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 武小燕 马春阳
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产茶省份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西汉末年就有茶叶种植历史的记载。安徽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以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出品质优异的茶叶品种,其中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太平猴魁、霍山黄芽等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表1 安徽省2015-2019 年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
茶叶是安徽省传统优势产业,该省历来重视茶产业发展。近年来,安徽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与产值在全国均稳居在7、8 位左右。2015 年以来安徽省茶叶种植面积和产业如表1 所示。2019年,安徽省茶园面积、产量、产值仅分别位居全国第7 位、第8 位、第8 位,茶叶出口金额居全国第3 位,茶叶综合产值471.44 亿元,其中一产产值145.54 亿元,亩产值5191 元;茶叶也成为安徽省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安徽省茶园多分布在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茶园管理环节机械化难度大,只有修剪、加工环节机械化发展相对较快,其它环节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的环节处于无机可用的情况。2019 年,全省拥有茶树修剪机90995 台,机械修剪面积155.1万亩,机械化水平达到 51.0%,部分县、区茶树修剪环节机械化水平已达到100%;机械化中耕面积61.9 万亩,机械化水平20.3% ;机械施肥面积34.7 万亩,机械化水平11.4 %;采茶机保有量11877 台(包括单人和双人采茶机),茶叶机械化采收产量39676 吨;茶园机械化植保面积119.3 万亩,机械化植保水平达到39.2%;全省茶叶加工机械264930 台(套)。
1.茶园耕整地适宜机具少。茶园耕整地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等作业。安徽省耕整地机械主要是小、微型机具为主,主要有微耕机、田园管理机、便携式割草机等。因全省茶园种植地区多为丘陵山区,很多山区茶园缺少专门的机耕路,道路窄,崎岖不平,机具难以上山作业,只有小型机具可以通过人工抬到山上进行作业;同时由于山区茶园土质硬,土壤板结,石块多,微耕机、田园管理机等耕整地机具适应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安徽省山区茶园没有专用施肥机具,施肥方式主要是微耕机配套开沟机,开沟后再人工撒施肥料。由于丘陵山区地形和道路的限制,只能选用轻便型的开沟机进行作业,施肥要求开沟深度在10~15cm,山区土壤板结、土质硬,小型的开沟机往往因为动力不足而达不到开沟深度。
2.茶园植保效率不高。安徽省茶园植保环节主要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植保机具进行作业,此类机具对丘陵山区地形适应性好,但作业效率低。随着国家对茶叶的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提高植保机械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施用量、减少农药残留至关重要。目前茶园常用的背负式机动喷雾机虽然相对于人工具有效率高、省时省力的优点,但是相对于大田作物常用的无人植保机、喷杆式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来说,还具有剂量大、粗放式、高强度的缺点,山区茶园适用的“高工效、低喷量、精喷洒、低污染 ”高效植保机具是茶园植保机具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各地也相继开展无人植保机进行茶园植保作业的示范推广,与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相比具有灵活性强、喷洒均匀、节水节药、效率高的特点。无人植保机在坡度较小、环境空旷、集中连片的茶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但在高山茶园,地形复杂,无人植保机的操控难度更大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3.名优茶采摘无机可用。茶叶采摘环节是茶园生产中用工量最大的环节,占整个茶叶生产环节用工量的一半。目前茶叶采摘机械仅能做到大宗茶的采摘,名优茶为了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对茶叶品质要求较高,通常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作为采摘标准,机具很难获取采摘目标。名优茶的生产消费主要在中国,国外也没有名优茶采摘的机具,无从引进、无法借鉴,目前只能依靠人工采摘作业。安徽省名优茶生产占50%左右,名优茶的经济效益在茶叶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名优茶采摘机械化瓶颈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茶叶加工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茶叶加工环节机械化技术和设备较为成熟,茶叶加工机械种类丰富,杀青机、烘干机、揉捻机、理条机、提香机等涵盖了茶叶加工的各个环节,安徽省茶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由于全省茶叶种植生产是以分散经营为主,家庭作坊式加工依然存在,部分老茶区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茶企、茶农自身投入能力弱,茶叶加工设备相对落后,茶叶加工清洁化、智能化、连续化改造进展缓慢,茶叶加工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茶叶加工品质不稳定,茶叶产品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1.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安徽省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地形比较复杂,茶园地形以缓坡、梯田和陡坡为主,限制了茶园管理环节机具的使用,只能以小、微型机械和单功能机械为主,导致茶农在茶园耕整地、除草、施肥及采摘过程中使用机械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使得农业机械的优势不能充分展现。
2.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茶园管理机具对茶园的基础设施有一定要求,机耕路的修建,水、电的布局,茶园坡度、梯度及栽培方式等许多因素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由于安徽省茶园多是种植多年的老茶园,在茶园建立初期没有综合考虑到农业机械的应用,很多高山茶园依然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微耕机、田园管理机这样的小型机具也很难行驶。
3.先进适用机具短缺。目前安徽省茶园管理环节应用的农机具主要是小型、微型农业机械,功能单一,机具性能、技术可靠性较差,适用丘陵、坡地的茶园中耕、施肥、名优茶采摘等机具缺乏。茶叶机具由于研发难、利润薄、单型号机具市场规模小,农机企业不愿涉足,除了技术较为成熟的微耕机、加工机械等,更不愿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研发新型适宜山区茶园的中耕、施肥、名优茶采摘等机具,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现状制约了茶园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4.农机化发展意识薄弱。丘陵山区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受土地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对于新理念、新型机械、新技术的接纳程度不高。同时对于部分相对落后的山区来说,购买和使用农机具的费用相对较高。现有茶叶机械作业季节短,作业时间集中,作业后闲置时间长,机具的使用效益低。并且茶叶机械的维修和售后都比较困难,影响了茶农对农机发展的积极性。
5.茶园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安徽省茶叶生产经营呈现小、散、弱的特征。分散经营使资金和人员得不到有效利用,调动不了茶农使用农业机具的积极性,增加了农业机械生产中的使用成本,使得农业机械的效益不能体现出来。
1.加强茶园标准化建设。一是在适宜的地区开展宜机化改造,通过使地块坡度变缓、作业四角减少、机械行进路线拉长等方式,解决茶园管理环节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二是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高标准茶园建设,对现有的老茶园结构进行调整,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积、道路、栽培方式及水电等整体规划建设,满足茶园管理各环节农业机具行间行走的需求。
2.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一是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导向性,进一步加大对优质高效、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机具的购机补贴力度,完善农机补贴目录和相关产品种类,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引导农民选用适宜丘陵山区的茶叶生产机具;二是加大在茶叶机械研发和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争取丘陵山区茶叶生产农机示范基地项目资金,形成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共同营造良好氛围。
3.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组织,采取更加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引领合作社在茶叶生产各环节积极应用农业机械;二是完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一支结构稳定、素质高、战斗力强的专职农机推广服务队伍,做好茶叶生产中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促进适应山区茶园作业新机具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