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人生”

2022-06-18 02:44毛艳
教育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书本爱国爱国主义

毛艳

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正确运用、深入理解母语的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将来的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思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通过思政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塑造良好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多元化语文思政教育,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中职语文教材包含许多优秀文化作品,其中不乏以乡愁为主题的篇章。针对这类作品,教师须引领学生了解其写作背景,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涵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如在学习《长江三峡》时,应引领学生体会长江三峡之美。三峡之美,美在山水,蕴含的是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的家国情怀与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会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又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北平的秋天如画卷般展开,爱国情感深深感染着读者;余光中的《乡愁》,体现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总是让人怦然心动、热泪盈眶……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些作品的育人功能。

扎牢传统文化“根”,铸实红色信仰“魂”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教师应通过整合经典篇章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主题,提炼出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我国诗歌领域,从屈原、杜甫、文天祥、岳飞、辛弃疾到闻一多,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如《九歌·国殇》,表达了楚国将士誓死卫国的精神,是一首发扬爱国主义的赞歌和祭歌,作者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因此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深刻理解楚国士兵的爱国情怀。

又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篇思想政治與历史相结合的文章,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从“红军长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对比阅读中,旧中国的苦难与新中国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悲愤的历史事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强国之志。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

“以生为本”的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在无形中熏陶着学生,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

感悟亲情、传承孝道,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通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孝道、悟亲情。《我的母亲》是老舍的一篇情感极浓厚的亲情作品,教师可着重讲述围绕老舍母亲的几件事,让学生从教材中感悟母爱,从生活中体会母爱。《合欢树》是史铁生追忆母亲的一篇散文,可以通过诵读,让学生从作品中深深体会亲情,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尽“孝”要从当下开始。还有让无数人落泪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自小孤弱的李密被年迈的祖母含辛茹苦地养大,其中有多少辛酸悲苦。“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对祖母的担忧字字恳切,力透纸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对孝文化内涵的理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孝的理念。《论语》中也有很多弟子问“孝”、孔子谈“孝”的经典语录,千百年来,这些饱含温度的话语温暖着华夏儿女。

语文作为一门有情感、有温度的学科,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找准教材中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注重教学设计,落实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人生”。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书本爱国爱国主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手来释卷
爱国学·晒佳作
四书五经有哪些
蠢骡驮书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