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相卿,潘梦斯
(1.浙大城市学院 历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2.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韩琦作为北宋历史上的知名人物,被宋神宗赞誉为“两朝顾名定策元勋”,(1)宋神宗:《两朝顾名定策元勋之碑》,杜大珪编,洪业等删存:《琬琰集删存》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0页。学界相关研究相当丰富,(2)刘朴兵:《近十几年来韩琦研究综述》,《殷都学刊》2003年第2期;张柏林:《改革开放以来韩琦研究综述》,《才智》2010年第14期。对于其家族问题的讨论,也着墨颇多。(3)王曾瑜:《宋朝相州韩氏家族》,《新史学》第8卷第4期,1997年12月;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研院史语所专刊,2001年,第245-267页;郭旭东主编:《韩琦传略》,新华出版社,2003年;张彦霞:《宋代韩琦家族婚姻关系特征考论》,《集宁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张彦霞:《论婚姻关系对韩琦家族社会地位的影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仝相卿:《墓志所见韩琦出身及婚姻关系述略——兼论北宋相州韩氏家族妾的封赠》,载常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5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66-174页;游彪:《家族史的建构:宋朝士人阶层追寻的精神家园——以相州韩琦家族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仝相卿:《新材料与北宋韩琦家族的历史“拼接”》,载刘中玉主编:《形象史学》2017年下半年(总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76-193页;仝相卿:《北宋韩琦家族先世相关问题辨析》,载姜锡东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22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5-29页。然而,上述成果在对韩琦家族基本文献梳理过程中,因资料缺乏,或语焉不详,或缺少辨析,故撰此文,对涉及韩琦家族的基本文献加以厘定,以期对韩琦家族史及宋代文献学的研究有所助益。
《安阳集》中收录了韩琦为侄韩景先陈乞差遣的上疏。全文曰:
右,臣辄倾危恳,仰渎慈宸。方崇孝以治人,冀推恩而从欲。伏念臣早失父母,鞠于诸兄,官薄家贫,久未迁葬。近年于许州阳翟县卜得茔地,方图襄事,适值臣差充陕西经略副使,臣遂奏乞兄璩磨勘改官后,除一京西汝州知县差遣,就便营葬。后来却得寿州安丰知县,臣方欲奏乞改差,又值兄璩身亡,所有葬事,至今无人干集。臣复任当边寄,不敢自求私便。今选得来年迁葬,有亲侄将作监主簿、签署保静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景先,到任已及成资,欲望圣慈特许就移许州签判,或许州阳翟、汝州梁县知县差遣一次。宁神宅兆,庶安人子之情,效死疆垂,少报君亲之惠。臣无任。(4)韩琦:《安阳集》卷33《陈乞侄景先差遣状》,线装书局,2004年,第6册,第528-529页。
根据奏疏内容,大体可以推测其撰写时间:首先,韩琦充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康定元年(1040),这在文献中有清晰记载:“(康定元年五月)己卯,以起居舍人、知制诰韩琦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吏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7,康定元年五月乙卯,中华书局,2004年,第3013-3014页。韩琦墓志铭中有类似记载:“康定元年,迁枢密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总管司公事。”(6)陈荐:《宋故推忠宣德崇仁守正协恭赞治纯诚亮节佐运翊戴功臣永兴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中行京兆尹判相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上柱国魏国公食邑一万六千八百户食实封六千五百户赠尚书令谥忠献配享英宗庙廷韩公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韩琦墓志铭》),载河南省文物局编著:《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92页。需要说明的是,《安阳韩琦家族墓地》一书的墓志录文,没有标点且时有不准确之处,笔者在使用过程中皆与拓片对比以求准确,与原书录文不一致之处不再一一标注。其次,韩璩知寿州安丰县事及去世时间可考。韩琦曾撰兄韩璩墓志云:“庆历元年秋,吏部奏课最,授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寿州安丰县事。二年二月十九日以疾卒,时年四十一。”(7)韩琦:《安阳集》卷46《五兄著作墓志铭》,第589页。复次,韩琦所谓的“臣复任当边寄”,当指他庆历二年(1042)十一月,“充陕西四路沿边都总管、经略安抚招讨等使”之事。(8)陈荐:《韩琦墓志铭》,载《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93页。故奏疏所上时间,当不早于庆历二年十一月。
幸运的是,《安阳集》中收录了韩琦为侄韩公彦撰写的墓志铭,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康定元年秋,余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奏公彦授将作监主簿、签署保静军节度判官事……庆历三年夏,就差知汝州叶县事。”(15)韩琦:《安阳集》卷46《侄殿中丞公彦墓志铭》,第591页。是韩琦七位侄子当中,唯一一个与韩景先官职相吻合者,且在签署保静军节度判官事成资的下任差遣为“知汝州叶县事”,与韩琦上书所求“许州签判,或许州阳翟、汝州梁县知县差遣一次”也大体契合,这定是朝廷接到韩琦陈请后酌情考虑的结果。故能推知韩公彦初名韩景先,在庆历二年十一月之后的某个时间改名韩公彦。
《安阳集》中还收录韩琦为亲侄陈乞恩泽奏状一则,现题为《乾元节陈乞景渊恩泽状》,引录全文云:
右,臣亲逢盛际,获预近班。无似之才,久叨寄任。及私之请,尚觊恩荣。适丁诞圣之辰,幸均延世之赏。臣有亲侄郊社斋郎景渊,幼亲师学,粗禀义方。当鸣社之发祥,思亢宗而窃禄。自天之泽,固浃物以无垠;许国之心,在捐躯而曷报。干冒旒扆。臣无任。(16)韩琦:《安阳集》卷33《乾元节陈乞景渊恩泽状》,第528页。
及见史籍中,关于韩景渊之记载仅此一则。李之亮强调韩景渊“即韩景融,韩直彦之子”,并引述韩琦撰写的《二兄监簿以下墓志铭》与《侄太常寺太祝直彦墓志铭》相关记载加以佐证。(17)韩琦撰,李之亮、徐正英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33《乾元节陈乞景渊恩泽状》,巴蜀书社,2000年,第1005页。不过,此结论是完全错误的。前揭已知,韩景融为韩琦三兄韩琚长子,韩直彦为韩琚之第三子、韩景融之弟,通过家族同辈之间联名情况可知,他们绝不可能为父子关系。不知李之亮教授为何得出韩景融为韩景渊,且为韩直彦之子的奇怪结论。
前述已知韩琦二兄韩瑄、四兄韩珫无子嗣。长兄韩球长子早亡,次子韩公彦初名韩景先。三兄韩琚有韩景融、韩方彦(初名韩景修,容后详述)、韩孝彦和韩直彦四子。五兄韩璩一子韩正彦。若如此,韩景渊有可能为韩孝彦、韩直彦和韩正彦三位中某一位的初名。
若想进一步缩小范围,需要从韩景渊职官为“郊社斋郎”入手。根据相关研究可知,郊社斋郎属于朝臣子弟荫补起家之官,在非品官荫补官中属于最底等,与太庙斋郎并位,满五年可迁升为太庙掌坐。(18)龚延明编著:《宋代官制辞典》(修订版),中华书局,2018年,第304页。而韩孝彦、韩直彦和韩正彦三人中间,仅韩直彦有墓志存世,他因父韩琚关系荫补为“太庙斋郎”,庆历七年(1047)用韩琦荫补为“将作监簿”,皇祐二年(1050)“迁太常寺太祝”,至和二年(1055)三月卒,“年二十五”。(19)韩琦:《安阳集》卷46《侄太常寺太祝直彦墓志铭》,第589-590页。当可排除。韩孝彦生平不详,但从前述其父韩琚墓志中可知,他和三兄韩直彦在其父去世时皆为“太庙斋郎”,而太庙斋郎在非品官荫补官中,为最底等,和郊社斋郎并位,太庙斋郎迁升为太庙室长,(20)龚延明编著:《宋代官制辞典》,第304页。并无郊社斋郎和太庙斋郎之间迁转的途径,故韩孝彦为韩景渊的可能性也似乎可以排除。通过上述排除,韩景渊或当为职官信息不能详知的韩正彦。
宋庠《元宪集》中收录了一则制书,涉及到韩琦三兄韩琚之子“韩景修”的信息。制书现题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尚书都官员外郎韩琚男景修可试秘书省校书郎制》,兹引录全文如下:
敕:具官韩琚男景修,以乃父进服朝恩,远将使漕,眷言踰岭之部,方责乘轺之勤。受节云初,需头有请,固宜延赏,参励教忠,特试雠书之荣,且尽任子之典。可。(21)宋庠:《元宪集》卷26《广南西路转运使尚书都官员外郎韩琚男景修可试秘书省校书郎制》,《丛书集成初编》(第1870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68-269页。
制书撰写时间,可以从韩琚结衔加以判断。从此制书可得知,韩景修在父亲韩琚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改官为秘书省校书郎。韩琚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时间可考,根据韩琦为其所撰行状记载:“(景祐)三年,改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未几,移广南西路转运使。”(22)韩琦:《安阳集》卷46《三兄司封行状》,第588页。则此制书当撰于景祐三年(1036)。
韩琚景祐三年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时,韩景修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然根据韩琚行状可知,他康定元年去世时,四子中“长男景融,将作监主簿,性和雅,善属文,后公三岁而卒;次方彦,试秘书省校书郎;次直彦、孝彦,并太庙斋郎。”(23)韩琦:《安阳集》卷46《三兄司封行状》,第588页。韩直彦和韩孝彦皆为太庙斋郎,属于朝官子弟荫补的起家之官,尚未达到秘书省校书郎的级别,故韩景修当不是二人中的任何一个。韩景融墓志中有关其生平相对详细,其中云:“太师第三子司封之长子名景融,字晦之。生而颖悟,属文甚工。琦常爱之,谓必能绍立门户。初用司封兄荫,补郊社斋郎。琦任枢密直学士,遇乾元节,奏授将作监主簿。后从琦之泾州,得暴疾,数日而卒,时年十七。”(24)韩琦:《安阳集》卷46《二兄监簿以下墓志铭》,第587页。可知韩景融一生,先用其父韩琚荫为郊社斋郎,后因韩琦奏授为将作监主簿,从未任秘书省校书郎。而韩方彦恰为秘书省校书郎,与制书当中职官契合,故韩方彦当初名韩景修,与兄韩景融及前揭韩景先联名,改名具体时间应该与庆历二年之后韩景先改为韩公彦同时。
前揭已知,韩琦三兄韩琚长子韩景融字晦之,17岁去世。有关韩景融的卒年,不同史籍记载并不一致。韩琦在韩琚行状中载:“景融,将作监主簿,性和雅,善属文,后公三岁而卒。”(25)韩琦:《安阳集》卷46《三兄司封行状》,第588页。因韩琚去世于康定元年(1040),从中可推知韩景融去世于庆历三年(1043)。而尹洙在韩琚墓志中则称:“景融,将作监主簿,性和雅,善属文,后公五岁卒。”(26)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6《故两浙转运使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护军赐紫金鱼袋韩公墓志铭并序》,第434-435页。依据尹洙记载,韩景融当去世于庆历五年(1045),因“三”“五”形近,容易产生讹误,究竟哪一个是韩景融准确的去世时间呢?韩琦在《二兄监簿以下墓志铭》中,也涉及了韩景融,可利用此内容加以推断:
太师第三子司封之长子名景融,字晦之。生而颖悟,属文甚工。琦常爱之,谓必能绍立门户。初用司封兄荫,补郊社斋郎。琦任枢密直学士,遇乾元节,奏授将作监主簿。后从琦之泾州,得暴疾,数日而卒,时年十七。(27)韩琦:《安阳集》卷46《二兄监簿以下墓志铭》,第587页。
从此材料中可知:其一,韩景融以荫补入仕,初补郊社斋郎,因韩琦为枢密直学士,遇到乾元节推恩授将作监主簿,并终于此任内。据史料记载,康定元年五月“己卯,以起居舍人、知制诰韩琦为枢密直学士”。(2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7,康定元年五月己卯,第3013页。乾元节乃宋仁宗生日,具体时间为“四月十四日”,(29)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帝系》1之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页。故韩景融推恩为将作监主簿当在庆历元年(1041)或其后。
其二,韩景融随韩琦赴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并因急病去世于此,年仅17岁。韩琦在泾州时间,《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二年十一月辛巳条载:
徙知渭州、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文彦博为秦凤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秦州,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滕宗谅为天章阁待制、环庆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庆州,西上閤门使、果州团练使、知瀛州张亢为四方馆使、泾原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渭州。先是,帝以泾原伤夷,欲令范仲淹与文彦博对易,遣内侍王怀德喻旨,仲淹谢曰:“泾原地重,臣恐不足以独当,愿与韩琦同经略泾原,并驻泾州,琦兼秦凤,臣兼环庆。一则夷夏稍安,事不亟易。二则泾原有警,臣与韩琦可合秦凤、环庆之兵,犄角而进,若秦凤、环庆有警,亦可率泾原之师以相应援;三则通修环州、镇戎诸寨,藉此两路事力,必能速有成功;四则臣与韩琦日夜计议,选练兵将,渐复横山,以断贼臂,不数年间,可期平定。愿诏庞籍兼领环庆,以成首尾之势。秦州委文彦博,庆州用滕宗谅总之,孙沔亦可办集,渭州,一武臣足矣。”于是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缘边招讨使,命韩琦、范仲淹、庞籍分领之。仲淹与琦开府泾州,而徙彦博帅秦,宗谅帅庆,皆从仲淹之请也。(3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一月辛巳,第3321-3322页。
因元昊称帝,宋夏关系彻底破裂,北宋在西部边疆有针对性地做了诸多战略部署,庆历二年十一月西北边州知州的调整过程中,韩琦和范仲淹一起开府泾州。另外,《续资治通鉴长编》还记载了韩琦升迁的时间:庆历三年四月甲辰,“以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韩琦、范仲淹,并为枢密副使”。(3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0,庆历三年四月甲辰,第3363页。可知韩琦从开府泾州到升任为枢密副使为止,前后计五个月,韩景融当在此时间段内随韩琦同赴泾州且病逝的。
结合前述韩琦和尹洙的记载可以判断,韩景融当去世于庆历三年韩琦在泾州任内,前述尹洙《河南先生文集》中所云“庆历五年”记载当误,这或是尹洙文集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鲁鱼亥豕之误。通过上述考证,还能推知韩景融出生于天圣五年(1027)。
韩琦次子韩端彦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并不丰富,《宋史·韩琦传》称:“端彦右赞善大夫。纯彦官至徽猷阁直学士。粹彦为吏部侍郎,终龙图阁学士。嘉彦尚神宗女齐国公主,拜驸马都尉,终瀛海军承宣使。”(32)脱脱等撰:《宋史》卷312《韩琦传》,中华书局,1985年,第10230页。韩纯彦、粹彦及嘉彦3人明确记载其官职为终官,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韩端彦所载官职与其弟兄一致为终官,也即他去世时为右赞善大夫,给研究者带来误解,(33)见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第249页;河南省文物局编著:《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30页。然而这是完全错误的。《宋史》记韩端彦官职,可能是由于史官因袭宋神宗撰写韩琦神道碑时记韩端彦为“右赞善大夫”所造成的。(34)宋神宗:《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载《琬琰集删存》卷1,第57页。就“右赞善大夫”而言,当为韩端彦元丰官制改革之前所授予的(元丰改制之后改为通直郎)。
实际上,一直到宋哲宗元祐年间,韩端彦尚未去世,《宋会要辑稿》记载他元祐六年(1091)上疏请求在抵当所贷钱事:
(元祐六年)十月十二日,右朝奉郎韩端彦言:“弟嘉彦尚温国长公主,下降有期,私家进财,支费甚多。欲以相州田业契书于在京四抵当所各质钱二千五百缗,依例出息。”诏于抵当所特贷钱万缗,仍限五年还纳。其后韩端彦援元丰中郭献卿例,乞除放所贷钱,从之。(35)徐松辑,刘琳等点校:《宋会要辑稿·帝系》8之53-54,第206页。
可见元祐六年时韩端彦官为“右朝奉郎”。另外,从此官职也可看出,他并非科举出身,当是荫补得官。
传世文献之可考记录中,治平四年(1067)因宋神宗即位而韩琦罢相,恩荫韩端彦为“光禄寺丞”,(36)佚名撰,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10,中华书局,2016年,第626页。熙宁八年韩琦去世之时为“大理寺丞”,(37)陈荐:《韩琦墓志铭》,《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92页。因韩琦之丧遗恩“迁一官”。(3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7,熙宁八年八月癸卯,第6548页。因宋神宗撰韩琦神道碑时间未明,只能笼统判断韩端彦元丰改官制前已经为“右赞善大夫”,具体时间未能详考,元祐六年为“右朝奉郎”。另外,出土韩琦家族墓志中的相关信息,为我们考察韩端彦的生平提供了更多信息。《安阳韩琦家族墓地》一书中公布的韩琦妻安国夫人崔氏墓志,为传世文献所无,其中记载她与韩琦育有三子:“长曰忠彦,光禄寺丞,通敏孝慎,能自以文学取进士;次曰端彦,太常寺太祝;次曰良彦,秘书省校书郎,早亡。”明确记载韩端彦官职为“太常寺太祝”,据墓志可知,崔氏去世于宋仁宗“嘉祐七年九月”,(39)陈荐:《宋故安国夫人崔氏墓志铭》,载《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97页。故韩端彦嘉祐七年(1062)时为“太常寺太祝”,其他生平仕宦信息再难进一步推进。
关于韩端彦子嗣信息,史籍并无直接证据。然可以根据文献中韩琦诸孙情况尝试推断。宋神宗撰韩琦神道碑中记载其“孙男六人”,(40)宋神宗:《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载《琬琰集删存》卷1,第57页。然并未罗列姓名。李清臣撰写的韩琦行状中云:“孙六人:曰治,大理评事;曰戢,太常寺大祝;曰澡、曰洽、曰浩、曰诚,并幼。”(41)李清臣:《韩忠献公琦行状》,载《琬琰集删存》卷2,第302页。称韩琦六孙为韩治、韩戢、韩澡、韩洽、韩浩和韩诚。韩琦墓志铭的记载与李清臣所撰行状一致:“孙六人:曰治,大理评事;曰戢,太常寺大祝;曰澡、曰洽、曰浩、曰诚,并幼。”(42)陈荐:《韩琦墓志铭》,载《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96页。可以互证。在熙宁八年前后韩琦的六位孙子中,韩忠彦与两位吕氏夫人生育韩治、韩澡、韩浩三人,韩琦第四子韩纯彦元丰二年(1079)方与孙固幼女完婚,(43)王岩叟:《宋故安康郡夫人吕氏墓志铭》,载《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99-100页;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19《孙令人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2-263页;赵鼎臣:《宋故令人孙氏墓志铭》,载《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100-101页。第五子韩粹彦刚满10岁,(44)蔡翛:《(宋)故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中山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定武军府事提举本府学事及管内劝农使开封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赠特进资政殿(学)士谥忠惠韩公墓志铭》,载《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101-103页。第六子韩嘉彦年龄更小,依据常理推断皆不可能生育子嗣。韩琦诸子中唯有韩端彦婚姻关系不详,但由此可推知,韩戢、韩洽和韩诚,当为韩端彦的三位儿子。
基于上述考证,我们可以对韩端彦的生平及子嗣情况再做梳理:韩端彦当为恩荫而非科举入仕,宋仁宗嘉祐七年母亲去世时为太常寺太祝,治平四年韩琦罢相后任光禄寺丞,熙宁八年韩琦去世之时为大理寺丞,因韩琦之丧迁一官,宋神宗元丰改官制之前已经为右赞善大夫,元祐六年为右朝奉郎,熙宁八年时已经完婚并有韩戢、韩洽和韩诚三位儿子。
韩琦第五子韩粹彦,字师美,治平二年(1065)“生于京师兴道坊之赐第”,(45)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一七《故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中山府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定州军府事提举本府学事兼管内劝农使开封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赠特进资政殿学士韩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242页。同时也是韩琦与妾普安郡太君崔氏生育的唯一儿子。(46)相关成果可参考仝相卿:《墓志所见韩琦出身及婚姻关系述略——兼论北宋相州韩氏家族妾的封赠》,《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5辑,第169-170页。他娶资政殿学士陈荐之女为妻,生育子嗣多人。
不过,有关韩粹彦子嗣,史籍记载并不一致。韩粹彦母普安郡太君崔氏大观三年(1109)葬,她的墓志中记载了诸孙情况:“孙男十二人:长曰哲,将仕郎、霸州司理参军,蚤卒;次曰括,将仕郎、恩州武城县主簿;次曰拓,太庙斋郎;次曰极,承务郎;次曰格、曰检、曰楫、曰程、曰和,余皆不育。”(47)邓洵仁:《宋故普安郡太君崔夫人墓志铭》,载《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98页。政和八年(1118)韩粹彦去世后,赵鼎臣在其行状中曰:“子男十四人:哲,将仕郎、霸州司理参军;栝,将仕郎、恩州武城县主簿;柘,从事郎、监中岳庙;极,朝奉郎、大晟府乐令;格,将仕郎、监北岳庙;检,承务郎、管勾延祥观;楫,承务郎、中山府路安抚都总管司、管勾书写机宜文字;次程、和、穰、祐,他未名。”(48)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17《故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中山府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定州军府事提举本府学事兼管内劝农使开封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赠特进资政殿学士韩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4册),第246页。而出土韩粹彦墓志则曰:“子男十一人:曰哲,[霸]州司理参军;曰括,故恩州武城簿;曰拓,从事郎、监中岳庙;曰极,朝奉郎、大晟府乐令;格,故将仕郎、监北岳庙;曰检,承务郎、管勾延祥观;曰楫,承务郎、中[山府]路安抚都总管司书写机宜文字;曰程,早卒;曰和、曰穰、曰祜,皆未仕。”(49)蔡翛:《(宋)故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中山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定武军府事提举本府学事及管内劝农使开封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赠特进资政殿(学)士谥忠惠韩公墓志铭》,载《安阳韩琦家族墓地》,第101-103页。韩粹彦妻子淑人崔氏出土墓志中也能显示她与韩粹彦生育的诸子,崔氏墓志与《安阳韩琦家族墓地》所载墓志同时出土,但因其为残志,当时并未整理,现收录于《安阳出土墓志选编》当中。淑人崔氏墓志记载其子嗣云:“男曰哲,将仕郎、霸州司理参军;曰括,将仕郎、恩州武城簿;曰拓,从事郎、监中岳庙;曰极,朝奉郎、大晟府乐令;曰格,将仕郎、监北岳庙;曰检,承务郎、管勾延祥观;曰楫,承务郎、中山路安抚都总管司书写机宜文字;曰程、曰和、曰穰、曰祜,而哲、格、程皆蚤亡。”(50)王□:《宋故淑人陈氏墓志铭》,载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博物馆编:《安阳出土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05页。记载了她的11位儿子。
综合四者,韩粹彦子嗣计有11人、12人和14人三种记载。仔细分析四者看似矛盾的记载,实际上可以有合理的解释。首先,韩粹彦母崔氏墓志记载的12位孙子中,三人未名而卒,当为生而不育。韩哲当时也已经去世,存世诸孙为韩括、韩拓、韩极、韩格、韩检、韩楫、韩程、韩和等八人。(51)赵鼎臣撰写的韩粹彦行状中,诸子姓名与出土墓志有不同之处,当以出土墓志为准,此处不再出校说明。其次,韩粹彦墓志中,韩程早卒、次子韩括为“故恩州武城簿”、第五子韩格为“故将仕郎、监北岳庙”,则此三人当去世于大观三年到政和八年之间。除此之外,与母崔氏墓志诸孙相比,增加韩穰和韩祜,则二人应出生于大观三年之后,政和八年之前。故政和八年韩粹彦去世时,其子还有韩拓、韩极、韩检、韩楫、韩和、韩穰以及韩祜等7人在世。复次,赵鼎臣行状虽云韩粹彦14子,但所列姓名与出土韩粹彦墓志并无不同,故赵鼎臣在行状中所记韩粹彦的14个儿子,与韩粹彦母崔氏墓志12孙的记录原则一致,是包括了3位生而不育且未取名的所有子嗣,亦即崔氏墓志中的12位孙子,加上大观三年之后出生的韩穰与韩祜。而韩粹彦与其妻崔氏墓志中的11位儿子,并没有包括3位生而不育且未取名的子嗣在内。
北宋韩琦家族男性姓名采用相对严格的联名,这在王明清《挥麈录》中有详细说明:“‘相韩’则魏公家也。魏公生仪公兄弟,名连彦字。彦生子,名从口字。口生子,从胄字。胄之子,名连三画,或谓魏公之命,以其名琦字析焉。”(52)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5-16页。然而,韩琦侄辈韩公彦初名韩景先、韩正彦可能初名韩景渊、韩方彦初名韩景修,所谓“彦”字联名为改名后统一的结果。通过上述考辨,一方面可以顺畅梳理北宋韩琦家族的世系关系,另一方面,能够深入了解宋人姓名更改现象,增加对宋人改名复杂性的认识。
此外,因家族后代没有突出人物、整体声名不显导致的资料匮乏,是限制家族史研究深入展开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何在相对琐碎的资料中较为完整地拼接和还原当时家族之真实状态,既要对新资料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又要对传世文献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和榨干,需要我们持续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