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金融 李静瑕
从数字化1.0 到数字化2.0,从ECOS 到D-ICBC,工行依托组织、人才、机制的协同发力,在每一轮金融科技创新周期中探索突破的方向,诞生了多个科技创新的里程碑。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工商银行坚持体制机制的不断革新,以此为“道”实现创新软实力的跃升。展望未来,期待工行在数字化转型的新赛道上有更多精彩的表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2021 年业绩发布会上,工行再次展示了自己的硬科技实力:在中国银保监会全国性银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获评银行业第一,连续八年领跑国内同业;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 获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特等奖;成为全国金融业首家获评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最高等级(5 级)的企业;连续六年获《银行家》(中国)“最佳金融创新奖”。
工行是如何又一次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起步之年独占科技创新鳌头?科技硬实力背后是软实力的提升和支撑。
2021 年,是金融行业贯彻“十四五”规划有关“加快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工行副行长张文武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工行已发布了集团数字化品牌“数字工行(D-ICBC)”,率先提出了“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的五维布局。同时,在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工行在过去一年,紧密围绕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1—2023 年),强化科技创新和机制改革“双轮驱动”,塑造金融科技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强行赋能“数字工行(D-ICBC)”建设。无论从规划层面的数字基因重塑,还是从行动层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这都体现出“软实力”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古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近几年工行年报中提到的一系列改革动作可以发现,工行金融科技始终坚持以机制创新为根本,在数字化组织布局、人才队伍方面持续发力,并在2021 年多领域全面开花,这些改革正是工行不断解放和激发金融科技潜能的“密钥”。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银行要突破传统机制的掣肘,必须要“下好”组织架构的全盘棋。
去年,工行持续深化“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的金融科技格局。从年报可以看出工行从“落子布局”到“精耕细作”的变革决心,“远近并重”强化金融科技研究院前沿技术探索,“不破不立”打通线上线下职能部门,“直达一线”拓展金融科技支持服务……通过组织架构的内部变革,工行再一次取得技术、业务、生态方面新的突破。面向科技前沿,抢占技术制高点。工行发挥金融科技研究院和实验室的科研优势,推进基础设施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打造多个“第一”企业级新技术平台。
比如,同业首家实现“一云多芯”架构部署,具备全栈自主创新基础资源的规模化供给能力,同业率先建成企业级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平台,首批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信息通信研究院五项可信区块链技术测评,率先建成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唯一信号源的国产智能POS 终端监控体系。截至2021 年末,工行新增和累计专利授权数均为国内银行业首位。
面向市场,通盘统筹业务布局。据报道,工行优化调整了总行部门职能,统筹管理线上平台和物理网点两大经营主渠道,同时通过布局更加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的远程银行中心、集约运营中心、网络融资中心,适应线上化金融服务快速发展。在此布局下,工行在同业率先发布了“云工行”非接触服务品牌体系,建立线上渠道与全行网点、客户经理、远程银行座席的有效连接,将面对面服务转变为屏对屏的非接触服务,让客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云工行”顺应客户行为变化趋势,赢得良好市场口碑。
面向业务,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工行组建专门团队,将科技服务触角融汇至业务,延伸至基层,增强直达式研发供给,同时各分行金融科技职能向创新研发和营销支持转型,意在更快融入地方数字政府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比如,工行在业内率先构建企业级数据中台,实现全集团数据入湖、集技术、数据、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服务生态体系;成为上海数据交易所首批签约数据商,达成上海数据交易所首单交易、首单基于数据资产凭证的融资;将RPA、NLP 等数字技术应用于信用卡及个贷催收智能外呼、客户提问智能应答等对客场景,高效带动基层行智能营销,并在2021 年银行业客户服务中心与远程银行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行业综合成绩排名第一。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银行规模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终结,向改革要质量、要效益的时代已经到来。虽然整体行业增速放缓、监管环境趋严,但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主动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在体制创新上展开了丰富的探索实践。工行聚焦科技成果价值转化精准发力,进一步提升了创新体系效能。
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据悉,工行在2021 年初就启动实施了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聚焦十余个重点业务创新和科技攻关领域,选定项目“挂帅”人选、组建团队,探索跨条线高效联动创新模式。业务创新方面,工行发布“工银兴农通”乡村服务App,将现代化金融服务下沉至县域乡村;构建“1+N”智慧政务产品体系,建设“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搭建聚链、聚融等智慧产业平台,对接大型企业供应链场景和数字化升级需求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技术创新方面,工行组建专职技术攻坚团队,搭建同业体系最全、应用最广的分布式技术体系,日均服务调用量超过120 亿次,凭借这一重大转型突破,实施了全球银行业规模最大的10 亿级借记卡账户下移。
创意孵化长效机制。工行每年都会举办“创新工行”系列活动,挖潜创意发明并孵化落地,同时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聚焦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量子技术、区块链、5G 技术应用等前沿技术,与科研院校及业界领先企业联合共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5G 金融应用、AI 等联合实验室……其中不乏一些备受业界关注的研究成果。例如,工行在同业中率先发布《隐私计算推动金融业数据生态建设白皮书》,为金融行业数字转型提供的第一份重要发展指引;截至目前工行还有累计15 个项目入选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敏捷研发快速响应。工行近些年在研发机制方面持续迭代升级,更加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整合和高效响应。据悉,工行组建了百余个敏捷研发柔性团队,研发决策效率提升显著;基于工行ECOS 工程建立起的覆盖全行核心领域的架构资产,支持在线一站式联动业务架构资产开展需求设计,助力95%以上的产品支持配置创新,提升业务直驱创新效率;此外,工行发布了DevOps 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和指南,运用DevOps 理念推进研发运营一体化转型。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工商银行年报披露,该行金融科技人员3.5 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1%。在人员规模、人员占比保持同业领先的同时,工行还在人才发展机制上持续发力,加速数字化基因在全行的渗透。
建立科技人才“蓄水池”。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技术驱动下的业务变革,提升业务的科技思维、数字化思维是转型的关键。据了解,工行已经全面建立“人力招聘、科技培养、业务使用”的人才蓄水池机制,金融科技人才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业务、流入基层,科技创新基因不断融入发展血脉。2021 年,工行开展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科技菁英”校园招聘,同时启动首批“科技菁英”专项培养计划,面向未来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力量。工行同步开展了大力度、多层次的科技人才交流,据悉工行目前已有超过40%的一级(直属)分行班子配备科技数据背景干部,每年安排超过500 名科技人员作业务交流,科技人才活水正在精准地流入业务、助力业务成长。
打造数字化“特种兵”。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多维度的深刻变革,需要数据、安全、运营等方方面面的数字化专业人才。据报道,工行培养了一支近6500人的数据分析师队伍,在客户营销、产品创新、风险防控、运营管理等领域探索数智融合创新,推动工行由经验决策型向数据决策型转变。以自建为主培养了一支网络安全队伍,通过常态化的红蓝军攻防演练,提升信息安全防御能力,并在有关部门举办的多次安全竞赛中均获同业第一。探索培养数字化运营人才,打造“智慧大脑”营销,为个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智能服务方案。
凝聚合力“办大事”。科技人才“磁场效应”必将带来科技创新能力的“井喷”。2021 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对2020 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评选结果进行了公示揭晓,中国工行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ECOS)荣获该奖项最高等级的唯一的最高奖——特等奖。奖项背后更体现了工行科技人才集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整体优势。自2015 年以来,工行先后组织了4000 多人全程参与工程实施,以“大行工匠”精神,六年磨一剑,建成了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全分布式开放生态银行系统。这是工行统筹全行创新力量,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积极履行大行担当,主动作为,在金融创新领域取得的新的重大突破,也是工行数字化布局的核心成果。
从9991 数据大集中工程,到两地三中心工程的建成,再到智慧银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二十余年的砥砺奋进,每一次工商银行都在引领银行业技术变革。而今,工行跨越金融科技创新周期,率先走出一条更加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的发展路线,再一次勇立潮头,走在了行业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