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镜轩
摘要:公共音乐课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并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基于区域文化视角下,如何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便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借助高校的力量,能够让充满特色的区域音乐文化更好地发扬且传承下去,因此,本文从区域音乐文化视角出发,对陕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区域音乐文化 音乐高校 公共音乐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017-03
自古以来,区域和音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可以展现出区域的文化特色,而区域又可以创造音乐,助力音乐发展。陕西区域音乐文化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不仅包含古乐、民歌,而且还包含秦筝等特征十分明显的民族器乐,因此,其对我国音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陕西高校公共音樂教学的作用
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乐符,其还承载着优秀的文化,能够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心理。除此之外,音乐还是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其不仅能够完美地还原生活情境,而且还能够充分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并彰显人们的价值观。因此,基于区域音乐文化视角下,开设公共音乐教学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音乐育人
1.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促使学生有爱国行为,从而表达对祖国的尊重。比如,在升国旗时,学生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下,会下意识地挺胸抬头、立正站好,并根据国歌的主旋律进行歌唱。虽然“升国旗,奏国歌”的时间比较短,但是音乐却充分发挥了德育功能,充分发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此同时,高校经常为学生举行以“爱国”为主题的音乐比赛,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理解,从而更加爱国。以“爱国”为主题的音乐歌曲有《十送红军》《国家》《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这些歌曲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是教育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自古以来,我国都非常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意在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的开展就很好地说明了我国非常重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其能够有效净化学生的心理,陶冶学生情操,并助力社会的蓬勃发展。众所周知,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其曾经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是说音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音乐可以促进“道德”的发展与传承。相比较于其它课程而言,音乐具有调节学生心情的作用,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扫除心中的阴霾。比如学生在心情不好时听欢快曲调的歌曲,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在躁动不安时听舒缓温柔的歌曲,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理清头绪。
在公共音乐教学中,还能够利用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反复聆听《父亲》和《母亲》这首歌曲,从而让学生感受亲情,感受父亲与母亲为了自己所做出的辛苦付出,促使学生更加重视亲情,对父亲和母亲更加的尊重和爱戴。学生在亲自唱这两首歌曲时,即便没有很强的音乐技巧,但是却因为真实感情的流露,使得这两首歌更具魅力。因此,公共音乐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根据相关实验表明,对学生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右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其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其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即情感的迸发可以促进音乐的产生,而音乐又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人情感的宣泄口。长期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会发现,在欣赏音乐时,总是能够从中找到情感共鸣,实际上,情感共鸣是学生对音乐充分理解之后的产物,而学生对音乐不断理解的过程就是开动右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拥有完善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加强对学生音乐方面的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听《二泉映月》时,没有经过系统音乐学习的学生只可以简单了解歌词的大概意思,经过简单音乐学习的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歌曲所表达出来的哀怨之情。而经过长时间系统音乐学习的学生可以充分考虑作者在创造此歌曲时的感受,并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创作《二泉映月》时的背景。音乐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调节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如果不能够对这些压力进行有效疏导,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现状,除了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之外,还要充分发挥音乐职能,即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能够长期保持心理健康,并发育成完整的人格。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情商,能够让学生以更加优秀的方式处理与同学、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日常交流。除此之外,加强音乐教育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从而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音乐教育对调节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提升学生审美意识
如今的社会是非常复杂的,有一部分人会为了更大的收益和效益而制作出一些低俗的作品,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对学生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不能够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也会拉低学生的审美水平。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优秀音乐所表达出来的良好品质。学生接受规范的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发现美并传播美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美”的内在含义,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06B1975A-ED6D-4890-8ABF-B47D9EA968F3
(二)建设校园文化
教育深化改革要求高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养人才,音乐作为具有育人功能的存在,其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创造学校的良好文化氛围,并充分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音乐课程体系,并在公共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发声技巧以及基本音乐知识等,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唱活动中,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促进校园正能量的传播。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表演课程教学,让学生克服自身的胆怯,并在舞台上自信表演。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内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学生积极投身第二课堂,使得学校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优秀的学习氛围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这符合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以及学生的要求。因此,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促进校园风气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國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其不仅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历史,展现中国的发展历程,而且其还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特质。与此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助力大学生的成长。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就充分利用了音乐的感染能力,让更多的人“深陷其中”,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帮助人们快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园内举办活动,结合汉服、书法等传统文化,为学生举办与众不同的“音乐文化节”,从而使学生通过音乐对乐器和书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此来达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与此同时,学校应当为学生开设传统音乐公共课,比如《戏曲鉴赏》,这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京剧和黄梅戏等,从而让学生明白京剧以及黄梅戏等戏曲存在的意义,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应当被抛弃,应当被更好地传承起来。《民族民间乐器》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二胡以及古筝等民间乐器,其与西方乐器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学校应当让学生明白,不应当崇洋媚外,抛弃我国的精粹,应当充分重视我国民间乐器的发展与传承。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二、区域音乐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优化音乐课程资源设备
优化音乐课程资源设备是高校可以顺利构建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保证和基本前提。音乐教学对设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良好的音乐教学设备不仅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到音乐氛围中,而且还能够对学生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促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吸收更多的音乐知识,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学校需要为音乐教学提供钢琴等乐器,避免教师音乐课堂的枯燥与乏味。教师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育,那么不仅不能够和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而且还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为音乐教学准备专门的音乐教室,其应当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并保证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正常使用影像播放功能。学校只有在优化音乐课程资源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之美,感受乐器之美,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堂。
(二)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音乐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利用科学的方法,对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从而有效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因为相比于其它的学科,音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构建音乐课程评价体系时,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即教师不应当只从学生日常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论文的写作情况而对学生进行评价,应当通过第二音乐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教师全方面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所拥有的音乐素养。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感受以及对教师的建议。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让学校充分了解到音乐课堂的效果,而且还能够让教师和学校针对不足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对音乐课程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③学校对学科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要对音乐课堂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成果等进行科学评价,以此全面建设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助力公共教育课程的发展。
(三)完善公共音乐课程设置
就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来说,大多数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全面重视起来,这导致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比较低,并且音乐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当完善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例如,加强对音乐知识的传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中充分感受自然之美。
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程,带领学生走出书本,让学生真正接触音乐器材,这样才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将乐器带到课堂上,并为学生进行具体示范,然后再让学生亲自感受乐器的使用。通过实践课程,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自信,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这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意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一般来说,音乐实践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和音乐类社团,所以教师还可以将这两个活动融入到音乐教学课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充分调动学校的音乐氛围。带领学生参加文艺演出,也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音乐。
三、结语
基于区域音乐文化视角,创建陕西音乐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加强音乐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公共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晓晶.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评《音乐教育概论》[J].高教探索,2019(03):138-138.
[2]刘德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02):86-86.
[3]卓嘎.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学——评《音乐教学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09):87-87.
[4]左志坚,彭贵珍,雷秋瑾.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J].福建茶叶,2019(12):239-240.
[5]曾勤.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创新——评《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创新实践》[J].林产工业,2020(11):119-119.06B1975A-ED6D-4890-8ABF-B47D9EA968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