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之虹》中后科技时代人类的幻灭和出路

2022-06-15 03:38龚俏凝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类科技

龚俏凝

关键词:《万有引力之虹》 人类 科技 幻灭 后人文主义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位奇才,其作品和个人均颇具神秘色彩。品钦的作品晦涩难懂,但是独具匠心、思路清奇,令人回味无穷。托马斯·品欽的第三篇著作《万有引力之虹》规模宏大,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有七十三个场景。品钦学识渊博,涉猎极广。《万有引力之虹》一书从宗教、阶级、数学、物理等各个领域汲取素材,被誉为一本“百科全书式”巨著。整本书像是由无数个零散的故事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琢磨不透的评论构成。形形色色的人物,上到军官,下到士兵、妓女,穿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而组合,把真实与梦幻、现实与魔幻交织在一起。作为一名后现代作家,品钦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关注现实世界,既尊崇和精通传统,又富于叛逆和大胆创新。本文以后人文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科技时代中人的幻灭、科技膜拜与自然规律的违背、科技与人类关系的重构三个角度对小说进行深度思考,揭示科技无节制发展、人类理性的丧失和社会道德的沦丧,探索科技与人类发展的未来出路。

一、科技时代人类的幻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大国军备竞赛,人类对火箭、核能源的渴望超越了理性的范畴。品钦通过荒诞不经的叙述解释在科学技术的霸权统治下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扭曲。人类建立在当代科技之上的梦想及其所负载的允诺和预示只是幻觉。

首先,科技导致了人类本质的解构。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人类世界成了科技研发的实验室;技术理性变成了技术霸权,成为“技术至上”。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往往带着目的,而他们的任务往往与科技相关,不论是研发技术,还是窃取情报,抑或是寻找科技背后的秘密,无不与科技挂钩。但是,人类对科技的盲目崇拜使人类逐渐边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物本身的行为却显得与任务中心若即若离,仿佛给人物换一个名字,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人类成了科技机器中一颗颗没有差异的螺丝钉:士兵强调整齐划一,绝对服从指令;军官们一心只想着研发科技或者自己的欢愉。人类失去了差异性,退回为同质性。人们沉迷于科技:盟军利用医学科学淋巴增生组织发生变异、增生组织变成腺样增殖体,来吞噬敌人,实现其占领敌国的目的;军官波茨因曼常常以人和狗的唾液进行试验,还利用条件反射来研究控制自己的下属和敌人的方法;他们还操纵刺激和反应的相关性控制导弹,使其能够落到他们想要的目的地。对于主人公斯洛索普而言,从小被父亲卖出当作婴儿性反射化学药物的实验品,证明了在科技牢笼中父子亲情的完全解构和人类为人的底线的消失。

其次,科技战争导致人类理性的丧失。小说不但描述了战争的废墟,也叙述了人类精神的荒漠。科技和性欲望紧密地联系一起。科技、刺激和火箭带来力量的同时让人们潜意识里深深地感到恐惧,V-2 火箭相比于V-1 火箭威力大幅加强,让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V-1 火箭落下来还有时间转移到安全的地方,V-2火箭却是在听见声音之前就已经击中目标。”因此,小说中的人物采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自救,对这个疯狂的世界进行反抗,以混乱的自然生命动力对抗混乱的现实和废墟中的生存状态。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人类对原始欲望的纵容和膨胀也在加速。对物质世界的极度追求导致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最终体现为理智和道德的沦丧。而这样的精神空虚反作用于人们对物质的依赖。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和V-2 导弹带来的宿命感让人们迷失了活着的意义,只有肉体和性是真实的、可靠的。因此,人们疯狂地沉迷于性欲,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是对真实性和确定性的渴望,也侧面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空虚和恐惧。人性在战争和科技结合的环境下完全丧失了。对于统计学家罗杰而言,V-2 火箭的飞来和爆炸仅仅是他在做统计概率时新增的一个“事件”,只是地图上多了一个针孔,接着是对地图上各个方块内针孔个数的数学分析。当火箭没有了,统计也就自愿结束了,打上针孔的纸自动成为废纸,仿佛整个“事件”中,火箭的爆炸带来的血与死亡和他们无关,以一栋楼的坍塌为代价换来了部分数字的“+1”而已。人们过分地强调科学,以至于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在绝对理性的思维模式下,科学技术成为封闭自我和排斥异己的武器。

人的异化还表现在人的物化。人类沦为实验的工具,战争就是波茨因曼的实验室。病房就是半开的文件柜,里面储存着痛苦,“一张病床就是一个文件夹”。病人们被称为“狐狸”,他们悲惨的哭叫声如同发自冰冷的金属器。人被当作实验品“拨”给科学家们,如主人公从小被父亲卖到实验室,导致他长大之后一系列戏谑荒谬的事件。斯洛索普的遭遇预示着人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人的命运日益受到技术霸权的控制,而在这个过程中,是人类自己亲手将同胞的自由牺牲给技术,自愿臣服于它。人在研究火箭中失去了人性,变成了物品,而火箭的弹道却被赋予了生命,火箭在弹道的起落点间的五分钟完成了完整的一生。讽刺的是,“导弹的鬼魂在向它新制造的鬼魂召唤”。火箭完整地完成它的一生的前提是带走许多人还未完成的生命。

二、科技膜拜与自然规律的违背

在人类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和推崇的过程中,人类往往忘记了自然规律。人类没有尽到对自然的保护责任,也忽略了整体一元论,即人类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实际上,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生存,人类更应该认识到对自然的责任。人类加入疯狂的行动,在自然中见到东西就射杀,“因为他们想模仿上帝的游戏”。树木被“屠杀”,被肢解;渡渡鸟的灭绝也是大多数生命的悲剧。战争是违背自然的自相残杀。

科学家们怀有超越自然规律的幻想,但终究破灭。波茨因曼等人专门建立一座疯人院来为他们的实验室打掩护,他们使用各种各样的动物当作实验品,即使波茨因曼的脚卡在了马桶里,他也只想把自己的狗捉回来。品钦耗费许多笔墨描写整个过程,细节的烦琐让人不禁开始怀疑捉狗的意义何在。他们沉迷于科技的研究和改造,导致他们忘记了生物与自然原本的样子。波茨因曼对他实验室之外的宠物狗感到生气而失去耐心的原因竟是因为这只狗不懂得如何逆转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如何能指望一只狗自己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正是因为科学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科技上,以为科技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以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导致他们对真实的世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幻想终究是会破灭的。《万有引力之虹》中人造之虹终究逃不过万有引力的牵制。即使科学家们一心一意、几近疯狂地研究科技,制造各式各样的装置、仪器,他们终究无法逃出自然之力的掌控,不得不服从于自然。人造之虹就是V-2火箭,火箭在发射之后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就像彩虹一样。“这种升空最终会屈服于地球引力。”火箭作为时代理性的产物,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终究难逃自然规律的束缚。V-2在空中划出的那道白色炫目的虹变成了一道死亡之虹,不仅没有拯救地球上的灾难,反而将成千上万的人拖入了无尽痛苦的死亡深渊。人类自己制造的东西本应该服务于人类,造福一方,却亲手毁灭了自己。这既违背常理,也违反了自然规律。

自然的生命力与混乱的人类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万有引力之虹》中海盗普伦提斯种植的香蕉与外界似乎格格不入。当V-2火箭出现在天边时,海盗看着火箭估计着它的型号、位置、距离,以及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但是他的思绪一转变成了“摘香蕉”。品钦对香蕉温室的描写不多,但是细致入微。“光亮从桁架间隙泻入温室。乳白的玻璃将光线柔和地洒下来。”暗淡的冬天也无法让这迎风歌唱的铁架衰老。海盗踏入温室,仿佛忘记了窗外的V-2火箭,忘记了寒冬,忘记了战争。“他一门心思数香蕉,光着两条腿,穿梭在金黄的、吊灯般垂挂的香蕉丛中,穿梭在热带的晨光里。”香蕉代表了战争阴霾中一丝生命力的跃动,给士兵们带来内心的愉悦,为他们提供了短暂的精神避风港,抵御外界残酷无情的现实。香蕉的繁荣生长反衬了人类对本土寄居地的破坏——人们在自己的家园里丧失了本性,浑浑噩噩,而外来物种却熠熠生辉。

三、科技与人类关系的重构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中,人类与科技的冲突日益升级。普通人逐渐被科技所替代,而科学家们又在不断研发自我毁灭的武器。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阶层差异:一部分人坚信技术霸权,执迷于科技带来的力量;另一部分人承担着科技带来的痛苦。《万有引力之虹》体现了品钦对现代技术本质的追问、对技术合理化向度的考量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那么重构科技与人类合理正常的关系迫在眉睫。

人类在科技时代中应努力找回自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结构理论中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大精神部分。在混乱的战争中,人们失去了自我而回归了原始的本我,追逐原始的生存、欢愉和物质满足。而在《万有引力之虹》的结尾,主人公实现了从本我到超我的升华。斯洛索普从小到大都被科技控制着,为了寻求真相和答案,他的目标和行为也不得不受到科技的限制。同其他人一樣,斯洛索普也在战争和科技争夺的环境中失去了人性的本源,成了沉迷情欲的空洞。但是在树林中,他意识到每棵树都是一个生灵。斯洛索普摆脱机械的世界,肉体分解消散,消失在大自然中。斯洛索普终于找回了失去的自我。作者借人物开始提出反思:“飞向——是自由吗?是不是只有到达了雷声的界面人们才能认识到重力是怎样奴役万物的?”大力发展科技让人们产生了全知全能的错觉,而未能意识到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因此,寻求自我的过程也是学习自然的过程。

人类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后人文主义的理论视角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一条道路,它倡导合理开发利用高科技,使科技造福人类。《万有引力之虹》中,品钦关注了人类对科技的探索、对自由的向往、对能力的渴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也梦想着可以像V-2火箭一样冲破空气,拥抱天空。然而,极端的渴望往往使人走向美好境界的另一端。垄断、压制和破坏是无法长久的。现代西方社会建立在科技过度发展带来的物质繁荣之上,其背后的真实境地则是一片精神、情感的废墟。品钦解构式、片段化的叙事方法也正如其所构造的一片故事的废墟,读者穿梭其中捡起地上分裂的、一片片的碎片品读,试图在杂乱中找到一丝逻辑。人类在科技发展中应该寻求物质和精神的平衡。书中各种各样的实验,是对生命的探索,但采取了残忍而疯狂的手段。这一切应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人类不是所有事物的中心,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四、结语

托马斯·品钦通过绘制一幅“二战”时期的巨画,展示了人类社会在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混乱和无所适从。小说每一个瞬间都是作者精心雕琢过的,再被打乱、重构。在无节制的科技发展下,人类被边缘化,人的优先权和自主权受到了冲击和破坏。在混乱中,人类丧失了理智,原始本性暴露无遗,对欲望的放纵达到一种病态的地步,侧面展现了战后人们不知该何去何从的迷茫。通过碎片化的叙事,以及迷乱、晦涩、繁复的引用,品钦给读者带来混乱且不适的阅读体验。他试图通过精神上的“折磨”,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战争和盲目发展科技给世界带来的混乱和荒谬。同时,品钦在小说开篇提出的问题,随着情节的推进发展出指数级增长的谜团,当真相逐渐在一团乱麻中扑朔迷离地浮现时,主人公却魔幻般地消失了。“肉体死去,灵魂继续存在。”这充满不确定性和玄幻的结局,留给读者无限开放的想象空间。在《万有引力之虹》中,作者揭示了盲目崇拜科技的反人性和战争的荒谬,旨在为人类谋求福祉的科学也可能发展成为压抑和扭曲人们自由天性的异化力量。最终,作家在小说结尾通过主人公回归自然表达对人类重新找到自我的美好愿景。科技与人类关系的重构对于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人类科技
颤抖吧,人类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笔中“黑科技”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