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冯旭东
2022年5月5日,中国共青团成立整整100年。红船劈波斩浪,青春奋楫争先,在党的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青团团结广大青年不断奋斗,镌刻下闪亮的青春印记和无上荣光。
穿越历史时空,在百年党史、团史上,有一位和《人民周刊》渊源很深的著名英烈和传奇人物。
他,被李大钊誉为“学贯中西、才华出众”。
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他,是第一位牺牲在战火中的中央政治局委员。
他,是第一位登上共产国际舞台发言的中共代表。
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
他,是现场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葬礼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就是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袖,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
张太雷(资料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张太雷,1898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原名曾让,字泰来。投身革命后,他将“泰来”以谐音的方式改为“太雷”,寓意化为巨雷击碎旧世界、轰击腐朽反动的社会。他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1918年,张太雷加入天津学生救国会,这是他参加革命运动的开端。五四运动时期,他发起组织了中国大学生最早的进步团体之一“社会改造社”,英勇地站在斗争第一线,成为天津五四爱国运动的骨干之一,并作为天津学联代表赴北京结识了李大钊等人,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李大钊指导下,1920年张太雷在天津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参加北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1年远赴苏俄,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在苏俄期间,他多次参与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共创始人之间的联络和协调工作,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显示了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在张太雷的革命生涯中,青年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内容。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张太雷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会议一致通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团纲和团章,并选举产生了团中央的领导机构,张太雷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3年他继续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并任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1924年回国后负责团中央工作。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7岁的张太雷众望所归,被选为团中央总书记。作为新一届团中央的“班长”,他团结领导班子成员,大刀阔斧进行团组织整顿,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宣传口径,共同开创团组织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青年团团史上,张太雷既是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又是团中央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对团的创建、开拓、整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时刻关心同时代青年的成长和前途,自己也在蓬勃的青年运动中逐渐成熟起来。
张太雷创办的《人民周刊》第一期封面
《人民周刊》第一期中的《本刊宣言》(局部)
1925年5月6日,党中央和团中央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免去张太雷团中央总书记职务,命他赴广州担任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兼助手。鲍罗廷是斯大林指派来华的特殊使者,被任命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参与制定中国革命的重大决策。张太雷同时作为中共广东区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担任广东区委宣传部部长。在广东区委的努力下,广东党组织迅速发展,率先成为全国国民革命的一面旗帜。
为了巩固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宣传党的纲领主张,进一步发动群众,掌握舆论导向,巩固和扩大革命基础,努力完成国民革命的光荣使命。1926年2月7日,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刊《人民周刊》出版,张太雷亲自担任主编。他在《人民周刊》创刊号的《本刊宣言》中,开宗明义地宣告:“《人民周刊》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刊物。”旗帜鲜明地提出:“本报有以下的使命:一、本报的使命是要给反帝国主义运动——民族运动——以理论上与策略上的指导。对于妨害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理论与政策,本报定驳正之,以免淆乱人民之观听。二、本报的使命是要唤起民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参加民族运动;并指导革命民众——特别是工农自己阶级的组织之发展。三、本报的使命是要对于巩固革命基础的广东,以及扩大革命基础之意见,诚意的贡献于民众与国民政府之前。”
《人民周刊》的办刊经费经中共中央同意,由鲍罗廷拨给。张太雷的工作本已紧张,又增添《人民周刊》一摊子事务。他白天忙于其他事情,晚上熬夜写稿、看稿、改稿,天天忙进忙出。
《人民周刊》创办期间,张太雷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主要包括一周述评、社论、谈话、专载、名著、人民生活、纪念、报告、宣传大纲等。杂志内容生动活泼,文章短小精悍,态度鲜明,富于战斗性。除了刊登中共中央、广东区委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外,该刊主要介绍广东各地和全国国民运动的发展变化,捕捉其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贴近民众,针砭时弊,总结经验,具有新闻性、指导性和可读性。著名共产党人陈独秀、周恩来、陈延年、邓中夏、阮啸仙、恽代英、彭湃等,积极为《人民周刊》撰稿,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
《人民周刊》问世后,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发行量不断增加。据当年的编辑部统计,每期销量“达二万余份”,北京、上海、长沙、杭州、重庆、太原、芜湖等20多个大中城市均有分销处,影响很大,供不应求。此外,编辑部还出版《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及其策略》《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及劳动阶级》等小丛书,面向大众、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每本仅售5分钱,充分利用自己的宣传资源扩大影响。
《人民周刊》每期的述评大多出自张太雷之手,他结合国内外形势,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总结,联系斗争实际,指明方向,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特别是在《人民周刊》发表的《反动派在广州之活动》《到底要不要国民党》等重要文章,由于直击要害,引得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攻击谩骂张太雷,张太雷针锋相对撰文予以反击。这场论战在广东影响很大,大长了左派的志气。直到今天,张太雷主编的《人民周刊》仍被党史专家们视为大革命时期反映党的政治主张、指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权威刊物”,相关专题研究屡见不鲜。
一支笔、一张嘴的宣传鼓动,是向民众传播思想的最佳途径,张太雷总结说:“笔杆和舌头是我们革命者政治斗争的武器,应该不断地运用,不写不讲是不对的。在这个时候,群众是多么希望我们写和讲,而且有条件写和讲!”1927年广州“四一五清党”之前,《人民周刊》出至第50期(4月10日)被迫停刊。其间,张太雷以“木”“大”“雷”“太雷”“大雷”“春”等署名,共发表文章86篇,基本每期都有,其中75篇收入《张太雷文集》及其续集,忠实记载了这个时期他关注的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当时复杂尖锐的斗争形势。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张太雷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9月任南方局书记,11月兼任省委军委书记,与叶挺、叶剑英等人一起组织广州起义。12月11日凌晨4时,著名的广州起义打响。12月12日,广州起义的第二天,担任总指挥的张太雷亲赴前线指挥战斗。车在行驶中遭到敌人伏击,张太雷身中三弹,倒在插着红旗的敞篷汽车中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短短29年的生命历程,忠诚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和“为天下人谋将来永远的幸福”的铮铮誓言。
红色血脉,绵延不绝。可以告慰先烈的是,2015年5月,由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主管、人民日报出版社主办的《人民文摘》杂志更名为《人民周刊》。经人民日报编委会批准,将杂志定位于人民日报现代传播体系的窗口、主流思想舆论融合传播的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走过世纪风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人民周刊》正接过百年理想和如椽巨笔,忠实履行党刊职责和使命,让红色接力棒代代相传;坚持情系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将新时代的波澜壮阔在浓墨重彩中呈现,在红色基因滋养中奋力书写如磐初心!
《人民周刊》2015年5月创刊号封面
《人民周刊》2021年第11期封面
《人民周刊》2022年第7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