物构成超出了单一家庭的范围,让读者意识到,战争带给中国百姓的灾难不限于某个家庭,而是整个中华民族。
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旅桂期间,丰子恺漫画创作的第二个主题,是表达对抗战胜利的信心。这方面的作品主要有《擒贼先擒王》《腰下防身剑》《战苦军犹乐,功高将不骄》《愿作安琪儿,空中收炸弹》《战时的儿童》《捷报》《大树被砍伐 生机并不息 春来怒抽条 气象何蓬勃》《凯旋图》《勇死寻常事》《沦陷区》《散沙团结》《民众去劳军》《空军杀敌归》《敌马被俘虏》《豫载花雕酒,为君祝凯旋》《突围而出,只身幸免》《谁言争战地,春色渺难寻。小草生沙袋,慈祥天地心》《凯归》《征夫语征妇》《征妇与征夫》《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等。
《擒贼先擒王》2这幅漫画的环境是一个山谷,一位中国军官站在岩石上,岩石下方,面对中国军官的两名中国士兵押着一名戴着帽子的日本军官,他们的身后是举着手站立的几排俘虏。画面意思大约是中国军官正在给日军俘虏训话。大概是中国军队取得了某场战斗的胜利,并且俘虏了不少日本军人,其中还有官衔比较高的日本军官。这幅漫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具有鼓舞人心的效果。
《凯归》③画的是一家四口。一位中国军官双手举着孩子,他的妻子牵着稍大些的另一个孩子看着欢乐的父子俩,军官的左下方还有一只蹲着的猫。从标题可以看出,军官是打了胜仗凯旋。中国当时的军事力量与日本相比是很弱的,打胜仗很不容易。这位军官能够凯旋,当然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
《愿作安琪儿,空中收炸弹》④这幅漫画可以与《轰炸》系列结合观看。画面中,大路上是正在仓皇逃难的人们。稍远处,两人肩扛手提快步前行。近处,母亲、奶奶和孩子一家三口艰难行走,其中的母亲人到中年,奶奶拄着拐杖扶着她,孩子则摔倒在地上。为什么如此仓皇,原来,天空中一颗炸弹正在落下,路上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轰炸的到来,因此显得特别恐惧。但是,这时候,炸弹的下方出现了一个带翅膀的幼儿,她飞在空中接住下落的炸弹。在这儿,丰子恺发挥了他艺术家的想象力,想象天使出现帮助中国难民,使他们在逃难的过程中获得安全。与此画相类,丰子恺还画了一幅《我愿化天使 空中收炸弹》1,画面中是成群结队的逃难者,他们走在大路上,扶老携幼、肩背手提,远处是山与树,山上还有塔,这时候,炸弹正从空中下落,人们惊慌失措,恐惧地看着天空,同样是幼儿状带翅膀的天使飞在空中,接住炸弹。丰子恺本人就有逃难的经历,非常理解逃难人的心理,这幅画既是想象,也是写实,描绘的是逃难人的心理真实。
希望天使帮助中国百姓抗敌,这个愿望虽然好,但毕竟无法实现。战胜侵略者还得靠中国人自己。《散沙团结 可以御敌》②这幅漫画画的是一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提着麻袋,母亲把沙土倒入麻袋里。有人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从来不团结,而中国人一旦团结,必然能战胜凶恶的敌人。这幅漫画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捷报》③画的是三个孩童正在往墙上张贴捷报,因为个子太矮,其中两个孩童举着一个孩童,旁边是一名路过的成年女性在观看。以《捷报》作为标题,表明孩子们宣传的是我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消息。丰子恺选择孩童作为主人公,一方面符合他多年漫画创作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抗战全民动员的特点,孩童也加入了抗战宣传的阵容。这样的画面自然很给国人信心。与上面《轰炸》系列相同,《捷报》也有相似的作品《看壁报》④,画面内容一样,只是标题由《捷报》改成《看壁报》,人们观看了《捷报》这幅漫画,自然就理解了《看壁报》这幅漫画。
《沦陷区》⑤的画面中心是三个少年,他们在一座山崖旁,其中两个稍大一点的少年正在山崖崖壁上写字画画,一个稍小的少年正在帮他们望风,一旦有敌人从这儿经过,他就会及时告知两个正在做抗战宣传的同伴。标题为《沦陷区》,说明这个地方已经被日寇占领,他们这样做显然冒着生命危险。丰子恺通过这幅画表示,即使在沦陷区,中国的少年仍然有顽强的抵抗意志,仍然通过他们的方式来为抗战提供精神力量。丰子恺另有一幅《失地中的儿童》,内容与《沦陷区》也基本相同。15209157-AF36-49F8-9630-3D6EC810F96E
《大树被砍伐 生机并不息 春来怒抽条 气象何蓬勃》⑥这幅漫画画的是一棵曾经被斩伐的大树,整个树干被截断了,但枝叶仍然从剩下的树干生长出来。一对母子面对这棵大树,母亲指点着大树给儿子解说。丰子恺写过一篇散文《中国就像棵大树》,其中写道:“春间在汉口,偶赴武昌乡间闲步,看见野中有一大树,被人斩伐过半,只剩一干。而春来干上怒抽枝条,绿叶成荫。新生的枝条长得异常的高,有几枝超过其他的大树的顶,仿佛为被斩去的‘同根枝争气复仇似的。我一看就注目,认为这是中华民国的象征。”⑦
中国必胜的信念从来都存在丰子恺心中。《胜境在望》⑧描绘的是一个成年男子背着一个孩子,身后跟着一个稍大的用棍子拄着走路的女孩,从人物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们的劳累困顿,但他们脚步向前,没有停止。路上乱石成堆,坎坷不平,路旁是高耸的山,前面也是山,山与山之间是狭窄的路,但两山之间露出远方的宝塔。标题《胜境在望》表明,这一家三口即将到达目的地。中国的抗战就像是千辛万苦的征程,只有坚持,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三、对广西风土人情的写实
丰子恺于1938年6月至1939年12月在广西生活,画了很多有关广西题材的漫画,主要有《广西所见之一至八》《警报中》《“今天天气好”》《看谁放得高》《清明节》《严霜烈日皆经过》《菜粥》《夕阳无限好》《战时的儿童》《次第春风到草庐》《贫儿的自修室》《“母亲,他为什么”》《灶间婢子见人羞》《斩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努力惜春华》《惟酒无量》《星期六之晚》《后方工作毕》等。
丰子恺是浙江人。浙江山水优美、人文深厚、百姓富裕,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丰子恺从浙江逃难,经过江西、湖南、湖北,最后到达广西,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感受是:“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1家乡虽好,但山河破碎,不得不逃离,从东部到西部,从相当富庶的地方,到了相当贫瘠的地方,见多识广的丰子恺,自然会看到一个与其生活的富庶之乡不一样的广西。
广西的许多人事在丰子恺眼里都具有奇特性,他专门画了一组漫画,命名为《广西所见》。
《广西所见之一》2画的是一名妇女挑着一担沉甸甸的货物,背上还背了一个孩子。画面的右下方标注:赶圩。赶圩的意思是赶集。在广西农村,通常是三或五天有一次集市,附近乡民这一天会到集市售卖自己的农产品。画面中的妇女箩筐里的货物估计是她家里种植的瓜果或者蔬菜。抗战时期,很多外省人到广西,他们大多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广西妇女的勤劳。广西妇女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从事体力劳动,包括下田干活。这个妇女背着孩子赶圩的画面就是典型的广西画面。
《广西所见之二》③由两名中青年男子组成,一个是摄影师,一个是来照相的顾客。摄影产生于1839年,是由法国的达盖尔发明的。摄影发明不久即传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照相馆已经在我国出现。丰子恺这幅漫画画于1939年,画的自然是当时广西人到照相馆拍照的情景。当时的照相机像一个大盒子,有三角架支撑,顾客坐在一张方凳上,双手搭在腿上,正襟危坐。画面右下方标注“快照”。估计相机在当时的广西还是比较罕见时尚的物品。在如今这个人人可以用手机拍照的自媒体时代,重新观看丰子恺的这幅作品,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广西所见之三》④是四个人各自坐着一个小凳子,围着一个简陋低矮的小方桌吃饭,小方桌上是一个火锅。从画面上看,这应该是一家三代四人,面对读者的是祖父,相对而坐的是父母,背对读者的是孩子。这幅画的右下方标注“围炉”二字。对于当时的丰子恺来说,这样的围炉吃饭可能是比较新奇的现象。除了新奇,丰子恺可能还从这个现象中感受到战争时期安逸生活的可贵,感受到家庭温情的珍贵。正如著名学者俞平伯说:“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⑤
《警报中》重点突出了桂林的岩洞。抗战时期,桂林经常遭受日军轰炸,岩洞成为桂林百姓最好的避难所。画面中是一座山,山上生长有一些树,核心是山下的岩洞。岩洞里一个学生模样的人在读书。这是当时桂林很典型的场景,所谓岩洞教育,由教育家陶行之提倡推广。警报响起后,学生从家里或者学校转移到岩洞里,继续读书看报。当时桂林的中小学流行一句名言——警报是我们的上课钟,这幅漫画正是抗战时期桂林岩洞教育的生动写照。
《“今天天气好”》描绘的是两名男子撑着雨伞站在瓢泼大雨中,可能他们是在路上相遇,异口同声地说“今天天气好”。大雨出行困难,为什么他们还说“今天天气好”?原来,如今我们认为晴朗的好天气,在战争期间正是敌机轰炸的天气,而雨天敌机则不会出来轰炸。这幅漫画一方面画出了战争期间特殊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也具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
《战时的儿童》⑥画的是六名儿童团团围坐,打着油灯阅读一本书。显然,当时广西的生活和读书条件是很差的,但孩子们聚精会神的状态反衬出战争期间广西儿童的精神志气。他们读书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为了正在遭受战火摧残的国家。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是丰子恺关注的重要对象。以往,丰子恺大多数儿童题材的漫画更多显示的是画家的爱心,但这幅漫画更多体现了广西儿童自强不息、为国读书的精神状态。
巴金先生评价丰子恺时说过:“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1有着这样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使丰子恺的儿童题材漫画创作尤其感人。
广西的自然风光当然也进入丰子恺的漫画。《斩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2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虽然画面的核心是一对顶着荷叶的年轻夫妻,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河流以及河流间的小路,构成颇具诗意的自然环境。战争让丰子恺来到边远地区,但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逃难者的心灵慰藉。这样的漫画还有不少,如《欸乃一声山水绿》③,描绘的是一名船夫为一家三口摆渡,山、河、树木、草地,构成美丽的风景画面,能够在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丰子恺走上逃难之路,颠沛流离半年多时间,到达广西后才开始获得生活与工作的相对稳定。他饱尝离乱,深思文化对抗战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观与艺术教育观。他认为:“艺术不是孤独的,必須与人生相关联。美不是形式的,必须与真善相鼎立。至于求学之法,吾以为必须眼明手快,方可有广大真实之成就。眼明者,用明净之眼光,从人生根本着眼之谓也。手快者,用敏捷之手腕,对各学科作切实之钻研之谓也。故眼明乃革命精神之母,手快乃真才实学之源。”④“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⑤丰子恺的漫画,正是这样的艺术观和艺术教育观的反映。15209157-AF36-49F8-9630-3D6EC810F9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