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发亮
关键词:脑梗后遗症;家庭康复护理干预;FMA;SAS及SDS评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5--01
脑梗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症,疾病后遗症较多,致残率高。对于脑梗后遗症患者,因为经济、环境等原因,很长时间在院接受系统性康复,因此保持患者居家期间仍有满意的康复效果是临床关注重点[1]。常规护理往往忽视家庭干预,使得护理效果产生脱节,基于此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被广泛重视和认可,也认为是将良好康复效果从院内延续到患者家庭的有效方法[2]。研究分析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后遗症患者FMA、SAS及SDS评分的改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106例。研究时间:2020年1月~2021年6月。用数字抽签方法将106例患者分组,分别纳入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中有53例患者,组内有31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52~72岁,平均年龄(61.48±4.96)岁。对照组中有53例患者,组内有30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2.11±4.75)岁。两组患者相互对比各方面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治疗期间对照组实施传统形式的神经内科护理,同时出院时予以详细出院指导,告知复查时间,讲解出院后用药注意事项,康复要点,出院后不进行干预。
干预组增加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
出院后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一段时间内的康复目标,鼓励患者稳步朝设立的目标前进。根据患者存在的脑梗后遗症,示范康复训练的动作要点并给予指导和纠正。关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早期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功能锻炼,初期主要是关节活动、握手训练,逐步的增加起坐、桥式运动,再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并逐渐过渡到平衡和床边活动。后期重视提高强化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指导家属为患者准备适合患者的食物,指导患者日常进行舌肌、颊肌及咀嚼肌运动练习,于每日三餐前30min开始训练。指导患者每天进行语言能力强化训练,可以预先制备一些内容不一的图片,每次抽一张让患者观察、记忆,之后收起图片鼓励患者将图片内容讲出;同时要求家属定时的询问患者当前日期、所在地区、时间等。
1.3观察指标
在干预前后利用FMA量表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总分100,评分越高代表肢体功能功能改善效果越良好。在干预前后,通过SDS、SAS量表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进行评价,分值越高则抑郁和焦虑程度更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获得的数据资料均输入SPSS25.0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
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对比双方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預组患者在干预后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脑梗塞临床治疗手段的丰富,以及治疗技术研究的深入,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升,但是疾病对机体产生的损伤、患者潜在的风险以及致残率仍不容忽视。脑梗疾病对脑组织的损伤可能留有一系列后遗症,常见的比如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吞咽障碍、语言障碍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同时也会让患者有压力、负担等,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3]。
此类患者康复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以至于出院后还需患者根据不同的康复阶段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获得持续性的康复效果。临床常规护理只能将护理效果持续到出院时,对患者出院后家庭中的康复内容关注度不足。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是有效延伸临床优质护理策略的护理模式,也是为患者居家康复过程提供可靠保障的护理服务,通过家庭康复护理干预中灵活的随访手册,能够持续性的跟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强化患者对康复锻炼的重视和疾病认知,也能进行心理方面干预,保障了患者获得最为满意的康复效果。
综合此次研究结果,证明脑梗后遗症患者通过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机体功能康复效果,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问题,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玉侠.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16(2):111-113.
[2]徐红,辛玉英,殷红霞,王瑛莉,王笑丰,谭永晶.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在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5):239-242.
[3]黄静芳.家庭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