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之治”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文章通过对“中国之治”溯源,得出“中国之治”来源于中国历史,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来源于国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实践等结论,认为“中国之治”与档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提出发挥档案服务“中国之治”的先天优势,从推进档案治理现代化、立足馆藏明确资政目标、围绕中心瞄准资政重点、注重形式打造资政品牌、创新服务拓宽资政渠道等五个方面探索档案资政工作。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担当精神,提高档案职业道德素养,强化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强化档案团队建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中国之治;档案;资政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青年項目:新时代高校档案馆馆藏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编号:GXKS2020QNO22。
概述
何为“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中国之治”的战略宏图,规划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让我们知道“中国之治”不是一天建成,而是经过反复探索,走过好多弯路,尝过很多苦头后慢慢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档案作为决策、行动和记忆的真实记录,是国家机构“为实现其政治、法律和文化上的目的而存在的”,其政治属性决定了档案“国家公器”的性质,成为执政之资,治国理政之源,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力量。溯源“中国之治”,不忘初心,牢记当代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做好档案工作,夯实现代国家治国理政坚实基础;咨谋档案资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之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贡献属于档案人的智慧力量[1 ]。
1 “中国之治”的前世今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形成的,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深化的结果。溯源“中国之治”,把握“中国之治”与档案密切联系,对档案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1 “中国之治”来源于中国历史
翻开历史的扉页,“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之治”等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太平盛世,均表现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繁荣景象,与当代中国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均是人民大众心生向往的好时代。我们还发现,这些盛世一般是在建国之后二三十年出现的,如“文景之治”是在汉建国22年后,“康乾之治”是在清朝建国完成统一37年后。“中国之治”在建国70年后提出,可见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可以说,“中国之治”继承了中国历代盛世经验,是中国历代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
1.2 “中国之治”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社会发展规律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作出的一般真理性预判,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没有留下具体的解决方案。中华民族经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中国历朝历代的志士仁人所倡导的“天下为公”,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图景。“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法治理念,已成为民族的共识。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这些治国理念,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是“中国之治”的智慧源泉。
1.3 “中国之治”来源于国外现代化发展经验
以国际视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极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学习现代的政党制度、国家制度、经济制度与技术条件,运用“拿来主义”,采他山之石,攻治国之玉,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失败的教训。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惨痛教训中得到启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它只是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并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伟大觉醒和显著成就。
1.4 “中国之治”来源于不断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是“实践”的忠实拥护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践“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们党在根据地创建了人民政权,探索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制定了《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摸着石头过河”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之治”不是飞来峰,它从国家治理的实践中来,到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去,“中国之治”必将继续在现代治理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溯源“中国之治”,探寻“中国之治”的前世今生,我们发现,“中国之治”从历史中走来,在中国文化的孕育中诞生,经过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化发展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茁壮成长。档案作为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总结经验的原始记录,无疑与“中国之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之治”根植于档案。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力量。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服务“中国之治”,档案工作具有自身先天优势[2 ]。
2 发挥档案资政优势
档案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档案治理本身就是服务“中国之治”,是做好档案资政的前提和基础。档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统一于更高层面的“国家治理”,以服务国家治理为宗旨,推动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等“三个体系”建设,深入探索档案治理现代化,不断夯实档案资政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大档案资政服务的实践和探索,为档案资政提供经验借鉴。
2.1 立足馆藏明确资政目标
档案资政具有大量反映历史经验教训的档案资料,而且这种资源是独有的,可信度高、借鉴性强。专题性编研,势必会对现实和领导决策起到重要的借鉴参考作用,是档案资政相对于其他资政最大的优势。正是这种独有的优势,决定了馆藏资源能够服务的资政目标。具体是市县级还是省部级,则必须根据馆藏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资政服务对象。一般情况下,档案馆的归属基本上反映了档案馆的资政目标,如市级档案馆基本上是服务市委、市政府,县档案馆则服务县委、县政府。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档案资政则必须要立足于馆藏,熟知馆藏和挖掘馆藏,做到心中有数,档案资政报告的撰写才能符合问题解决的现实需要,从而更具有指导性。
2.2 围绕中心瞄准资政重点
发挥档案的资政功能,前提是要熟悉当前经济社会或行业部门的重点,只有将档案资政的内容与当前的发展大局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激发资政对象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要把握资政服务的可用性。要及时了解资政目标的中心工作和领导关注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政服务。在选题时多根据国家及上级有关文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题目,从源头上确保资政可用性。另一方面,资政服务产品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只是相关档案内容的简单汇集,需要事先对现实的相关资政服务领域和对象有初步了解和掌握,对所选用的档案资料取其精华,并在提要中简明扼要阐述,便于领导和内容服务针对部门查阅和参考[3 ]。同时,资政服务要有时效性。资政目标党委、政府工作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重点工作,档案资政服务要紧跟形势,强调服务的时效性,才会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
2.3 注重形式打造资政品牌
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研究探索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真正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及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政策性、借鉴性档案资政建议。要符合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檔案部门在注重产品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形式,努力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一是要选择合适的载体,这对于资政服务工作至关重要。选择类似简报的形式较好,一目了然,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文字不宜过长。二是要有连续性。连续推出,统一编号,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档案部门的影响力。三是注重专题性。每期围绕一个专题,突出主题,注重时效性,这样就能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开展地情政策研究,可以结合政府的中心工作,确立一些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在开展研究的同时,召开一些理论研讨会,通过这种形式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又如编修地方志,带有研究性质,许多修志人员通过修志,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熟悉了本地的情况,成为专家型人才。再加上地方志部门资料齐全,十分有利于开展地情政策研究。
2.4 创新服务拓宽资政渠道
要找准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提前介入、积极跟进、主动收集、制定规范,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档案资政作用。如在抓好农村土地确权档案整理时,以乡镇为单位,通过讲课培训、亲临指导、疑难解答、过后检查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农村土地确权档案规范、完整、齐全。要把档案资政与政务信息公开渠道结合起来,加快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例如,在档案馆或档案局搭建“现行文件查询中心”,为相关部门、企业或个人查询信息资料提供便利。档案主管部门牵头做好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不断丰富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政府搭建的文件查询平台,为相关部门、群众做好服务,进一步提升档案资政惠民的效率和效果。
2.5 不断拓展档案的服务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档案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档案工作者要根据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满足档案的服务需求。一是要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档案部门既要面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二是要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三是要合理开发档案信息。反馈方法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
3 打铁必须自身硬
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打铁必须自身硬,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服务高效的档案团队是做好档案资政、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3.1 提高档案人员职业道德素养
档案职业道德规范是档案人员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档案人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档案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改变了档案的工作内容,改变了档案的功用范围,但不变的是档案职业道德与操守。切实提升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积极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学习档案工作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肩负起保护人类社会档案文化、延续人类社会文明传播的重任。明确档案工作职责、使命和目标,树立档案服务新理念,明确工作目标、重点,调动档案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档案干部队伍活力和潜力,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文化素养,以及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强化档案业务知识培训
在这个知识更新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档案资政需要密切关注时政,了解时政,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要求档案工作者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还需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以确保自身的知识结构能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档案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以更好胜任档案资政工作需要。如学习社会应急管理,使档案资源在关键时期发挥辅助决策作用;学习法律知识,只有做到知法、守法和用法,才能运用档案知识去协助国家法治;学习历史文化、哲学、经济学等有关知识,不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综合业务素能,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资政报告,切实发挥档案人员的资政价值,全面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3 强化档案团队建设
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是一种新的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机制的组织形式。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是团队之魂。开展档案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个有影响力的领导班子,打造一个坚强的骨干中层,建设一个个人与事业共同成长的档案团队,夯实档案管理工作基础。通过开展团队文化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切实推动工作提质增效。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档案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团队成员在感到竞争压力,为档案事业做贡献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达到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档案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理达,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J].求是网,2020年1月5日.
[2]石路,冯贤杰.档案资政:服务决策的重要方式[J].中国档案,2012(4):28—29.
[3]王海英,新时代存史资政的重要举措[J].咸阳日报,2019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蓝艳林(1980— ),本科学历,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