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2009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北总布胡同故居要被拆毁之际,引起社会关注,最终得以保全。最应该纪念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不是我们,而是一座城市——北京。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今北总布胡同24号)的故居,是林徽因和梁思成1931年到1937年间的住处。这方院落里曾经有过名噪京华的“太太的客厅”,聚集过中国文化界名流,承载着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她家的客厅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俱乐部和文学沙龙,经常集聚着一批文人墨客在此高谈阔论。
北总布胡同3号从前的院子是个宽广、温馨的地方,院子四边各有一排单层的平房,灰瓦铺成的屋顶,房屋之间铺砖的走廊也是灰瓦顶子。面向院子的一面都是宽阔的门窗,镶嵌着精心设计的窗棂。院子中间种着几株开花的树,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双小儿女常在树下嬉戏。
就在这间客厅里,每到周末,金岳霖、徐志摩、萧乾、沈从文……这些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人士就会聚集一起,在阳光中畅叙,间或飘起几杯刚煮好的咖啡的浓香。而聚会的主角自然是林徽因。梁思成说话不多,他总是注意地听着,偶尔插一句话,语言简洁,生动诙谐。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居有好多故事,比如1933年11月1日,沈从文将正在就读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的萧乾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蚕》,发表在他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几天后,读了这篇小说的林徽因对沈从文说:“萧乾先生文章甚有味儿,我喜欢。能见到当感到畅快。”沈从文随即写信告诉萧乾,说有位“绝顶聪明的小姐”喜欢你的小说,要请你到她家去吃茶。就这样,兴奋而有点紧张的萧乾,穿着自己最好的蓝布大褂,与师傅一起叩响了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门扉。
那天的情景萧乾一直记忆犹新,“她刚刚骑马归来,身上还穿着骑马装,显得格外潇洒轻盈,哪看得出是個病人。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后来聊起天来,谈锋甚健,几乎没有别人插嘴的机会。别说沈先生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赏。”
1937年,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逼近之时,他们不堪沦落日寇之手,操起行囊远赴深山老林,抢救祖国的建筑遗产。自此,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北总布胡同住过。
新林院8号,抗战胜利后梁思成、林徽因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时的居所,不仅见证了清华建筑系创建的历史,而且伴随新中国的成立,北京及全国急需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从这里诞生。新林院8号成为新中国首批国家艺术创作的诞生地,留下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起步的见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今天的新林院8号依然意韵隽永。
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员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新林院8号从此成为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华园的居所。
新林院8号院落周围砌筑低矮的砖垛略作围护,四周花木扶疏,阳光自林荫间透过。正房前檐用水泥砌出拱形雨篷,房间十分高大,当时还没有暖气,冬天需要生三四个约有半人多高的大炉子才能暖和。
几个院落都被院墙遮掩着,基本见不到主体房屋的样子。小小的门牌提示来访者“新林院8号”到了。大门紧闭,主人想必在午睡。树影婆娑之下只见得屋檐处的构造,其余已经被加建的房屋和高高的砖墙围得严严实实。这里是清华园最早的家属区,若干像8号一样的院落围拢着一个200平方米的小操场,白天孩子们在操场上追跑,晚上还有露天电影看。小操场早就没了,被几栋板楼取代,与8号所在的几个院落同向排列。
“新林院8号”以前没有高的围墙,只用矮矮的砖垛一围,正房和后院就是大家伙围聚和工作的地方。恰好碰到有人从旁边小门出来,才得知,这里已经住上了四五户人家,正房里住的是房东,加建的几间小房是租户。既然来了,便想看个究竟,试着叩响正门,果真有人在家。推开院门,终于发现了以前8号的些许印记,原来围护小院的矮矮的砖垛已经成为高大围墙之内的一个长台面,摆放着花草,正房的门头还在,透过门帘,后院沐浴在阳光下,因为主人很不情愿被打扰,两三分钟我们就识趣地离开。
1948年末,虽然清华园解放了,北平尚在国民党军队的控制下。梁思成林徽因忧心古都北平的命运而夜不能寐。一天晚上,政治学教授张奚若带着两个解放军来到新林院8号梁家,为攻占北平城做准备:万一与傅作义将军的和平谈判失败,被迫攻城时,要尽可能保护古建筑。他们摊开一张军用地图,请梁思成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
新中国刚成立,梁思成和林徽因以从未有过的欢欣鼓舞和昂扬精神,不顾病弱之躯,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凝聚着清华建筑系师生集体智慧和梁思成林徽因艺术才华的国徽方案,作为中华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与革命精神完美结合的象征,在新林院8号诞生了。
1955年4月1日晨6时20分,旷世才女林徽因告别了这个世界,走完了她51年绚丽多姿的生命旅程,1972年1月9日,梁思成久病之后逝世,但他们夫妇留下的国徽图案却永远留在祖国各地,这是他们永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