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萍
英国著名图书馆学家James Duff Brown曾于 1903年对“藏书剔除”工作提出定义——剔除全部失掉了实效、完成了使命或由于丧失新颖性或不再有益为读者所不用的书。这一思想直至今天仍然是图书馆藏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流通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图书馆的文献保有量也在不断激增,同时也导致图书老化速度加快,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剔除难度。为此,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更多思考,在深入理解图书剔除标准的同时,结合时代环境特征做出灵活调整,以便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藏书剔除工作的概念及具体标准
概念解读
我国关于“藏书剔除”的概念,最早于1917年在《图书馆学概论》一书中被提及,其工作开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我国古代“藏书楼”的管理思路,也就是将“收藏”作为图书管理重心,“剔除”的实施标准完全是根据图书的破损度来决定是否淘汰。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图书馆的“剔除”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们才真正开始注意到图书馆“空间”与其藏书“数量”及“质量”的相互矛盾关系,并由此正式展开深入研究,对藏书的功能价值做出更理性的评估,继而及时剔除知识陈旧、老化严重的书籍,将一些更多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储备补充到图书馆书库当中,为教学科研的未来需求提供保障。
具体标准与原则
随着国内外对“藏书剔除”标准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各馆在对现有资料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藏书现状,纷纷制定了藏书剔除规范。例如在2018年针对杭州、湖州、嘉兴、金华、丽水、宁波、衡州、绍兴、台州、温州、舟山11个城市的图书馆调查中,了解到其藏书剔除标准如下表所示。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图书损坏程度”以外,当前大部分图书馆对于藏书的剔除标准都集中在“书籍价值”“借阅情况”以及“出版年限”等方面。而目前图书馆对于文献老化半衰期的标准,普遍集中在4~10年之间,这其中图书馆的利用年限达到10~20年左右。而调查中嘉兴图书馆的规定显示“外文书籍10年无借阅剔除相关复本”,其余“科技文献5年无借阅剔除1个复本;社科文献2年无借阅剔除1个复本,3年无借阅则剔除全部复本”。由此可见,图书馆的藏书剔除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复本量较多的书籍;
2.信息陈旧,没有收藏价值的书籍;
3.使用率较低,超过5年没有借阅记录的书籍;
4.出版年限久远,超过10年的书籍;
5.严重破损,缺页多达10页以上的书籍。
图书馆开展藏书剔除工作的现实意义
缓解图书馆空间压力
圖书馆是社会基础服务保障单位之一,负责为社会科研提供保障。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图书馆每年都拥有充足经费来补充与更新书籍。而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的馆藏空间有限,面对不断增长的文献资料不仅无法及时扩充,还需额外增加维护成本。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定期剔除复本较多、知识普遍、利用率低、破损严重的书籍,才能够腾出更多空间来补充新的知识,从而保证对各项资源的利用合理化。
加强内涵建设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按照规模及信息储备类别可以划分为省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等,其面向的受众群体不同,所保管的数字资源也必须聚焦主要需求。而定期开展图书剔除工作有利于整体优化馆藏结构,保障书籍质量,确保图书馆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如此不仅有利于读者查阅,同时也能彰显图书馆的品牌特色。
改善读者查阅条件
据调查了解,藏书容量在10万册左右的图书馆,读者平均借阅时长只需3~5分钟;而当藏书数量增加到50万册时,读者需要花费10~15分钟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藏书量上涨到100万册,读者便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进行查阅。如此新旧书籍大量混杂的情况下,不仅增加了读者的借阅难度,同样也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其无法平均将资源分配到每一本书的管理当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书籍的破损率。因此,剔除一些信息价值较低的书籍,不仅能够改善读者的查阅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降低图书拒借率。
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2011年,文化部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自彼时起,网络信息工程便成为图书馆的重要改革方向。而这一建设不仅能推动图书馆获得更好的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当前读者普遍降低了对纸质文献的需求,开始追求更加便捷的电子版读物。因此对于图书馆来说,逐渐从单纯的纸质图书资料收藏向数字化的复合馆藏体系发展,不仅能够有效释放自身沉重的工作压力,同样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图书馆藏书剔除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硬性指标干预过重
《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指出:“县级图书馆的书籍储备量需要达到1册/件;省级图书馆的书籍储备量需要达到0.5册/件。”在这一硬性指标的干预下,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图书馆依旧需要将书籍扩展工作当成发展重心。因此,尽管藏书剔除工作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明显与图书馆的发展追求不符,故而出现个别图书馆片面追求书籍数量的现象。
同时,面对书籍储备总量不断增大的情况,图书馆为了缓解空间压力,只能通过扩建图书馆馆舍的方式来解决需求。据2017年统计,仅浙江一个省份新增图书馆舍面积便达到了2.06万m2。这样的措施虽然能够暂时释放图书馆藏书压力,但是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书籍管理问题,而且还会造成读者借阅障碍的增加,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仍需要制订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书籍剔除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现阶段,影响图书馆藏书剔除工作的另一因素是工作量巨大,同时又缺乏可行的筛选甄别方法。通过上述杭州等11家图书馆的书籍剔除标准可以发现,其标准制定的相关类别较为宽泛,无法在工作过程中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
例如,根据“书籍内容价值”进行判断,这一条件不仅对员工的主观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还强调其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如此一来,面对图书馆本身储备巨大的藏书数量,工作人员更是难以进行准确剔除,甚至会发生个别珍贵书籍被误剔的现象。很多图书馆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更是直接选择了不开展剔除工作。再比如,根据“文献老化半衰期4~10年之间”“图书馆的利用年限10~20年左右”的标准进行筛查,更是缺乏客观选择的准确性,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将一些使用率较高的重要图书从书库中剔除出来。
因此,要想保证藏书剔除工作顺利开展,制定合理且可行的参考规范是核心工作,图书馆需要对此予以足够重视。
购书经费有限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图书馆虽然每年的拨调经费较多,但是面对巨大的书籍储量,不得不每年支付大量保养费用来进行书籍管理与维护。因此在涨幅巨大的书价面前,图书馆依旧不免陷入捉襟见肘的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无法保证及时补充剔除数量,另一方面又要追求发展硬性指标,故而藏书剔除工作难以持续性开展下去。
图书馆藏书剔除工作的应对措施
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剔除标准
目前图书馆在审视书籍价值的过程中,应当主动改变以往的定性式评价标准,制定细化执行制度来保证藏书剔除的合理性。为此,建议分别从“人”“书”“法”三个标准来明确并完善书籍剔除规范。
首先,“人”指参与书籍剔除工作的员工,其也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保障。图书馆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组织框架的形式,来保证参与藏书剔除工作的相关人员获得可靠的工作依据。具体可按照3个层级划分:第一,组织者层级——由图书馆管理层担任,要求对本馆的实际情况有着全面了解,并能确定自身内涵建设方向,从而在现有藏书中制定清晰标准,便于工作人员以此为依据剔除不必要的书籍;第二,实施者层级——由资深员工与资产管理员工共同组成,负责按照执行标准展开剔除工作;第三,监督者层级——邀请高校、读者、学科专家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对剔除书目进行最后把关,以避免误剔现象的发生。
其次,“书”指剔除范围审核。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服务组织,本身需要承担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在进行书籍补充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定向引入农业、科技、经济等相关资料文献,并以补充数量为基准,按照《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强调的“年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达到0.03册/件”标准剔除对应数量的图书。
最后,“法”指开展书籍剔除的工作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图书馆应首先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确定典藏文献与流通文献的服务方向,进而以此为基础辅助“在架置留时间”法的形式,按照书籍在库时间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进行筛查,在保证剔除方法合理的同时,加强自身馆藏特色、内涵的建设。
建立共享体系,实现区域流通
图书馆在进行藏书剔除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疑虑是藏书剔除之后,读者依旧产生需求该怎样满足。这一情况尽管少见,但却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可以打造以省级为单位的区域共享体系,邀请省、县、公共、高校等各级图书馆积极加入,建立体制内的信息流动与交互共享。
以“信阅”服务平台为例,在该平台的网络公众板块中,只要是省内任意一家图书馆进行注册的读者,都可以在线搜索自身需要的文献资料。除了可以进行定位、预约服务之外,该平台还支持线上下单借阅文献,并通过快递的方式来获得省内任意图书馆的书籍。这样的模式不仅为读者创造了便利条件,还有益于图书馆间进行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从而解决了图书馆的书籍补给问题。
依循政策指标,创新处置方式
由于资源分布不匀,当前很多图书馆面临藏书负担过重的情况,但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图书馆的储量空间尚有余地,甚至正处于继续补充的状态之下。面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可以采用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处理方式,对现有库存积压的文献资料进行更加细致的筛选,并将其中能够对乡村文明建设起到帮助的书籍转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馆(室)中。如此不仅有效释放了自身的馆藏压力,同时也不会对自身的工作指标与外部考评造成影响,同时也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打造了一举多得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藏书剔除工作的概念以及实施标准进行了介绍,进而在此基础上针对其开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审核制度”“共享体系”以及“处置方式”等具体工作建议,希望能够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工作起到一定作用,并发挥出剔除藏书最大的使用价值,不断优化图书馆的藏书体系。
参考文献
[1]邸春姝,张雪梅.中国古代图书馆管理思想研究——基于清代官府藏书楼的管理实践[J].情报科学,2021,39(06):49-54.
[2]齐英.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藏书剔除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8,18(06):113-115.
[3]孟晓丹.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藏书管理中的运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11):188-189.
[4]蘇冬冬.基于三线典藏制的高校图书馆藏书动态组织与管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6):87-90.
[5]田卫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38(02):97-98.
[6]马柯.探析公共图书馆流通数据挖掘与藏书结构调整[J].新一代信息技术,2020,3(11):17-20.
[7]李若虹,郑炯文.哈佛燕京图书馆郑炯文馆长访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5):5-11,28.
[8]胡东,刘春雷.浙江省公共图书馆藏书剔除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09):64-68.
[9]蒋丽瑶.图书馆藏书剔除工作困境及优化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21,19(19):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