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背

2022-06-19 14:24郝国柱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6期
关键词:堤坡险工堤顶

郝国柱

黄河河防专用语中,大堤临水侧称为临河,大堤背水侧称为背河。

济南黄河,是黄河下游典型的弯曲性窄河道,于1855年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故道时形成。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每年伏汛、秋汛之时,洪水甚至是超标准洪水在这条河道泱泱流过,倾注入海。翻看治黄历史,1949年、1958年、1964年、1976年、1982年,这些重要年份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沿黄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洪水的辉煌历史。大河之治,重在堤防。今天,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左右两岸的大堤,像两道坚固伟岸的城墙,紧紧裹护着这段长183千米的地上悬河,在过去的70多年来护佑大河安澜,发挥了巨大的抗洪效益。

济南黄河堤防最早建成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当时官堤标准底宽约28米,顶宽7~8米,高2.5~3.8米。中华民国时期,基本沿用清朝时的济南堤防,并对其采取修修补补的措施。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山东黄河河务局全面接管济南黄河堤防,开始了济南黄河的全面治理时期。1949年,刚刚接管济南河防的山东黄河河务局就经历了4次伏汛和3次秋汛,共计7次大洪水的考验。1949年9月14日,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9月22日,到达泺口站最大流量为7600立方米每秒,水位高达30.7米(大沽基点,下同)。由于持续来水,两岸全部漫滩,一般情况下,大堤堤顶高出水面约1米左右,而在当时大部分堤顶出水高度仅为2~3分米,济南、齐河以下的堤防险工甚至出现大部分漫顶的情况。为迎战洪水,山东省委、济南市委动员济南全市机关、部队、学校和民工数万人与黄河河务局职工并肩作战,开展巡堤查险、抢护险情、加固堤防,并发动沿黄群众征集石料、土袋、柳秸料、红泥等抢险物料,征用全市所有汽车、大车和小推车参加防汛。当时组织发动群众的口号是“人心齐,泰山移”,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讲:共产党带头,一声号令,老百姓都自愿上堤防汛,冒死抢险、堵漏,时代真的变了。历经近百天的鏖战,至1949年9月下旬,共产党带领群众最终战胜洪水,用大河安澜迎接了新中国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自1950年开始到1985年,国家先后在黄河下游开展了3次大规模修堤工程,使堤防堤顶逐步加高;拆改翻新临河险工石坝,对背河堤防进行加土培厚。按照设计标准,1985年的济南黄河堤防平工顶宽7~9米,险工顶宽9~11米,临河边坡1:2.5,背河边坡1:3,平工的大堤浸润线为1:8,险工的为1:10,泺口险工堤防堤顶高程为37.62米。相较于1949年,如今的济南黄河堤防已加高6~10米。

1958年和1964年黄河中下游发生超大洪水,济南黄河泺口铁桥南北岸堤防、老徐庄险工背河等堤脚普遍发生渗水、管涌情况,部分堤段出现脱坡、漏洞等重大险情。发生险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堤身比较单薄,这个时期的大堤堤身断面底宽一般在50米左右。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济南黄河职工在沿黄放淤改土、改造盐碱耕地过程中,探索用高含沙量黄河水淤背固堤方法取得成功,开展淤背实验的堤段在后来1976年和1982年的大洪水时,没有出现像1958年和1964年大洪水期间随处可见的堤脚渗水、管涌等险情。20世纪70年代中期,济南黄河利用吸泥船开始大规模机淤固堤,也叫淤背固堤,即背河堤防向外用黄河泥沙淤筑起100米宽、高度接近堤防高度的淤背区,这些淤背区让单薄的堤防有了厚重有力的脊背,因此,人们将淤背区称作大河之背。2010年,历时近40年后,济南黄河170多千米堤防(左右岸)全部完成了标准化淤背建设工作。可以说,济南黄河有多少淤背区就有多少大河之背。

目前,济南黄河淤背区宽度一般为100米,顶高程与2000年设计的防洪水位齐平,顶部种植生态林,淤背区外侧坡度为1:3,背河堤脚外种植10米宽护堤林。按照淤背区淤筑高出地面10米左右计算,济南黄河170多千米的大河之背使用的黄河泥沙应不少于1.7亿立方米。大河之背是凝固下的黄河水,是非自然力搬运到济南堤防的一片“黄土高原”。

大河之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党领导人民治黄兴利除害、改造山河的印记;是老百姓為淤背固堤主动搬迁,牺牲小家为大家的体现;是治黄队伍几十年坚守初心治黄保安澜,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体现。

随着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济南市加快了落实该项战略的步伐。目前,依河新建的鹊华楼矗立在泺口险工黄河大堤上,黄河大堤郊野公园、泺口险工沿河生态风貌带生机勃勃、初彩绽放,这些都是在黄河大堤的正面。而济南黄河堤防的背面,也即淤背区,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淤背区的堤坡,因黄河工程管理与城市管理相交叉,且处于黄河工程管理的末端,存在大部分城区段黄河淤背区堤坡不够平顺、部分堤坡残缺、被人为侵占等现象。

济南黄河右岸堤防有近50千米是重要城区段,在进一步增强工程抗洪强度,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的大前提下,可以利用淤背区堤坡包括背河堤脚10米管护用地打造一条沿黄河大堤的黄河观景道路,实现堤路结合、河地融合。如此,大河之背将更加美丽,母亲河不光在供水、水润泉城上造福济南,还在便利交通、展现大河美景、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上造福济南,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猜你喜欢
堤坡险工堤顶
封面照片说明
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险工
水泥土搅拌桩在堤坡稳定中的应用
辽河流域主要河流险工险段统计及治理措施分析
水利名词:子埝
堤顶防汛道路维修改造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堤防渗透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黄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
堤坡“U”形排水沟施工技术解析
沙溪堤坡绿竹生态技术培育的生长效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