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蓉
文题呈现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苦瓜之苦,苦到极致。人尽皆知,但苦瓜之苦不传他物。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若,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
阅读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拟文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
写作指导
将“苦”预测为热点考题,有如下原因:①切合时代的需要。现在的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青少年大多在蜜罐里长大,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没有感受过人生的苦楚,往往吃不了苦,经不住挫折,一旦在生活中遇到“风雨”就只想躲。时代需要挫折教育,需要艰苦教育,需要体验人生中的各种苦。②贴近学生的生活。“苦”,只是学生本人经历得少,但是身边的人,包括亲人朋友或者老师,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肯定有人经历过“苦”,只要去挖掘,不缺这方面的素材。③折射人的精神品质。“苦”虽然有时会有外在的表现,但更多的是磨砺人的意志和精神,这也要求同学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苦”的核心,体现当代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那么,怎样来写这篇文章呢?
第一,读材料,抓关键。这则材料的理解难度不大,屈大均的一段话,由“苦瓜”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其中“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这一句,是关键。谁说的,不重要,说的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材料中找出“共性”的点,“自苦不以苦人”就是这则材料所展现的共性。
第二,明主旨,巧拟题。“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这一句是文章的主题,可由此派生出其他的说法,如“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吃苦是福”“苦味自己受,福让别人享”等,也可以进一步分析:自苦不以苦人,包藏着君子的哪些“德”呢?坚毅、宽厚、担当、乐观……这些词应该是“德”的具体体现。主旨明确了,拟题也就容易多了,可拟如下题目:“苦不传人”“自苦是一种修养”“苦己与苦他”等。
第三,定文体,思写法。一般来讲,材料作文的文体在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里选择。如果选择记叙文,可以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为主人公,抒写主人公所经历的“苦”与怎样“苦在心里,苦在自己”的故事;如果选择议论文,首先需明确中心论点,然后设置分论点,并以事实和道理分别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如以“自苦是一种修养”为题,中心论点就是文题“自苦是一种修养”,设置三个分论点——自苦是一种坚毅,自苦是一种宽厚,自苦是一种担当,结论:我们要学会自苦,在自苦中成就自我。
佳作展示一
苦不传人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1913班李文祺
生命不是一篇文章,不可能不接受平淡,只接受精彩。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没有第二次重来的机会,它是一个完整的有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过程。在人生路上,总有人能够像苦瓜一样,做到苦不传人。
大凡吃过苦瓜的人都知道,你光吃苦瓜肯定是苦的,如果与其他菜一起炒,其他菜却不会被“传染”,也就是说,苦瓜的苦,只苦自身。
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像苦瓜一样的人。
妈妈的第一苦,是辛苦。她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早上六点多还要起来做早饭,一日三餐加上洗衣服、洗碗什么的家务活都是她来做,即使我和姐姐放假在家,妈妈轻易也不让我们插手,只是让我们花心思好好读书。有时候,我觉得妈妈就是个女超人。她的身体不是很好,却很少去看医生,总认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平时,她从不多说话,只闷声干活,如果我和姐姐都在家,她还得考虑我和姐姐的口味不同,餐食和零食都要准备两份,就等于工作量又加了一倍。
记得有一次,她着急为我俩做饭,冒着雨从工作的地方回来,全身都被淋湿了。她快速换完衣服,头发也不吹干,二话不说就开始做饭了。忙碌了个把小时,才把饭菜做好。趁着我和姐姐吃饭的时候,她才停下来歇口气,瞧着我们吃得蛮香,她欣慰地笑了,仿佛忘记了自己的疲劳。
妈妈的第二苦,就是思念苦。爸爸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都难得回来一趟,她对爸爸的思念,一天比一天深。可是,妈妈一直把这份思念藏在心底,与爸爸打电话的时候,她总是说,不要挂念家里,家里一切都好。无论是在爷爷奶奶面前,还是在我和姐姐面前,妈妈一直都是以微笑的面容出现,不让我们看到她内心的苦楚。
妈妈就是像苦瓜一样的人,她只会将苦放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自己默默忍受,绝不会把苦展现在我们面前,她让我们感受到的永远是积极阳光的一面!
我的妈妈就像一个苦瓜,苦不传人。
点评
本文小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以抒情的笔调展开议论,并就“苦瓜”的特色进行分析,引出下文“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像苦瓜一样的人”。然后,分两个部分叙说妈妈的苦,一是劳作之苦,二是思念之苦,用“她只会将苦放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自己默默忍受,绝不会把苦展现在我们面前”,归纳出妈妈像苦瓜的特点。文章情感真挚,情深意长。
佳作展示二
苦不傳人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初中部1913班袁阳奕
我家有个邻居老头儿,因名字里有个“玉”字,人称“玉老头儿”,八十多岁了,大多时候,孤苦伶仃,是个苦人。
劳作的艰辛,全刻在他的手上,手背粗糙得像老松树皮,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手心磨出了几个厚厚的老茧;人生的沧桑,全刻在他的脸上,流水般的岁月无情地在他那绛紫色的脸上划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内心的坚毅,全刻在他那只独眼里,一只眼睛虽说空洞无光,另一只眼睛却依旧有神,尽管眼角布满了密密的鱼尾纹。
玉老头儿的苦,早就受够了的。年轻时,成过家,有孩子,可老伴常年患病,去世早,走时只有三十多岁,孩子还没有长大;工作时,为了排除哑炮,出了意外,哑炮炸响,满脸血肉模糊,一颗碎石射进眼里,一只眼睛失明了。也许是因为孩子,也许是因为一只眼失明,他没有再成家。
后来孩子长大了,成了家,玉老头儿有了孙儿,本该享福了,可苦依然伴随着老人。儿媳妇四十岁那年因病去世,家里再次没有了女人。没有了媳妇的儿子,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没有啥能够拴住他的心。孙儿长大了,也飞了,年轻人的心思,谁也猜不透。
从此,老人就完全成了留守的孤寡老人,独自留守家园,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谁都知道老人的苦,可谁也没有听他唠叨过内心的苦,不管是在邻里乡亲面前,还是在儿孙面前。他内心的苦哇,甚至没有对与他相依为命的那条叫阿黄的狗说过。
说起老人的狗,那还是十年前他捡的一条小狗,刚捡回来时,毛又脏又乱,灰不溜秋的,不成狗样,直到喂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它挺乖巧的。它长着一身金黄色的毛,摸着非常舒服,像是摸着柔软的棉花一样。
狗,是认主人的,谁对它好,它心里明白。从那以后,小黄狗再没有离开过老人,没有离开过老人的家。老人去地里种花生,狗跟着;老人去山里砍柴,狗跟着;老人去吃宴席,狗跟着;老人去赶集,狗也跟着……也许,在老人的心里,有了这条通人性的狗相伴,所有的苦也都渐渐淡化了。
其实,明白人都清楚,老人是个智者。生活的苦,对别人说,除了徒增自己与别人的烦恼,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谁也无法为他分担,倒不如微笑一下,或者打几个哈哈。这人世间的苦哇,你如果不把它当作苦,也就不是苦啦。
如今,老人的身体也一天不比一天了。有时,他会抚摩着阿黄,嘴里念念有词,像是与阿黄聊天,又像是自言自语,到底说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也许,老人口里念叨的还是阿黄,一旦自己“走”了,倒是从此再也没有了苦,享福去了。可阿黄怎么办?或许,会遇上一位新的好主人吧。
点评
小作者理解材料到位,首先用大量的篇幅写玉老头儿的苦——丧偶之苦,独眼之苦,孤独之苦;其次,展现玉老头儿是怎么“苦不传人”的,把苦埋在心底,不对邻里亲朋说,不对儿孙说,甚至不对相依为命的阿黄说;第三,阿黄在文章里出现,并用了一定的笔墨,是作者有意而精心的设计,阿黄既加深了玉老头儿的孤寡之苦,也突出了文章苦不传人这一主旨;结尾处,富有艺术特色,玉老头儿的自言自语留给读者诸多的思考与回味,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深化了文章的主旨。58737881-A03F-4216-BA43-F33FD6930F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