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蔚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黄斑裂孔的形成因素较多,主要原因为玻璃体对黄斑中心凹的牵拉。因此,黄斑裂孔是从黄斑中心凹的最薄弱部位裂开,其标准手术方法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而对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合并或未合并视网膜脱落、直径超过600μm的黄斑裂孔患者,采用单纯的内界膜手术后,黄斑裂孔未闭合,患者的视力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对于复杂性的黄斑裂孔,有研究提出可在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不完全剥离内界膜,在黄斑裂孔边缘周围残留少量内界膜,将其翻转置于黄斑裂孔上,术毕给眼内填充空气,可将黄斑裂孔的Ⅰ型闭合率提高至98%[1]。因此,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复杂黄斑裂孔患者,将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用于复杂黄斑裂孔治疗中,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收治的60例复杂黄斑裂孔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0~69岁,平均(60.52±3.12)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1~68岁,平均(60.78±3.56)岁。纳入标准:黄斑裂孔最小径>600μm,眼轴长度<26.5mm;眼轴长度不低于26.5mm,同时视网膜脱落会累及中心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为A、B级;高度近视的黄斑裂孔,病理性近视,眼轴长度不低于26.5mm;排除标准:既往有孔源性视网膜脱落史、术后黄斑裂孔发生或持续存在;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其他眼部病变、排除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医学伦理。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在局麻下完成,采用25G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给患者眼内注射0.1mL浓度为12.5mg/mL的吲哚箐绿对视网膜染色15s,辅助视网膜覆盖。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黄斑镊,从裂孔一侧2pD处掀起一片内界瓣,撕除直径2pD内界膜,在末端留一个小蒂,再将其反折,覆盖于裂孔上,将血管弓范围内多余的视网膜进行剥除。两组手术行气-液交换后,在玻璃体内填充空气。
1.2.2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术中在常规操作外,采用曲安奈德对玻璃体后皮脂膜进行清除,采用吲哚青绿进行辅助染色,将血管弓内的视网膜进行环形剥除,残留黄斑中心凹处1.5DD的视网膜,在其上方、颞下部分撕送直至视网膜边缘,保留鼻下象限视网膜粘连状态,再用颞侧内界膜覆盖于视网膜上,待气液交换后,于视盘处将眼内液吸出。
1.2.3 对于高度近视的黄斑裂孔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大部分视网膜下液吸出后再行视网膜手术,处理方法同上,术毕行不全气液交换;视网膜脱落合并黄斑裂孔患者术中采用重水辅助黄斑裂孔覆盖,将重水加满后在对周边视网膜裂孔进行处理,术毕由周边裂孔行全气液交换。术后保持面朝下,并取俯卧位1~2w,术后要求患者定期来院复诊,包括眼压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镜检查、OCT、BCVA检查等。
1.3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BCVA变化情况;(2)对比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IMH闭合情况,以OCT检查判断黄斑裂孔的闭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数计量资料分别用(%)或(±s)表示,使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比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CVA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CVA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CVA变化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CVA变化情况(±s)
组别 n 术前 术后6个月 t值 P值观察组 30 1.18±0.21 0.87±0.13 6.875 <0.001对照组 30 1.22±0.25 1.01±0.15 3.945 <0.001 t值 - 0.755 3.863 - -P值 - 0.453 <0.001 - -
2.2 对比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IMH闭合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闭合率为100.00%(30/30),对照组患者术后闭合率为83.33%(25/30),观察组术后6个月闭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χ2=5.455,P=0.020)。
黄斑裂孔为黄斑部全层视网膜神经上皮阻滞缺损,其原因不明,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中5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3.3%。临床上,患者会出现中心视力降低,视物变形,同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视物变大、中央暗影遮挡的情况[2]。其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出现视网膜脱落,损害患者视功能,因此低于黄斑裂孔,需尽可能挽救患者视力[3]。复杂性黄斑裂孔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时,疗效不佳。我院将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用于复杂黄斑裂孔手术中,疗效显著。
本文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CVA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明显提高,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闭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主要是由于对于直径较大的黄斑裂孔行内界膜覆盖可提高患者的U形闭合概率,隔离覆盖住黄斑裂孔,促进短期内黄斑裂孔内的SRF吸收,再行黄斑裂孔边缘贴合,在黄斑裂孔表面可形成类似于基底膜的一个支架,刺激Muller细胞胶质增生,使得黄斑裂孔桥状闭合,形成U形闭合,同时其可形成中心凹区域光感器细胞的架构,提高术后视力[4]。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在内界膜覆盖方式,同时可在黄斑裂孔表面形成支架,促进细胞增生,最终促进U形闭合,对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落者采用气液交换后气体填充,也可促进黄斑裂孔的U形闭合率,减少因黄斑裂孔引起的视网膜复发。同时,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给予黄斑区的环形视网膜剥除加上中心凹的视网膜覆盖,用重水在周边视网膜裂孔引流全气液交换方法,改善了视网膜形态,提高了视力与U形闭合率。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分析。
综上,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可提高复杂黄斑裂孔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