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富
这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在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远洋航路中,它是绕不开的历史坐标,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许多海外旅行家和商人,都曾把它描述成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如今,這座城市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就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城泉州。
据历史记载,泉州建于唐代,此后城市不断增筑、修缮、扩展。五代时,为了扩建城廓以御外患,这里环城遍植刺桐树,泉州因此得名为“刺桐城”。到了10 ~14世纪,即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在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延续和实证中,泉州都是一个重要的缩影和代表。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沿海分布多处天然深水良港,有着优越的航运条件。宋元时期,泉州的海上贸易达到鼎盛。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盛赞刺桐港,认为这是他平生所见的最繁荣的商贸港口,常有大船百条,小船无数,是天然的良港!港口的繁盛景象也让意大利人雅各·德安科纳为之惊叹,当他踏上这片土地时,他看到了满载货物的各种车辆和挑夫在桥梁、码头上往来穿梭……可见,泉州曾是名副其实的“东方第一大港”。
石湖码头以所在村落“石湖”而得名,它位于泉州湾中部,晋江和洛阳江交汇处海口。自从公元8世纪泉州航海家林銮在这里兴建码头以来,从事航运与海外贸易成为石湖村民最重要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来源。尤其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万寿塔、六胜塔两座航标塔相继兴建,石湖码头的航运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石湖码头遗址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与江口码头一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宋元时期,一批批精美瓷器从泉州出发销往海外。在今天泉州市德化县,还散落着180多处古代窑址,这里曾是福建沿海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泉州德化窑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呈长条形,自下而上,依山坡而建。宋元时期,德化窑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如今,从南海沉船出土的文物中,及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都能找到当年泉州德化窑瓷器的身影。
自古以来,一直“讨海”为生的泉州沿海人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神信仰体系。“九日山祈风石刻”、天后宫、真武庙等泉州文化遗产生动体现了“通远王”“妈祖”“真武大帝”等海神信仰,共同为宋元时期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提供了精神寄托。
九日山位于泉州古城西北的晋江上游,古泉州百姓会在九日山下向海神祈求风信顺利,保佑航行平安,这是泉州古老的祈风传统。这种仪式在宋代发展成为官方主导的航海祈风活动。当时“通远王”被供奉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第一代海神,九日山通远王祠的祈风仪式被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礼毕后登山游赏并题写诗文纪事,刊刻于九日山的崖壁上。这些珍贵的石刻不仅体现了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也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
天后宫地处泉州城南晋江之滨,是我国东南沿海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妈祖原本是泉州沿海的一位渔家女子,她为人善良,熟悉海上风潮,多次在风浪中拯救乡民,受到人们的崇敬。妈祖去世后,被泉州沿海民众视为航海的保护神。随着泉州民众不断地向东南亚各地移民和进行海外交通贸易活动,妈祖信仰文化经由泉州港向世界广泛传播。泉州天后宫,正是这一独特海神信仰的历史见证。
宋元时期,泉州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和谐共生。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中,除了有港口、市舶司、瓷窑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代表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等宗教设施,反映出泉州曾一度汇集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它始建于公元7世纪,于公元10世纪奠定了主体格局,至今保存着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造形制发展成型初期的典型布局,即在中轴院落的东西两侧另建塔院,14世纪后这种布局少有出现,非常珍贵。
清净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历代屡有修缮。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清净寺是宋元时期远跨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它坐落在泉州市涂门街中段上,涂门街是泉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一条街,从西往东分别坐落着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净寺、锡兰侨民旧居,还有民间信仰的重要代表——关岳庙。千年来,各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处于一条街道上,可见泉州文化的包容、融合和多元性。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是相互的,不光有人走出去,来自世界各地的帆舶也将不同文化带到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