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自21 世纪以来,市政公用工程的投入与建设逐渐成为基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在实际施工中,现场管理工作质量决定着工程施工质量,应当对其加以分析,提升管理能力,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保证每一步骤的可靠性,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施工质量。
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市政公用工程的建设至关重要,是保证城市良性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交通、燃气、环卫等多种类型。市政公用工程实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城际社会运转的关键所在。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才能够发挥其基本作用,如燃气管道施工、交通系统施工等,均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一旦质量存在问题,将直接导致城市瘫痪。截至目前,城市化进程已达到70%左右,每年投入市政工程的资金高达数十亿元。当前,社会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质量越加关注,对其现场管理工作也越加重视,要保证现场管理工作的质量,才能够保障市政工程施工质量[1]。
根据施工现场管理实践可以发现,其存在一定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施工现场的环境具有多变性特点。尤其在市政工程中,常常要在车水马龙之地展开施工,甚至会包含高空作业或地下建设等情况。如若在建设地铁轨道时,还可能包含山体穿越等大规模工程类型。因此,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困难性与复杂性,在管理工作中也面临着较高的要求,如图1 所示。
图1 市政公用工程
(2)施工环境较为恶劣。若在高寒地区或炎热地区,很多工程施工多在室外,其受到环境的侵扰较为明显。人为无法控制天气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在炎热天气或寒冷天气,均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阻碍,对工程整体进度与施工情况的影响相对也较大。如上所说,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多在人群密集之地,因此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大,加之工程本身具有一定难度,故施工环境的恶劣特点应当考虑在内。
在市政工程现场管理中,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际施工中,高空作业较多,且付出体力较多,其本身出现存在的风险便较高。而很多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安全意识相对匮乏,企业在多数情况下对安全意识培训工作存在忽略的情况,缺少对人员安全规范、安全施工等培训。因此,经常会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导致施工现场一片混乱。
对此,应当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能力,从施工前期便做好准备工作,强化前期管理能力,为施工安全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要求所有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交接人员准确把握施工设计的基本意图,对图纸内容全面掌控,并能够与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相对应。能够从设计图纸中找寻到施工重点与难点,针对高风险的施工环节加强管理意识。此外,要明确施工现场中的行为规范,指出工具的使用方式,设备操作规范。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所有人员均需要佩戴安全帽,若不佩戴不得上岗。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安全施工意识。并在施工现场营造安全施工氛围,拉设横幅提醒施工人员安全施工。针对施工现场也应当提升勘察次数,每天定期与不定期结合展开检查,以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安全施工警示牌如图2 所示。尤其当恶劣天气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停止施工[2]。
图2 安全施工警示牌
此外,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对施工现场制定监管方案,确保施工中的所有细节、所有方面均能够得到严格的把控与管理。建立问责制度,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确保现场出现的问题能够追究到负责人,并了解问题根源,切实提出可行建议与对策。责任落实到个人不仅是施工现场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的必然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技术自身存在难度以外,还会因为各种外界因素导致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一方面,施工单位为缩短施工时间,将工程进行外包,导致层层瓜分利润,最后在施工中便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施工本身存在难度,技术交底工作存在问题,导致实际施工中未能准确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最终降低了施工质量。同时,监管企业、施工方、施工人员等多重因素均会影响施工质量。
对此,可通过强化细节管理的方式提升施工质量。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中,应当对各个细节加以把控,不可出现草草了事之情况。要从每个细节入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工程质量奠定扎实基础。在施工中,可组织管理层人员进行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行为进行强化,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做好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尤其在材料管理工作中,要与供应商建立联系,确保材料质量与价格,满足质优价廉之目标。在设备、材料入场前做到应检尽检,抽查材料质量,确保材料符合施工要求。而设备进场前应当对其相关资格证书与设备状态进行检查,使用前应当进行检测,为施工质量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管理工作中,施工单位应当形成制度化管理,将岗位职责与制度建立联系,切实落实责任制。根据岗位职责、制度要求制定奖惩制度,对作业班组定期进行检查与考评,考评合格后予以发放当月奖金,不合格者则扣除相应绩效。利用奖惩制度提升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以质量为检测对象,以工期为检测目标,利用绩效奖金等物质奖励,实现在工期内又快又好的完成施工内容。而在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的管理工作中,要切实保障施工质量,确保工艺技术符合施工需求,符合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为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精细化,应当最大程度上进行穿插作业,充分考虑到影响施工质量的相关因素,对于要求较高、工艺较难的施工环节重点落实,给予其较长时间以保证质量。所穿插的工作要建立相关制度,保证相关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尤其在装配式工程项目管理中,更应当重视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确保所有工作能够在有条不紊的状态下展开[3]。工序之间要有衔接性,专业之间要有跨越性,保证所有施工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内容,并相对了解其他环节,保证相关工序之间顺利进行衔接,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导致其他环节的非顺畅进行,从而影响整个施工进度,甚至影响其他施工环节的质量。要知道,市政公用工程的建设质量,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将导致整个工程质量均受到影响。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中,相关单位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建设综合性的管理机制,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要想保证施工整体质量,如上所说应当把控每一个细节,要在此观念基础上设立综合管理部门,加强对现场施工的管理能力。然而,很多施工部门忽略了安全机制的重要性,其从管理水平、管理控诉等多个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思想意识的匮乏难以实现其行动力的有效提升。尤其实践管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工程机构存在不同,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制度设置等均存在差别,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设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提升质量。
对此,可采取标准化管理方式,维护管理效果提升管理效果,实现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应当予以重视,要求工作流程在标准下执行,落实相关操作规范的基本要求,保证所有机制能够得到全面落实与提升。如在管道安装工作中,从对管道的检查工作开始便加强管理,包括管道周身是否存在裂纹,管口是否存在残缺等。而后在施工环节中,要保证管道的有效衔接,上下错缝展开施工。不可采取冲浆灌缝的形式,要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切实措施,全方位保障管道施工质量。而监管工作则应当贯穿至整个施工过程,而非仅针对施工质量而言。如采取何种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技术的实际操作情况。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则应当从根源改正。如支管预埋的尺寸与位置存在错误,则应当在下一环节未开始时进行修补。但尽可能避免事后凿补[4]。
除此以外,市政工程管理工作中,应当将重点落实在管理基准中,利用对相关环节的审批提升管理工作质量,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各个部门之间要形成有效的互动与沟通,针对不同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动态化管理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落实施工机制,不断完善施工过程中的相关制度,以保证施工环节进一步优化,实现施工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中,经常需要使用各种设备以提升施工效率,完成相关工作。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相关部门缺乏对设备工序管理的意识,导致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众多安全隐患,如设备管理无序,缺少设备监管措施,未能定期对设备使用状态进行检测等。如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图3)、吊车(图4)等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更需要加强监管能力。该类大型设备一旦出现意外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意外,严重危害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对施工成本、施工质量等多方面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
图3 起重机
图4 吊车
对此,建议践行系统化的设备管理制度。在实际施工中,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该环节的重视,提高设备维修、检修、维护等相关工作的可靠性,整合施工项目相关要求,从施工质量、工程工期、工程成本等多个角度出发,设置系统化的设备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可行性与前瞻性,为工作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依据。制定定期检查计划,每周执行小检修,每月执行大检修,而每天则需要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查,切实保障设备在安全情况下进入场地,开展施工工作。切实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的长期、可持续、稳定、安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市政公用工程现场管理中,一方面,要保障现场施工安全,积极制定施工人员工作规范,在安全状态下开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则应当从设备、技术、操作等多个方面保障施工质量,落实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从细节入手对施工整体进行把控。保障每一细节的质量,才能够为宏观质量的把控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