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和和
棚膜覆盖、湿度管理、肥水管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十一连管理着20座温室大棚的周小玲有着操不完的心,眼下,正值果蔬上市季节,一师十团果色甜香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每天都会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香甜的瓜果惹人喜爱,不仅醉了游客,更圆了该合作社理事长周小玲带领社员共同致富的梦想。周小玲开玩笑地说自己一年四季都在“春耕”,因为大棚里四季如春。
随着农业转型升级,十团涌现出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的“大学生职工”。他们离开连队又回到田间地头,凭着专业的技术、开阔的眼界,走出了一条“生产模式新、市场观念强、创新活力足”的农业发展之路。周小玲,就是“大学生职工”中的一员。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造就的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是每一代兵团人心中的根和魂。自小在兵团团场长大的周小玲,2012年,从新疆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留学新加坡学习酒店管理专业。2015年,周小玲从新加坡留学归来后,在香港從事国际导游工作,事业发展也还顺利。但离开兵团的日子,因为怀念家乡故土,周小玲总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于是义无反顾地离开繁华的城市回乡种地,期待在兵团的田间地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17年,兵团全面推行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周小玲决心乘着改革的东风,主动要求回团场当一线职工,借着十团“生产模式新、市场观念强、创新活力足”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离开熟悉的城市,作为农业“小白”的周小玲一切从零开始。周小玲调侃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她从10座温室大棚里开启了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的新征程。5年里,她和一群敢闯敢拼的“新农人”伙伴,赴疆内外各地考察调研,学习农业知识,改进种植技术,实现年盈利几十万元;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和乡亲们共同拓展销售渠道,很快受到京东网的青睐。她说:“回兵团与大家共同致富,才是自己最好的价值、最大的体面。”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兵团人半个世纪的耕耘,源于对家国的热爱。十团20座设施大棚里,周小玲整地、栽苗、铺膜、施肥、浇水,每一步都仔细管理;一年四季、每日24小时,每一刻她都不懈怠。即使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周小玲也坚信只有认真付出才有满满收获。从2018年起,她和社员决定共同种植新鲜绿色有机水果,阿拉尔土壤碱大,为了改良土壤,周小玲学习养殖蚯蚓,蚯蚓粪是有机肥之王,蚯蚓粪可用来种地,蚯蚓还可以卖钱。此外,周小玲严格按照有机种植标准种植草莓等果蔬,由于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得到非常高的评价和认可,新老客户变为忠诚粉丝,他们的客户已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如今的5万多人。在她的带动下,十团昌安镇草莓产量每年增加10%,草莓品种达18种,实现全年供应不断且供不应求。近两年,周小玲又与社员共同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积极引进优质水果,利用温室大棚等高效农业设施进行“南果北种”,带动周边团场职工群众种植雪豹王甜瓜、火龙果、日本桃太郎西红柿、阳光玫瑰葡萄、玲珑蜜瓜、大樱桃等水果,同时将大棚种植区“升级”为采摘乐园,延伸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休闲采摘农业。“一亩棚顶十亩田”,如今,周小玲上百亩的温室种植园区,年产草莓150吨、樱桃30吨、阳光玫瑰60吨、玲珑蜜瓜2000多吨,并远销全国各地,周小玲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头人。
未来,周小玲计划继续完善农事体验旅游模式,在吸引游客入园采摘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货品直供的销售模式,在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降低滞销风险的同时,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来自兵团的优质农产品。
创业是艰辛的,收获是满满的。近几年,周小玲获得师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被评为第七届兵团道德模范,兵团五一巾帼标兵,荣登2020年12月“中国好人榜”,2021年被评为全国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
2020年疫情期间,十团昌安镇农副产品销售不畅,周小玲通过直播帮助种植户销售西梅、李杏、冬枣等农副产品800吨,既帮助不少职工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也让团场的优质产品“走出去”小有名气。与此同时,她还向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赠送了价值2.5万元的草莓。看到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周小玲不仅自己转型发展电商,还开办“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电商实用人才培训班”,结合自身电商销售“实战”经验为周边妇女群众提供创业指导培训,与乡亲们一道用电商铺就致富高速路;搭建“果女王电商平台”,利用直播的方式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带领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走上致富之路。
在艰苦的创业历程中,周小玲深深体会到,一个好的企业家绝不能只单纯地经营好自己的企业,还要懂得回报社会,帮助和引导、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走好他们的人生道路。基于这个信念,她发起成立了水果种植合作社,为团场职工群众提供120多个就业岗位,带领团场10多户困难职工共同致富;她常年资助十团4个孤儿,不但给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还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她积极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每当维吾尔族种植户慕名前来学习草莓种植技术时,她总是无私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倾囊相授,如今20多位维吾尔族徒弟有一半已出师,一半还留在她的种植大棚里边学技术边打工;她还常年帮扶十团21连贫困户阿依木尼汗,不仅为他送去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用品,还为他送去技术,帮助他发展养殖业,使阿依木尼汗一家脱贫增收致富。
2022年3月24日,在周小玲的贝贝南瓜大棚里,一棵棵嫩绿的南瓜苗长势喜人,部分幼苗已经开出了金黄色的花朵。周小玲耐心地为玉素普和艾比拜讲解南瓜管理注意事项。
2019年1月,玉素普和艾比拜夫妻俩从阿瓦提县到周小玲这里学习大棚种植技术。“阿瓦提县有很多大棚闲置,但是他们没有技术,也没有能力承包大棚。在这两年时间里,我不仅教他们技术,还教他们学会了使用自媒体进行营销,告诉他们不仅要学会种植,还要学会销售,如今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我也想把玉素普培养成管理人员。”周小玲说。
“我在阿瓦提县时,从事协警工作,一个月1800元的工资,妻子在家带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我们在周小玲这里每年可以赚10万元,我们想一直跟着周小玲干。”玉素普感激地说。
对此,周小玲显得十分豁达:“作为兵团人,血骨里流淌着军垦血,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成就了我的一份事业,我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干给大家看、带领大家干、帮着大家富的誓言,在服务大局的时代主题中,翻开新时代篇章,努力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地回馈父老乡亲!”FD9ADB7E-CC50-4DF3-9964-C016BB6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