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娟娟 陈 浪 梁玮伦 谭新容
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深圳 518016)
2018年全球新生儿死亡人数为250.4 万,约占5 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47%[1]。中国新生儿死亡人数约为62.5万,约占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一半[2]。从2013 年“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 EENC)技术”模式的提出,2016年我国引入该技术在部分医院进行了试点,2017 年北京的EENC建议试行,到2020年中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专家共识的形成,伴随着每一次EENC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年降低。从该模式的提出到专家共识的形成,EENC技术所推荐的临床实施建议一直始终强调:若新生儿状况良好,无论顺产还是剖腹产的新生儿,应保持新生儿与母亲持续母婴皮肤接触(skin to skin contact, SSC)至少90 min以上[3]。目前,SSC 在国内外多家医疗保健机构推广应用。赵伟等[4]研究发现:产后持续SSC 90 min,有利于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减少低体温发生的概率。田鸾英等[5]研究认为:早期SSC可有效促进泌乳启动,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李少芬等[6]报道:在新生儿出生后,父亲取代母亲直接与新生儿早接触30分钟,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应激反应,提高早期喂养成功率。Deng Q等[7]报道:父婴SSC是一种安全而且有利于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儿的神经发育的干预措施。Leblanc N等[8]认为:父婴SSC,有益于维护婴儿稳定的生命体征。
以往研究父婴SSC指的是父亲代替目前的角色,直接与婴儿发生皮肤接触,与之不同的是,本研究提出的父亲参与的早期母婴SSC模式指的是:早期母婴SSC一直依旧持续进行。同时,积极鼓励父亲与婴儿发生肢体和语言的交流,包括:父亲轻轻抚摸婴儿的四肢和头部 、亲吻婴儿;父亲与婴儿轻声说话,低声呼唤等模拟胎教的过程。本研究探讨在父亲参与的早期母婴SSC、早期母婴SSC与常规新生儿处理三种不同模式下,3组顺产初产妇的新生儿的应激反应及生命体征的差异,为进一步优化现有的EENC技术的临床实施建议提供实验依据。
使用随机数字表选取2017年2月—2021年5月期间,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1 986例顺产初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38例新生儿实施了父亲参与的早期母婴SSC模式,命名为共同参与组;467例新生儿实施了早期母婴SSC模式,命名为SSC组;881例新生儿实施了常规新生儿处理模式,命名为对照组。3组产妇在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每天睡眠时间、食欲情况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3组新生儿在婴儿性别男/女构成比、孕周、出生身高、出生体质量、出生头围、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共同参与组本来有644人,因为有6例无配偶,故共同参与组实际纳入研究的人数为638人,见表1。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产妇年龄18.5~44.8岁;单胎自然分娩;孕周37~40+6周。排除标准:新生儿1分钟或5分钟Apgar评分小于8分;产妇发热(体温大于37 ℃)或者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或者进行特殊治疗者;新生儿父亲有传染病或者精神障碍;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
表1 3组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按照2020年中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专家共识的要求:保持产房温度在26~28 ℃,确保分娩区无空气对流,辐射保暖区温度为34 ℃[3]。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本组新生儿出生后进行的产科常规护理操作如下:新生儿出生后,进行第1次断脐,然后放于辐射保暖台上,脐带消毒和第2次断脐,立即进行体格检查,在20~30 s内擦干身上的羊水,撤除湿毛巾,用干包被保暖,戴好衣帽,穿好衣服,助产士协助SSC母乳喂养持续30 min,抱回到母亲旁边的婴儿床,送回产科病房,母婴同室。
1.2.2 SSC组干预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进行的产科常规护理操作如上述对照组。区别于对照组的SSC持续180 min,提供一个模拟子宫的环境,期间并予母乳喂养。戴好衣帽,穿好衣服,抱回到母亲身边,送回产科病房,母婴同室。
1.2.3 共同参与组干预方法 早期母婴SSC一直依旧持续进行180 min。与此同时,积极鼓励父亲与婴儿发生肢体和语言的交流,包括:父亲轻轻抚摸婴儿的四肢和头部 、亲吻婴儿;父亲与婴儿轻声说话,低声呼唤等模拟胎教的过程,送回产科病房,母婴同室。
其他的常规护理操作:测量身高和体质量,维生素K1、乙肝、卡介苗的预防接种,推迟到出生后180 min进行。
1.2.4 观察指标 ① 唾液皮质醇水平:测定3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80 min的唾液皮质醇水平。② 体温(低温发生率)、心率:测定3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80 min的体温(低温发生率)、心率。正常新生儿体温为:36.5~37.5 ℃,低温为:36.5 ℃以下,发热为:37.5 ℃以上。低温发生率指的是体温在36.5 ℃以下的新生儿占所在组的新生儿总数的百分比。正常新生儿心率为:100~150次/min,低于100次/分的为心动过缓,高于150次/min的为心动过速。③ 啼哭时间:使用录音的方法记录3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80 min的啼哭时间。
2.1.1 组间比较:3组新生儿在同一时间点的唾液皮质醇比较
3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刻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2,P=0.081)。3组新生儿在出生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80 min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出生30 min、60 min、90 min、180 min:任意2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出生120 min:共同参与组和对照组、SSC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2.1.2 组内比较:3组新生儿各自在不同时间点的唾液皮质醇比较
除共同参与组的出生120 min与出生180 min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763,P=0.184)外,其余3组的任意两个时间点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2。
表2 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各时间点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
2.2.1 组间比较:3组新生儿在同一时间点的体温和低温发生率比较
在出生时刻3组的体温和低温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出生30 min、60 min:共同参与组和对照组,SSC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体温和低温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出生90 min:任意2组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共同参与组和对照组,SSC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低温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出生120 min、180 min:任意2组体温和低温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
2.2.2 组内比较:3组新生儿各自在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和低温发生率比较
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的体温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同参与组、SSC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的低温发生率比较,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的低温发生率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94,P<0.01),见表3。
表3 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的体温和低温发生率比较
2.3.1 组间比较:3组新生儿在同一时间点的心率比较
3组新生儿在出生时刻的组间心率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68,P=0.077)。
3组新生儿在出生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80 min的组间心率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出生30 min、60 min、90 min:共同参与组和对照组,SSC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出生120 min、180 min:任意2组之间的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4。
2.3.2 组内比较:3组新生儿各自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率比较
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的心率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共同参与组在出生90 min、120 min与18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1);SSC组在出生120 min与18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3组的任意两个时间点的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4。
表4 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心率的比较 次/min]
2.4.1 组间比较:3组新生儿在同一时间点的啼哭时间比较
3组新生儿在出生~30 min、30~60 min、60~90 min、90~120 min、120~180 min时间段的组间啼哭时间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出生~30 min、30~60 min、60~90 min时间段:共同参与组和对照组,SSC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啼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出生90~120 min、120~180 min时间段:任意2组之间的啼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5。
2.5.2 组内比较:3组新生儿各自在不同时间点的啼哭时间比较
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段的啼哭时间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共同参与组在出生90~120 min与出生120~180 min(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3组的任意两个时间点的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见表5。
表5 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段的啼哭时间比较
SSC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将未包裏的新生儿,以直立或俯卧位的姿势,以皮肤直接接触的方式,放在母亲裸露的胸腹部[9]。在爱婴医院中,规定新生儿出生后立即SSC至少30 min,同时予以母乳喂养[3]。但是,初产妇由于没有新生儿护理实践经验,对新生儿出生后如何进行科学护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极有可能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新生儿护理模式和观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父亲愿意参与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
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水平的升高,反映的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失常,机体处于应激状态[10]。本研究的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唾液皮质醇水平均呈下降的趋势,共同参与组的下降速度最快、同一时间点的数值最低,SSC组次之,对照组最慢、数值最高。这说明共同参与组的护理模式更有助于降低新生儿应激反应,本研究结论与Liu J等[11]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的共同参与组的出生120 min与出生180 min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组的任意两个时间点的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说明共同参与组在出生120 min至180 min之间唾液皮质醇水平开始趋向稳定,新生儿应激反应也逐渐稳定。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因为共同参与组在父母亲的声音刺激、动作安抚、气味作用下,使该组新生儿具备分泌了更多的生物活性游离皮质醇,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针对应激反应进行抑制性调节[12]。
本研究证实,与对照组相比,共同参与组、SSC组的护理模式对维护新生儿体温和减少低温发生率均是有益的,尤其是共同参与组的优势更为明显。本研究的3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的体温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新生儿皮肤体表面积较大,皮下脂肪较少,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于熔点低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失热能力大于产热能力,容易导致低温的产生[13];共同参与组、SSC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的低温发生率比较,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0~180 min内各时间点的低温发生率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94,P<0.001),这说明共同参与组最有利于减少低温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与Billner-Garcia R等[14]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的3组新生儿在出生30 min、60 min、90 min:共同参与组和对照组,SSC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出生120 min、180 min:任意2组的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路简羽等[15]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共同参与组和SSC组均能降低并逐渐稳定心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尤其120 min以后,共同参与组的优势更明显。本研究的共同参与组护理模式的新生儿在出生90 min后,能快速稳定新生儿的心率,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SSC组的平稳时间则推迟到出生后120 min。本研究的SSC组心率稳定时间与孙晓凤等[16]研究相同均为120 min,不同的是共同参与组护理模式的新生儿心率稳态时间提前到出生90 min。说明父亲参与的早期母婴SSC较文献报道的父婴或者母婴SSC在稳定新生儿心率效果更佳。
本研究的共同参与组、SSC组的护理模式对减少新生儿的啼哭时间、稳定情绪变化均是有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90~120 min以后,共同参与组的优势更明显。这与翟聪利等[17]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的共同参与组的护理模式在出生90~120 min后,稳定了新生儿的啼哭时间,逐渐适应了外界的环境变化。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因为共同参与组在父母亲的声音刺激、动作安抚、气味作用下,模拟了子宫的环境,使新生儿感受到了安全感,所以优势较其他组明显。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参考了中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专家共识(2020)[3]的建议,探讨的SSC的时间为180 min。从实施效果分析,与单纯的SSC组以及常规护理组相比,共同参与者更有利于降低新生儿唾液皮质醇,维护正常体温,降低低温发生率,稳定心率,减少啼哭时间。
然而,本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性。其一:受研究时限和样本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解决方案:我们将在继续进一步增加研究时限,扩大样本量的同时,呼吁更多专科参与到这项研究中。其二:研究对象为顺产初产妇的新生儿,大多产妇无新生儿护理经验,研究结论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解决方案:随着我国人口计生法完成修改“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二胎、三胎的新生儿会越来越多,剖宫产的产妇数量也会增加,我们期待把研究对象外推到上述人群。冯晓燕等[18]、Balatero JS[19]等研究论证了剖宫产术中即刻母婴 SSC 实施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父亲参与的早期母婴SSC是一种更科学、更有利于降低新生儿应激反应及维护其生命体征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