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佳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既是国家数字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算力资源的重大战略布局,不仅有利于东西部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有利于实现东西部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021年12月20日,贵州贵安新区,华为数据中心举行开园仪式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张家口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夯实数字经济的“新基建”
“‘东数西算’旨在构建一个集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将东部地区产生的数据运算需求有序引导转移到西部地区进行处理,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使得东西部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协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教授、数字经济与商务协作实验室主任程絮森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如是说。
从全国整体布局上看,中国的数据中心在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较大,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大型互联网企业多聚于此,经济活动产生大量数据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但土地、能源等资源日益紧张,继续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受到制约;而西部地区对算力的需求不大,电力等能源充沛,很适合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地区算力外溢需求。
程絮森认为,“东数西算”首先是建立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再结合各区域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在这8个区域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既包含大量重要城市,又是数字产业聚集区。由于数据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时延,一些要求及时响应的数据业务,如灾害预警、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移动医疗、人工智能推理等,还将留在东部地区处理。
“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分布在西部地区,适宜数据中心绿色发展。”在他看来,“这4个节点定位于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夯实基础保障,诸如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的数据业务可率先向西部转移。”
而之所以选张家口等10个城市作为数据中心,是因为这些城市已有较好的数据中心基础,有利于数据中心集群的有序建设和运行。如阿里云在张家口已建立重要的数据中心,对于北方地区的用户来说传输速度和建在北京差别不大,但却节省了大量电力、土地、水资源、人力成本。
“东数西算”的初衷
2021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的发展目标。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
对此,程絮森认为,“在工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提升西部承载算力的能力,更要关注西部的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等问题。绿色低碳,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正是‘东数西算’的初衷。”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是此次布局的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之一—京津冀算力枢纽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同意京津冀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复函》,京津冀枢纽规划设立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便是张家口市怀来县、张北县、宣化区。
在怀来大数据基地的项目工地上,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者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一些彩色的房子已经建成投产。据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负责人介绍,該项目在已经构建了东花园镇、桑园、存瑞镇同城三片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上,2020年以来,又规划建设了15000亩的基地,累计签约投资额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签约服务器500万台,带动上下游签约企业60多家。
目前,在占地约500亩的第一个启动区域中,有9个地块是数据中心,可容纳机柜5万余架,服务器总量将达50万台。除了机电和土建等方面的投入,还计划在当地配建风、光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零碳大数据产业基地。
在业内,数据中心有“电老虎”“不冒烟的钢厂”之称,程絮森指出,“无论是机柜运行还是设备散热,都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电力成本往往占据一个数据中心总运营成本的50%以上。引导数据中心向绿色能源发电侧建设,就地消纳新能源,可促进其低碳化转型发展。”怀来地处北纬40°,属于数据中心发展“黄金纬度”,具有发展数据中心的天然优势。该地年平均气温9.1℃,每年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实现高耗能设备物理降温,可节约冷却能耗40%。同时,张家口地区也是由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域内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可为数据中心产业提供充足的清洁电能,进一步降低能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秦淮数据集团是中国首个提出碳中和目标及路径的科技企业。该集团2017年便入驻怀来县,以令行业瞩目的速度独立投资、规划、建设了环首都·官厅湖大数据产业,并快速完成了“同城多点”的战略布局。目前这里全部投入运行的服务器约17万台,装机总容量达到238兆瓦,是中国最大的已投运单体数据中心园区。
走进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类似大号集装箱的白色箱子。“这里储存的是制冷设备和后备电源,以便在市电供应意外中断时及时持续供电。”秦淮数据集团基地运维部总监韩宝亮介绍。那么,数据中心是如何为企业和消费者服务的呢?韩宝亮回答:“我们日常手机上网、看视频、购物、远程办公,都是由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通过安装在机房中的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存储、传输、分发,在用户方面展示出来的就是视频、天气软件、在线交互办公等。”
谈到绿色低碳,韩宝亮自豪地说:“我们基地可以说是张家口低碳数据中心的典范,始终积极推进‘零碳算力’战略。”在研发设计上,采用自主研发的间接蒸发冷却、浸没式液冷、超高密供电、智能监控实现极致冷却和高效供电;能源利用上,采用污水回用、雨水收集、热回收等领先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大数据时代算力就是生产力。“‘东数西算’属于新基建范畴,相关产业链均会从中受益。既包括传统的土建工程,也涉及 I T 设备制造、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基础软件、绿色能源供给等,统筹优化布局,促进数据中心精准发力,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谈到“东数西算”的外溢效益时,程絮森兴奋地说,“即使是交通、农业、畜牧业、教育等传统行业,在整体算力提升、成本降低的助力下,也将迎来传统经营模式的升级迭代。”
秦淮数据集团在张家口规划建设的 I T总容量是500兆瓦,在大力发展数据存储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大数据装备制造,引导众多行业客户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于此,实现产业相互协同的持续良性发展。项目开工建设不久,宝德数坝数字产业(河北)有限公司就下线了首台本地生产的服务器。今日头条、抖音、华为等知名数据应用大户也陆续在张家口尝试运营服务合作。据张家口政府网站显示,2021年,全市大数据产业实现增加值1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占GDP比重6.1%,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这几年我们集团累计在张家口提供高新技术岗位1000多个,吸纳本地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超5000人次。”秦淮数据集团负责人介绍。而数据中心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原本“北漂”的当地技术人才回流,不断激发当地经济活力,实现产业相互协同的持续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