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钧
2001年,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硬朗的建筑、高耸的烟囱、冰冷的机器……当轰鸣声远离,当色彩剥落,那些曾经在工业革命中举足轻重的老工厂,渐渐演化成一张张落寞的黑白照片。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曾经的老工厂也成为轮廓模糊的剪影……
这些构成了城市、国家甚至民族的工业记忆,见证了世界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它们究竟值不值得保护?又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保护过程?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究竟谁主沉浮……
创意艺术犹如魔法,使鲁尔工业区在涅槃后获得新生。位于德国中西部的鲁尔工业区,地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省,面积达4432平方公里,莱茵河的3条支流——鲁尔河、埃姆舍河、利帕河从南到北依次穿越该区。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有近200年的历史,早在1811年,埃森市就有了著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大规模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使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城镇聚集区。
在柏林的街头,对于一个来自中国的游客来说,它的风貌是特别的。出现在这座森严城市中的男子多是身材挺拔而神色严肃,女子漂亮优雅兼具知性美。如果您体验过土耳其的肃穆、瑞典的友善、波兰的沉郁或捷克的浪漫,很容易看出德国在其间的差异,柏林比别的城市更具刚毅之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鲁尔矿区曾经是德国工业的重要基地,它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我们对很多地方的理解离不开想象,对鲁尔工业区自然也会有想象,那就是世界上所有工业区的风貌:严重污染的河流,高大烟囱冒出来的滚滚浓烟弥漫在天空,道路泥泞,尘土飞扬,遍布工棚和贫民区……
昔日林立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井架、洗煤仓、巨大的钢梁、延伸的铁轨、运载货物的列车,这些工业时代的物象还在,可是经过艺术创意的再造,它们成为装置艺术品永久留存在大地上。
进入工业博物馆,观众可以看到德国采掘工业发展史的实物与文献展览,人们可以进到漆黑幽深的采煤区。到达采煤区会看到天然石墙、陡峭铁梯和机械设备。展区展示工人们在矿井下劳作的情景。沿着陡立台阶从鲁尔区博物馆走到洗煤厂楼顶,站在巨大的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创意园区的奇姿魅影。
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鲁尔工业区的创意样本,它的前身是著名的蒂森钢铁公司所属的旧钢铁厂,艺术创意的改造使它成为一个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公共游憩公园,进入公园的游人可以选择参加各种活动。其中的废旧煤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一些厂房和仓库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以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进行交响乐演出。
“百年厅”也是鲁尔工业区的创意样本。它由索弗莱恩矿改建而成,是波鸿市的一个文化活动场所。索弗莱恩矿1847年开建,一直运营到1986年,它的建筑令人震撼。现在它是鲁尔博物馆和PACT舞蹈中心的所在地,是各种大型音乐会和重要国际会议的举办地,也是鲁尔艺术节最核心的场所,很多作品和表演活动都以这个工业建筑作为背景。奥伯豪斯的储气罐高117.5米,直径达67.5米,是欧洲最大的储气罐,1993年它在国际建筑展的建构中被改建为欧洲最大的展览厅。2001年,“百年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地。
鲁尔区拥有高效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由地铁、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组成。城铁和地方火车可以到达鲁尔区的任何城市。这是一座后工业化地区,拥有53座城市和530万人口,它被誉为欧洲的文化首都,曾经是欧洲大陆的中心。
鲁尔区工业化时期的建筑如今已经有了全新的风貌,建于中世纪的教堂,有的成为博物馆、音乐厅、电影院、餐馆、观景台、运动场所以及其他场馆。这些景观和设施位于400公里长的工业遗产旅游观光带,乘坐公共交通可以到达大部分地区。
将一座生产陷于停顿的矿区,改造为艺术家的创意作品,这种艺术视野、气魄和匠心令人钦佩。出现在鲁尔工业区的每一处景观都被精心设计和装饰。浩大而空阔的厂房,其中的工业设备和钢铁器材,都被作为艺术品重新改造。遥望那些钢架、吊车、气锤,想象多年以前在这里从事生产的工人的身影,想象回响在这里的劳动音响。创意艺术在这浩大的工业区施展魔法,它们在奇幻中呈现出后现代装置艺术风格。
1989年,地方政府成立艺术公司,发起设计竞赛活动,由18位专家组成咨询团,5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团队,对参与竞赛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70多项设计進行比赛,众多的建筑设计师和艺术家参与,广泛征集意见,中标的艺术家负责项目设计。经过若干年的改造工程,鲁尔区的创意改造完成。
废弃的高炉、炼钢厂、炼焦厂和其他工业时代的遗迹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巨大的改装燃气罐或高炉上清晰可见现代的前沿艺术,游人可以坐在从前的涡轮机房喝咖啡,在从前的煤矿锅炉房里参加俱乐部活动,坐在改装后的压缩机房听音乐家演奏乐曲。
运河上的船舶升降机及附属厂房作为工业遗迹保留下来,以运河升降机为主题的博物馆也由此诞生,博物馆成为德国中小学生户外教学基地,吸引了很多孩子前来。升降机在展现工业遗迹的同时也可以用来观景,大型采矿场被改造成宁静的公园,成为德国艺术博览会的举办场地,公园里还保留原有采矿的专用火车及站台。
煤渣山被泥土覆盖,种植了树木和草坪。煤渣易于堆积成形,可以做成具有变化的地形,比如曲折环绕的廊道和瞭望的高台,迷宫式园林成为人们休憩的场所。
艺术家们大胆创新,将烧煤厅改造成红点设计博物馆,红点奖堪称设计领域的奥斯卡奖。这座4层高的迷宫式建筑完美地融合了空间感和功能性,通过原始设备展现了近代设计的精华,浴缸摆在人行道上,自行车帽悬挂在蛇形取暖管道下,床摆放在大烤炉之上。这些物品都获得了红点奖(德国红点奖与“IF奖”、美国“IDEA奖”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
德国的工业创意丰饶而广阔。2001年,关税同盟煤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6年,此地被确定为文化纽带,拥有博物馆、演出场地、艺术工作室、咖啡馆和与众不同的运动场。中心坐落着一个优美的包豪斯建筑,过去是家洗煤厂,如今成为主博物馆和游客中心。在这里,您可以乘坐巨型的外置扶梯开始游历,扶梯像巨大的橙色箭头指向前方的路。您也可以在关税同盟区漫游,几十座工业建筑分布在林木丛生的绿地上,炼焦厂的摩天轮和运河上的溜冰场都是这里的重要景观和游乐场。
装置艺术家克里斯托,把这个千年矿山最后一车矿石打包,使之成为永久艺术品。克里斯托和他的大地艺术在国际艺术界备受瞩目,也使拉默斯伯格这座有着千年开采历史的古矿再次被世界瞩目。
工业遗迹的保护最早始于英美国家。随着传统工业生产的衰败以及结构升级,纽约苏荷区的保护运动成为这一时期工业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苏荷区作为19世纪后半期纽约的工业区之一,在二战后彻底衰败,现存约50栋独特精致的“铸铁80式”建筑。20世纪60年代,苏荷区在城市更新浪潮中一直面临被拆除的命运,由于当地艺术家、居民及其他团体的持续努力,更新计划被阻止。1973年苏荷区被列为保护区,成为世界上首个由工业区转变而来的保护区。
1973年在工业遗产的“圣地”——英国什罗普郡的铁桥峡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遗产专业论坛,工业遗产保护的对象从此开始由产业“纪念物”转向产业“遗产”。
1978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瑞典成立,工业遗产保护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开始倡议和开展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活动,一些保护法规和战略规划出台。同年,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收录的第一个工业遗产。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中心提出“均衡的、具有代表性的与可信的世界遗产名录全球战略”,其中把工业遗产作为特别强调的遗产类型之一。
在此期间,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践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大规模和普及化的趋势。艺术手法也日趋成熟,出现许多成功的经典案例,其中包括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杜伊斯堡公园等工业景观的重新塑造,展现了旧工业区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复兴。
鲁尔工业区在经历了100多年的繁荣发展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经济衰退,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尤其突出。1956年时有50万人在鲁尔矿区工作,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年轻劳动力外迁,区内人口下降,城市税收减少,内城衰落,工业污染得不到治理,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在20世纪50年代是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位的鲁尔区的埃姆舍地区,沦为德国西部问题最多、失业率最高的地区。由于该地区制造业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外迁或转行等工业衰退的浪潮。
创意艺术使鲁尔工业区在涅槃中重生,也使该地区获得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以往对工业废弃地、废弃厂房与设施的传统价值观,重新发现其历史价值,将工业废弃地视为工业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这种创意实践使工业区在废墟中重建。艺术创意为工业遗迹赋予了更为久远的生命异彩。
创意艺术犹如魔法,使鲁尔工业区获得新生。
在欧洲老牌工业国家,与工业遗产地相伴相生的,往往是规模宏大、创意新颖的工业博物馆。作为工业遗产的研究学者,笔者曾在欧洲探访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和博物馆,发现了诸多有趣的故事和细节。
集中体现技术与科学发展的各类机械在18世纪末期就开始被博物馆收藏、展示,紧接着又出现在各类博览会上,直至第一次举办了以赞美工业技术发展的工业博览会,并且以此為范本,逐渐成为影响至今的世界博览会。
也是在18世纪末期,法国工艺技术博物馆的收藏开启了对于各类工业机械及其产品的“标本式”保存。1851年首次万国博览会后,以展品与专利局的收藏为起点,英国创立了伦敦科学博物馆,至今仍是英国工业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欧洲老牌工业国家,与工业遗产地相伴相生的,是规模宏大、创意新颖的工业博物馆。
随着工业大国地位的确立,德国以法国、英国的科技类博物馆为样本,同时又受到北欧国家露天博物馆思路的启发,开始建设德国的科学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并从中发展出技术文物的概念。创建于1930年的德国矿业博物馆,在建馆之初就设想包含一座供游客参观的矿井,后在一个塌陷的矿坑基础上重新深挖扩大后,形成了2.5公里长的地下坑道。
随着收藏与展览的进一步发展,与科学工业相关的主题性博物馆的设立,一方面推动了科学史与技术史研究的深入,与此同时,欧美各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也促成了许多博物馆保存与展示的新类型。
铁桥位于英格兰中部的什罗普郡铁桥镇。铁桥跨度100英尺(约30.48米),拱高45英尺(约13.71米)。重约378吨的单拱铁桥借鉴石拱桥的原理,5条铸铁肋骨承托起桥面,但在配件组装上却是模拟木构节点的方式。灰白色的铸铁拱桥飞跨在塞文河上,精致的细节与优雅的弧线,让玲珑剔透的铁桥更像是一座机械时代的艺术品。
这座建于1773年的铁桥,是人类工程史上第一次将铸铁作为主体结构材料的桥梁,铸铁材料进而在建筑业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因此被众多技术史研究者认定为工业革命的起点。而铁桥的建造得益于河谷地区铸铁技术與冶炼工艺的发达,也与当时丰富的水资源与煤炭资源密不可分,因此,铁桥所跨越的塞文河谷也被称作工业革命的摇篮。
历史就像一堆掩埋在灰尘与各种琐碎中的珍珠,长久无人提及会逐渐被遗忘。很快,铁桥建成之初的辉煌在大众视线中消失殆尽,只是静静地存在于地方志的记载中。所幸的是,沉寂也使得铁桥基本保持了初建时的状态,成为20世纪中叶开展的工业考古学的一处重要研究对象。
上世纪20—30年代,英国曾开展过2次全国范围内的桥梁普查,这2次普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桥梁现代意义上的保护工作。随着汽车的出现,许多古代桥梁面临拆除或被迫拓宽的威胁。铁桥在1934年被登记为“在册古迹”,出于其结构安全的考虑禁止车行,仅保留人行交通。尽管铁桥以其精美工艺与悠久历史成为“古迹”,但是铁桥镇在20世纪初期的经济衰退使其在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意义变得无人知晓。许多从事工业史研究的专家甚至都不知道铁桥的存在,直到1955年里克斯在《工业考古学》一文中将铁桥与“工业革命的纪念物”联系起来,才又一次引起了考古学与工业史研究者的关注。
从被人忘却的铁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这是英国工业考古学研究与工业遗产保存实践的一项重要成就。
与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有雄厚资金支持的国立博物馆有所不同,铁桥峡谷博物馆群是由基金会运营与管理的独立博物馆,门票收入以及下属的各类服务机构的收入是博物馆基金会运营的重要支持。因此,为了鼓励游客能尽可能长时间逗留,并且能多来游览,博物馆群采用年票制,1次购买10馆通用,且在购买后的1年内都是有效的,因此也成为周边地区家庭休闲旅行的好去处。
作为第一座工业城市,英国的曼彻斯特不仅在人工运河的建造中引风气之先,也最早尝试了城市火车的现代运输方式。
位于原利物浦路车站的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最早是建于1963年的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史系的博物馆,后转为隶属于大曼彻斯特地区议会管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因馆藏空间不够而一直在寻觅新址,在利物浦路车站关闭的消息传来之时,大曼地区议会与博物馆方面都认为这是博物馆重新选址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与博弈后,铁路公司也同意低价出让车站。与之前常见的以新建建筑为博物馆的思路完全不同,这个在最早的客运火车站内设立收藏与展示工业革命时代各类设备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成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一个绝妙组合。
作为科学类博物馆,其公共教育功能十分突出。博物馆内设有航空航天、照相机历史、动力设备、电力、煤气、纺织、仓储建筑等技术史实物的专项展厅,所有常设展览都免费开放,并且接待各种年龄的学习团体。除此之外,博物馆的藏品中心里还保存有大量捐赠的文献与实物,以供研究者使用。
随着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重工业的生产随着工艺的复杂也愈加庞大。
德国萨尔州的弗尔克林根钢铁厂占地6公顷,构成了弗尔克林根市的主体部分。从火车站下车,一眼就能看到钢铁厂地标性的构筑物。钢铁厂现存最早的设备是1873年的搅拌机,整体于1986年停止生产。停产后随即就被列入保护名单,成为一个整体保护的范例。弗尔克林根钢铁厂是整个西欧和北美地区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综合性钢铁厂遗址,向人们展示着19世纪和20世纪时期建造和装备的钢铁厂风貌,1994年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不仅仅是局部的生产设备,在弗尔克林根,整个钢铁厂成为工业时代的一个巨大的标本。车间、料仓、比楼房还要高出许多的大型机械,都是这个大型露天博物馆的最重要的展品。在设备与车间的重要位置,都会有详细的说明牌,介绍这部分的历史与技术特征。
戴着安全帽行走于其中,时而绕行,时而攀登,犹如在一件巨大的精密仪器中探险。通过留存的实物来让后代理解与体验人类在工业时代所达到的技术高度与建造实力,工厂生产的落幕,则是另一段博物馆体验的开始。这些丰富的工业博物馆体验,并不局限于单向的展示与说明,而是使观者能全方位理解工业时代生产的方方面面。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