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薇
二十四節气示意图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 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年的生活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 化有序展开。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的运动轨迹和 天文物候的变化节律,将黄道(黄道是从地球上来看太阳 一年“走”过的路线,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 划分为24等份,每15度为1等份,每个等分点上的那一天即为节气,共24个节气。
节气表示太阳一年中在黄道上的位置,由于太阳在 黄道上移动的快慢不同,每一节气在时间上并不等长。二十 四节气不仅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也深刻影响着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规律。
万物萌发,莺啼草长,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伊始。古籍《群芳谱》有云:“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顾名思义,立春意味着寒冷萧瑟的冬天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然而,立春真的意味着春天到了吗?在气象学上,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按照这个说法,立春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春季。不过,经统计发现,立春到下一个节气——雨水之间的平均温度比上一个节气——大寒到立春之间的平均温度上升了26摄氏度。因此,立春之后,气温回升,日照量、降水开始增加,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立春 二十四节气作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紧接倒计时的首个表演环节,舞蹈《立春》惊艳全场(摄影/新华社记者 杨磊)
《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之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时长均等。此后,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春分“立蛋”的习俗也与此有关,传说由于春分这一天昼夜一样长,地轴与黄道面构成了某种平衡,因此更容易将鸡蛋立起来。
其实,“立蛋”能否成功,与是否在春分日、昼夜长度如何基本无关,但这种习俗因其趣味性而流传至今。
春分,意味着“平分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回升,我国多地气温回升至10摄氏度左右,正是春游、放风筝的好时机。
“芒”指稻、黍、稷等子实的外壳上长着针状物的作物,节如其名,芒种就是有“芒”的谷类播种的时节。
芒种之后,气温迅速升高,秧苗生长周期变短,若不及时把秧苗插入稻田,易遭受病虫害,影响收成。特别是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8~34度之间的江淮地区,常会出现连阴雨天气,这一时期也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连绵细雨使得空气湿度增大,为避免种子、秧苗受潮霉烂,应当在此之前完成耕种。此后充沛的雨水也会有利于秧苗的生长。
寒露,顾名思义,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寒露风是中国南方晚稻作物区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此时,南方晚稻正处在抽穗扬花时期,气温骤降会使作物严重减产。寒露风分为干、湿两种:干寒露风出现时,会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湿寒露风出现时,会出现低温多雨的天气。
二十四节气道尽暑往寒来、四季更替,走过千年的悠悠岁月,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责任编辑/高琳 美术编辑/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