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沈明 张俊亚
学术期刊不仅“传播和鉴定知识”,还是引导学者“投稿与发表优质论文的制度性设计”,[1]学术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品牌影响力影响着学术生态,对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主题策划能实现学术、作者、期刊、读者四者协同进步,引领学术潮流、关注社会问题、扩大学术观念的影响力、建构学术理论体系。同时,主题策划还能使文章形成有机整体,[2]有利于对相关研究形成系统化认知,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与自然科学相比,主题策划在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中的效果更为显著,应用也更多。然而相对于主题策划的丰富实践,其理论探索略显缺乏。本文以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厘清其主题策划的底层逻辑、呈现框架和价值指向,探讨如何完善学术传播的制度、推动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体系化。
为引导学者投稿,一般期刊均设有专栏,相对固定。同时,一些期刊定期或不定期设置“专题”“本刊特稿”“本期话题”“专题研讨”“焦点论坛”等,以进行主题策划。国际上,学术期刊的策划多称之为 Special Issue(特辑)、Special Section(专题)、Cover Story(封面故事)。与国内学术期刊不同的是,传播类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封面中较少出现论文名称,特辑(Special Issue)上为凸显策划,往往标上策划主题的名称。从底层逻辑来看,学术期刊的主题策划的目的在于打造学术体系、强化学术连结、推动知识传播和引导学术创新。
新闻传播学狭义的主题策划是指期刊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重要政策和重大活动展开的主动编辑行为,广义的主题策划内容还包括围绕业界实践热点、学术理论热点以及学术共同体互动等方面展开的主动编辑行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工作就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但体系的建设与学术期刊碎片化的知识传播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学术期刊主动编辑行为来凸显“主题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在微观的变量、概念等话语层面关注话语体系的建构,中观上构建学术体系的交往空间,宏观上建设学科体系。在学术体系建设上,早期新闻传播类期刊主题策划多以关键概念入手,当前则多从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关键变量入手进行策划。
与固定主题不同的是,学术期刊中主题策划实践是一种典型的建构联系行为,其联系内容包括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社会实践的联系、理论与学术实践的联系、学者与学者间的联系。在理论与社会实践联系方面,主题策划通过关注特定社会实践,引导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对社会实践进行描述、分析和阐释,最终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论。在理论与学术实践联系方面,学术实践总是以自己的规律发展进步,仅当学术期刊推动学者进行年度、阶段、流派、思想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时,理论与学术实践之间的联系才被构建出来。学术、学者、学校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其学术连结并不如人们想象那般紧密,学者之间的交流除了学术研讨会这一交流成本较高的路径外,更为常态的连结路径就是学术期刊。通过采用投稿或约稿的方式,编辑成为学者们联系的中介,特定学者之间的联系被强化,学术思想得以碰撞。就此而言,主题策划通过体现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能体现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编辑思想和团队力量,[4]而且还能引领学术潮流,建构期刊、学者、内容相融合的学术共同体,三者相互促进、引领,共同发展。
托夫勒将人类权力分为暴力、金钱和知识三种,这其中知识权力尤大。17世纪,随着学会和学术期刊的陆续出现,“知识权力”逐步转向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实现了知识传播的制度化。作为一种制度化设计的知识传播工具,学术期刊的影响延伸至知识生产,最终影响学术生态。与传统社会不同,当前知识和信息极大丰富,碎片化倾向加剧,期刊之间的竞争加剧,读者面临知识和学术信息选择困境。通过主题策划遴选更优论文,规划出更优路径,探索更优关系,不仅能强化知识传播、增强学术显示度,而且能让学者快速走出研究困境,站在全局思考问题。
当前,我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推动国际力量深刻调整的主要变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期刊的制度设计关乎国家竞争力和未来前途。学术研究最终是为社会服务,中国问题、中国视角和中国方案,是我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追求。通过凸显问题、现象和困境,累积资料,不仅传统碎片化成果被凝聚起来,传统单独的研究被聚合起来,对问题的阐释、探讨和解决也变得更加充分,从而最终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期刊策划是一种与日常行为相对的主动行为过程,它意味着策划主体打破自身的行为模式和路径进行一定的工作创新。首先是编辑变被动为主动。现代学术期刊都有自己固定的来稿、选稿、审稿、刊发原则和流程,期刊编辑主要起服务作用,其主动性无法体现,主题策划中的编辑则化被动为主动,进行主动约稿、征集或设计选题。其次是编辑转换角色,成为学者化编辑或编辑学者化。再次是期刊栏目追求动态。主题策划的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反映出期刊的学术定位、学术判断和价值追求。
狭义的主题策划主要是关注社会实践,广义的主题策划则既关注社会实践亦关注学术实践,顺带关注学者或学术群体。在此,本文以新闻传播类期刊运营实践为例,阐述主题策划的关键路径。
中国特色源于中国问题,将学术做在中国大地上是形成独特学术风格的前提。既有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实践表明,描述社会实践、阐释社会问题、反思学术路径是产生理论的几种重要方式,从而至少形成业务发展新政策、新变量、新现象和困境类主题策划。按主题类型来看,主题策划从业务实践层面可分为政策推动型、问题总结型、现象探析型等类型(见表1)。
表1 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主题策划的主要方式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面临着几个重要困境:过分凸显问题的解决方案,即过于重视策略研究,而忽视对问题本身的界定;过于重视问题的阐释,尤其是借用西方理论进行阐释,忽视对问题的描述、总结归纳。主题策划通过关注新闻传播业务和社会运行中的政策、问题和现象,聚焦于实践的描述、分析、阐释,逐渐向理论建构靠拢。
学术实践表象是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而实质则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聚焦学术实践即聚焦于上述三大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学科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课程教育及评价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体系,以“学术思想、代表学者、学术流派、专业论著、研究方法、道德规范、评价标准等”为代表的学术体系,[5]和以“术语、概念、范畴、命题、判断、语言、思想等”为代表的话语体系。[6]就学术实践而言,当前的主题策划主要是聚焦于学术发展新政策、新变量、新现象以及新困境,主要从总结、分析、探索、阐释以及关注新变量、新方法等角度入手进行策划(见表1)。另有部分主题策划既涉及社会实践,亦涉及学术实践,如重大社会问题类、学术发展年度总结类、概念/方法反思类、特定现象分析类的主题策划。
按主题策划对读者的功能,可分为资料累积型、方法探索型、变量探索型、范式转换型等子类。近年来部分学术期刊如《新闻与传播研究》采用“增刊”的方式进行主题策划,其内容或来源于重要学术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新莱茵报〉的编译与研究》;或源于高端会议的专题论文,如“平台、技术与传播国际研讨会”“‘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社科论坛”等。还有一些期刊以学者为中心,聚焦某一领域,通过设置专栏的形式与学者形成良性互动,如《新闻界》与学者常江等联合策划的“全球大师访谈”,最后形成著作《从经典到前沿:欧美传播学大师访谈录》。
编辑组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凝聚学术群体的过程。从选题策划的力度来看,可分为封闭型策划和开放型策划,前者往往是编辑部自己策划,而后者则联合其他学者进行联合策划。稿源是期刊的质量保证和生命来源,因此如何获得优秀的稿源是主题策划的重点所在。通常情况下,刊物可通过约稿、征文、养稿的方式获得稿源。目前,较为常见的组稿模式是约稿,约稿对象通常是在特定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理论研究者,可分为常态专栏约稿和专题约稿。这种成稿模式的好处在于作者知名度相对较高,缺点在于作者精力可能有限。另一种模式是征文或者采用学术工作坊的模式进行,这类模式新闻传播类期刊采用较少,学术期刊中使用较多的是《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和《体育与科学》,前者与临床科室合作,关注现实问题,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后者则定期举办学术工作坊,设立“《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专栏,发布工作坊综述类文章。对于稿源相对充足的期刊,往往通过将相关论文聚集在一起共同编成专题,以形成策划,其优势在于集中,缺点在于论文的方向并不一定能将问题探讨清楚。除上述方式外,还有一种被广为采用的成稿模式是编辑策划加特约编辑策划,此种方式进一步增加了灵活性,吸收学者专家的智力,对提升办刊质量具有一定好处。
当前部分社科学术期刊主题策划存在过于侧重总结、侧重现象、侧重描述等问题,其在理论问题界定、理论阐释力和理论创新等方面则有待强化。
“问题”是学术生命力的体现。[7]对于一个学者而言,问题意识是学术论文形成的重要基础,体现在对当前矛盾的研究以及理论难题的解决,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去实践。在学术期刊中,“发现问题”是期刊编辑“对能形成问题的客体的自觉反映”,[8]是创新性的重要体现,也反映着编辑对现实问题的深度观察与敏锐程度。学术期刊承担着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功能,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前沿性,即前瞻性把握,以发展的眼光提出问题、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认清机遇与挑战。在期刊的主题策划中更应该把握问题的前沿性,启发读者形成新观点、探讨新问题。简单的问题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联动效果,会降低学者关注度。因此,学术期刊在主题策划时必须坚持问题意识,且问题较为前沿,才会形成自身的特色,引领学术潮流,指导学术实践。就新闻传播学而言,前沿问题并非简单的国外理论概念的引进和相关热点的关注,而是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和困境,其视角应该是本土化,目标则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建构。
学术研究在于矛盾的揭示、理论的强化、问题的解决,学术期刊的使命在于传播知识,理论的适用性越大,则理论的影响力也便越大。理论的适用性在于理论本身能够超越场域限制,推而广之,由局部知识上升为普遍的知识。学术期刊的目的是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与传播力。理论知识的适用性较强,就能够引起学者的关注,使得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将理论作为自身探索其他领域的依据和支撑。然而当前部分主题策划的理论研究,利用既有理论分析阐释现象较多,而描述现象、分析问题,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话语、思想和理论规律的较少。更有部分主题策划过于关注策略,从而导致理论适用性偏低。在对近年新闻传播学类学术期刊主题策划论文分析时,笔者发现高引用量的论文理论的创新性与适用性较好,且相关文献较为全面,这为其他学者做理论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范式,也为论文被引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学术期刊主题策划意在新观念、新思维、新问题的发现,引导学者与读者共同关注某一领域。“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命脉或根本,也是衡量学术期刊品位的一项重要指标。”[9]在对新闻传播类CSSCI期刊主题策划内容进行分析时发现,期刊在坚持自身创新性特色的同时,对学术进行多领域开拓与引领,大致分为四类:政策引领、认知总结、现象分析、理论追溯。政策引领在于从政策中出发结合新闻传播知识,发现内在联系、引导学术潮流,如“算法的‘双刃剑’”“脱贫攻坚报道研究”等;认知总结是对存在的现象、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替等方面所进行的再思考,如“社交媒体研究”“新数字鸿沟”等;现象分析顾名思义在于用相关知识对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总结,或是针对当下存在问题提出新概念,如“后疫情时代的公众媒介素养”“云传播的跨越式发展”等;理论追溯是对已有知识的总结、补充,如“重访媒介社会学经典文本”“中国新闻学研究一百年”等。相对而言,新闻传播类期刊主题策划对媒介问题、研究进展以及新闻传播现象关注较多,而理论追溯或理论建构性研究偏少。
“异化”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学术研究之中。“拥有、显现与仿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相继产生的三种异化形式”,[10]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学术研究成果化、学术成果符号化、学术成果仿真化,而这三种“异化”的结果会使学术成果脱离问题这个现实,脱离了国家这个现实,表现为问题意识淡薄、国家意识淡薄,使得“学术”与“学术”之间封闭循环,学人与学人之间形成圈层,期刊和期刊之间为“引用率”而争,最终使得学术研究背离问题主体和国家立场。因此,学术期刊主题策划的基本价值指向就是摆脱学术研究异化,形成问题的主体位置和国家的主体位置。具体而言,即是以学术体系建构为目标的国家主体回归,摆脱理论被国外学术建构的现实;以学术研究引导力、学术平台开放度和学术群体凝聚力为基础的问题回归,摆脱学术脱离现实和问题的困境。
目前,多数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主题策划聚焦于政策、问题和现象,呈现出较强的资料累积性,为学科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让学者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对比国际上同类期刊的主题策划,特定研究领域、特定研究变量或者话语是其关注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11]最终的目的在于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增强理论自信和历史自信,构建中国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就是,学术期刊的主题策划是否在纵横两方面建构出体系,即纵的方向上体现出学术的历史纵深感,横的方面体现出变量、概念、学派以及研究领域的连结感。
与一般论文刊登不同的是,主题策划主要通过聚合主题的方式,扩大影响,避免知识碎片化问题。从动机来看,主题策划最主要的动机是扩大刊物影响力,其次是构建学术共同体,再次是推动学术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最终形成问题的主体地位。当前,量化的学术评价方式使得学术期刊仅关注某些问题,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以引领学术发展。处理好核心问题与边缘问题、处理好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处理好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处理好守正问题与创新问题、处理好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处理好碎片知识与整体知识、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学术影响、处理好连结学者与连结理论、处理好展示创新与促进创新的问题。
作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学术期刊,想要实现传播效力的全面提升,内容本身的质量、专家的名人效应、学者需求的搭建三者缺一不可。面对当前学术期刊主题策划效能偏弱的现象,必须强化学术期刊主题策划的学术性能,提高学术质量、优化理论框架、注重学术问题的前沿把握、方式方法的创新,并借助平台优势,实现“文章数量广化和文章质量深化的结合”。[12]以内容自身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期刊编辑在挑选论文时,着重问题的前沿性、视角结论的创新性以及理论建构的普适性,真正做到论文学术性的回归,而不是仅仅为了追随潮流、热点事件,选取缺乏价值引导的论文。
期刊本身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策划模式,变为集成策划,即在学术期刊主题策划时,邀请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进来,集合众多建议,增强期刊与专家的学术交流与沟通,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学术策划,或对专家进行约稿,在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同时,促进学术质量的提高。另外学术编辑应具备网络应用、信息搜索、知识理解等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智能算法,精准把握学者关注点,实现精准推送和定制服务等,将社交媒体平台和智能算法的力量引入主题策划的过程。
学术共同体的营造有助于观点的聚合、开展跨区域的知识协同创新,实现学术生态的健康构建,因此,必须搭建期刊编辑与学者积极的学术交往体系,打造多重学术交流空间,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扩大传播力与影响力,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在期刊主题策划之前进行主题征集,聚合学者民意,如通过微信、微博、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微讨论;其二,在主题策划文章推出后,充分发挥多种传播样态,实现“纸媒+网站+新媒体平台”三角模式,并开设主题讨论专栏,使编辑更好地分析主题策划效果,了解最新动向,为下一步主题策划做好参考;其三是联合各学术科研机构定期组织学术工作坊,深度介入到知识生产的各个环节。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主体问题极为重要。科学研究不仅要解决人面对自然和社会的主体地位问题,还需要解决中国面对世界学术思潮、社会思潮的主体问题。因此,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世界学术竞争体系中我国面临的问题,亦即形成问题的主体地位和中国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学者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学者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主题策划表面上构建的是现实、期刊、学人、学术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在学术的自然演进过程中加入人的主导因素,避免其沦为景观或仅成为现实的“仿真”呈现,进而在虚无的研究体系中一路狂奔,忘却学术研究的初心和使命。
注释:
[1]刘忠博,郭雨丽,刘慧.“掠夺性期刊”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形成与省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10)
[2]徐书令.科技期刊加大专刊出版力度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J].编辑学报,2014,26(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338
[4]吴新宇.期刊专题策划的五个要素[J].编辑之友,2006(1)
[5]季为民,刘博睿.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构建:逻辑、架构和建设[J].新闻与写作,2021(7)
[6]季为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N].人民日报,2020-02-03
[7]胡慧河,肖雪山.论问题意识及其对学术期刊的作用与运用[J].传媒,2020(4)
[8]金诚.编辑的“问题”意识[J].编辑之友 ,2001(1)
[9]魏琳.当代学术期刊功能反思:基于学术生态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10]孙迎光.教育的拥有、显现、仿真与扬弃异化[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11]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N]. 人民日报,2021-05-11
[12]杨志辉.学术期刊专题化发展的态势、动因和路径——基于大数据时代[J].编辑之友,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