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06-15 23:15:34刘向阳侯方晨
鄱阳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环境研究

刘向阳 侯方晨

2022年3月19—20日,“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河北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暨历史文化学院70周年院庆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来自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者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探究古城古县的自然环境与区域民众生计模式之间的互动共生,从历史中探寻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协同演化的复杂反馈机制。

会议开幕式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贾丽英教授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康振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郭家宏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康振海指出,周恩来总理曾要求治理官厅水库的污染,李先念曾关注白洋淀的水污染治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河北地区水污染治理的关心,助推了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开启了新中国环境治理的先河。河北省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平原、山地、草原、海洋、湖泊等自然资源的省份,这片土地孕育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的故事,值得环境史研究者大书特书。

郭家宏教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与环境史研究的深厚渊源,阐释了科学技术、流行病、环境污染等问题与古城古县兴衰演进的内在关系,期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能够进一步合作交流、互惠互利,共同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

戴建兵教授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2022年正值河北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举办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目的是追先哲、启后贤,彰显“怀天下、求真知”的校训。目前学校正在向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进。戴建兵教授还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及其已取得的成果,希望通过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既推动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更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以史经世。

会议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与《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编辑部主任舒建军研究员主持。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南开大学付成双教授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就当今环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评判发表了各自的高论。

王利华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论述了中国环境史研究细化与深化的问题,为未来环境史研究的生活化和情境化指明了方向。他认为,现实中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历史之中找根源,历史上的环境问题需要在生活之中体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生态环境危机,为了使城市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减少生态风险,有必要重新思考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需要在生活中理解环境,聚焦真实的生活情态。为此,他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寻找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一样依赖无机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①人的身体的延伸即是自然界,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把自然界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并不断利用工具,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交融。王利华教授认为,以往的研究往往将人与自然看作对象性的存在,时而和谐,时而冲突,但真实的人类需要生存,需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反过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生活的状况。如此“生活”变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枢纽,启发着当今的环境史研究者要从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打破既有研究的窠臼,进一步深化环境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

侯甬坚教授阐释了唐末国都迁离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他在追溯学界关于这一议题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将“国都迁移与环境变迁”的研究范式分为三种,即历史学范式研究、自然地理学范式研究和历史地理学范式研究。历史学范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台湾学者宋肃懿的《唐代长安之研究》,自然地理学范式研究成果有仇立慧的《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马蓓蓓的《历史时期关中地区都城迁移的资源环境驱动力分析》等。这两类研究有其价值,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历史学范式研究主要基于社会、民族、人口等因素,不考虑自然因素,而自然地理学范式研究则完全相反,只考虑自然因素,不考虑历史的因素。侯甬坚教授基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国都的兴衰具有双重性,既要依赖条件尽量好的自然環境,又要依赖社会集团的选址和建造。环境史倡导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对应关系,以及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对应关系,应该成为审视此问题的新的思路与视野。侯甬坚教授最后总结:关中地区衰落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需要从关中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频繁的改朝换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等多方面去反思。对国都的研究应该扩大视野,不能就关中谈关中,应该从区域史的考察跃升到全国范围的考察,思考其他地区新都城兴起的地理因素、经济区位及其相关的政治军事功能。

钞晓鸿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分析了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当地民众的生计模式、经贸往来变化的关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持续性互动。人与自然的互动是环境史研究的核心要义,钞教授认为这一互动是不断变化、反复的,应将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与“环境”区分开来,因为“生态”是一个客观性的指标,甚至在绝对意义上而言没有好坏,而“环境”有属性之分。他分析了清代道光年间河套地区的环境变化与近代水利开发引发的物资生产与流通、交通方式和景观的变化,据此认为近代对河套地区的开发虽然带来了森林减少、土地盐碱化等危害,但也应该看到这一开发在当时的情境下解决了大量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尤其在抗战后期成为大后方的重要基地。因此,开发并不完全是有害的、不利的,应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研究也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即如何看待黄河上游的开发与黄河下游的治理之间的关系。在钞晓鸿教授看来,蓄洪区的洪水调节与黄河下游的泥沙不一定是相生相成的因果关系,如大量的水利开发使黄河上游形成了蓄洪区,但也为黄河下游的洪水泛滥起到了遏制作用。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

付成双教授从美国历史上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悖论入手,对侯深教授的专著《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进行了评述,认为该著把美国城市环境史的书写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既有马丁·麦乐西(Martin Melosi)等学者城市环境史个案研究的风采,同时又将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的城市腹地假说推广到了整个美国,是对《自然的大都会》的延伸和升华。付成双教授指出,《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阐述了美国城市扩张中存在的三重生态悖论,即追求自由与奴役自然的悖论、无限丰富的城市与单一化的自然的悖论、不断膨胀的城市与日益萎缩的地球的悖论。他一方面认为这三重生态悖论深刻地体现了侯深教授对未来美国城市发展的前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忧思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对这种忧思和衰败论叙事产生了疑问:难道只有地震和飓风才能遏制美国城市的扩张冲动,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到底孰是孰非?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环境治理运动兴起的历史出发肯定了人类在环保运动方面作出的贡献,并认为真正的生态悖论存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取向与整个地球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日益枯竭之间,要解决城市日益多元的文化与持续单一化的自然之间的矛盾,需要全人类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用环境正义规避生态悖论。

会议的小组讨论以“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为主题,专家学者们围绕“古城古县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古县的环境变迁与社会互动”“历史时期的环境史”“水利、城市与环境”“世界史视野下的环境史”“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学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

(一)古城古县与文化遗产保护

在“古城古县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议题下,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李温棋、河北医科大学曹晓菲助理研究员别发言。

李温棋主要梳理了苏州城从建立到破败再到复兴的悠久历史,阐述了苏州市政府和人民为保护苏州古城,将大运河文化、江南水乡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入到苏州古城水系之中,实施古城保护示范、老旧区域环境改善提升等工程。基于上述研究,李温棋为苏州古城保护性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在政府层面颁布法律,制定合理的规划,将法治化引入古城发展之中,进一步推動古城的地方性治理,等等。

曹晓菲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正定开元寺街区为个案,讨论古建筑类纪录片在古城古县保护与宣传中发挥的作用。曹晓菲认为,中国古建筑蕴含着人与环境相合的精神理念,中国古建筑纪录片应该挖掘和诠释这一核心思想。《记住乡愁·正定开元寺街区》实现了古建筑生命力的延伸和跨文化、跨时代的传播,彰显了人、自然与建筑融合的魅力。

(二)古城古县的环境变迁与社会互动

古城古县的兴衰嬗变离不开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在“古城古县的环境变迁与社会互动”的议题下,河北工业大学张慧芝教授、云南省红河州民族研究所钱红副研究员、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马业杰、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理民分别发言。

张慧芝考察了两千年来井陉县治迁徙易址的历史,对井陉县治迁徙的水原因进行了分析。张慧芝指出,井陉地区汉代始置县,汉至唐县治位于天护镇;晚唐及五代井陉县治疑在威州镇,宋代有威州镇、天长镇两说,金元之际迁至天长镇;1958年至今县治迁徙到今微水镇。井陉县址屡次迁徙的原因,一是与国家政治中心由黄河中游迁至海河下游过程中的军事需要有关,二是与历史时期太行山区开发、冶河水环境变迁及其治理密不可分。1958年井陉县址定于微水镇,标志着选址从传统军事功能考量转向了现代城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钱红阐述了旅游背景下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内哈尼族古村落的发展与环境变迁。钱红指出,哈尼梯田独特的文化景观由梯田-村寨-森林-水系构成,但部分村落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修旧如旧”便成为古村落保护与修缮的基本原则,这对人地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业杰考察了高句丽的新旧都城变迁与环境变化的密切关系。马业杰认为,国内城、丸都山在经高句丽人4个世纪的大规模开发和公孙氏、毌丘俭以及慕容鲜卑等外部入侵后,都城出现生物多样性失衡以及森林植被遭破坏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政权的需要,长寿王遂选择气候条件适宜、基础设施较完善、距海洋较近的平壤城作为新都,开启了高句丽新的发展阶段。

王理民利用档案、《清实录》及地方志等资料,对1811年阿克苏洪涝灾害的成因、过程及影响进行了细致考察,进而认为清朝各级政府针对灾害的应急响应机制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王理民认为,1811年阿克苏地区的洪涝灾害对地方确实造成了巨大损失,但随着阿克苏护城大堤的建成,伴随而生的城市修复过程也对阿克苏的城市文化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历史时期的环境史(先秦-唐)

在“历史时期的环境史(先秦-唐)”的议题下,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崔玉谦副教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胡方副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黎镜明讲师、邯郸市高级教师段春达分别发言。

崔玉谦借鉴人文遗存的相关概念,对督亢图文献记载和最初的督亢遗存——督亢亭作出了分析。督亢最初是以“督亢图”的形式出现,“督亢图”今已难以考证,但督亢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同的文献对其有不同的记载。通过厘清历代文献对督亢的记载,结合《水经注》等相关典籍,可以判断“督亢图”所依托的古督亢地域范围在今河北涿州、高碑店、定兴一带。督亢亭出现在汉代并成为地方建制,在东汉时期发挥了基层治安与馆驿的双重职能,明清之际成为遗存。

胡方结合城市地理学关于城市群的定义和特征,对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交界带,各府县中心城市与其下辖的城市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进行了比较分析。胡方认为,在河南黄河中游地区优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基础上,唐代出现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以陕州、郑州、怀州、虢州为次中心、以都城-州城-县城为一体的梯度城市群,影响了后世城市格局的发展。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

黎镜明以“北池南韵”为出发点,在史念海、马驰、耿占军、郭声波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翔实的传世文献,指出唐代“江河-南北”的對应关系已基本明晰,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了坐落于北方城市长安的“曲江”的“名”“地”背离的原因:既与帝王的江南情结有关,也与曲江在隋唐长安景观群落和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相关。

段春达以4万字的篇幅,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魏地的建置及治所变迁: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618年隋朝灭亡,魏州、魏郡的名称多有更替,治所多有变动,而魏县很少废置,治所也多稳定,大都治所在大名县大名镇西南,而今为魏县双井镇。这一古老城镇始称棘蒲,周初曰邶,为武庚的封地。从唐朝的魏博藩镇到五代十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再经宋、辽、金、元、明、清时期,魏县治所几经迁徙,至1913年议复魏县旧治。不过县治的确定演变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历史时期的环境史研究(唐-明清)

在“历史时期的环境史(唐-明清)”的议题下,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张春兰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孙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朱国兵、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庞鸿志分别发言讨论。

张春兰指出,上海图书馆藏明末毛氏汲古阁刻公文纸印本《乐府诗集》是极为罕见的传世文献,但在印刷时顺序被打乱,其中“明正德七年(1512年)扬州府泰州宁海乡二十五都第一里赋役黄册”因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复原的可能性。通过对其复原,辅之地方方志的相关记载,可知明代宁海乡的都里建置及其变化,进而为研究明代宁海乡的建置沿革、明代以降宁海乡的范围等问题提供佐证。

孙斌利用历史文献、数字地图制作和数据库手段构建了直观的历史政区地图,并发挥其交叉学科的研究优势,对宋代前期(太祖至英宗)、中期(神宗至哲宗)、后期(徽宗至钦宗)三个时段的河东路所辖的州县沿革与变化作出了阶段性分析。

朱国兵探讨了南宋高宗驻跸越州给当地城市景观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宋高宗驻跸越州期间恰逢郊祀,为彰显大宋政权,高宗将郊祀改成明堂祭祀,随之越州城市的空间出现了短暂的、类似都城的政治性景观,天庆观、报恩光孝观和报恩光孝禅寺也被赋予了新的政治功能。此外,在宋金战争和政治局势的影响下,供奉唐琦的旌忠庙也具有了传递忠义的价值。

庞鸿志经过系统性梳理,认为既往对北宋河北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多为宏大的历史叙述,缺乏对其内在机理的深入探讨。他从北宋河北平原土地开发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因子以及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北宋时期人们在河北平原较为恶劣的土地环境下积极地因时因势利导,人与自然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关系,最终取得了瞩目的农业生产成就。

(五)水利、城市与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环境与水利的互动在城市的发展进程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水利、城市与环境”这一议题下,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文涛教授和徐建平教授、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林建讲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琳珂先后发言。

王文涛利用地方县志考察了河北大名县境内漳河、御河的河道变迁,梳理了王莽新朝至1933年的大名水灾和大名人民抗御境内水灾的措施。据他统计,大名县境内有25处河堤,先后建于汉、宋、明代,在明、清两代部分曾得以复修,为抗御洪水发挥过重大作用。

徐建平认为,河北省大名县位于卫河平原的中下游,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产生了大量的盐碱地,不利于农业耕作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开展。民国时期漳河、卫河出现了频繁的洪涝灾害。为避免泛滥的河水进一步危害京杭大运河,民国华北水利委员会为治理漳河、卫河制订了较为科学的规划,另成立河北省治碱委员会,制定了详细治碱计划,对冀南大名地区的土地展开治理。

林建以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流域的濒河城邑为研究对象,探讨北宋朝廷为应对黄河河道变迁和水涝灾害采取的措施。北宋时期是黄河历史中水文状况最为紊乱的时期之一,水涝灾害反复加剧,对流域内濒河城邑的建筑形态和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治理的重心亦发生相应改变。

王琳珂梳理了学界既有的对北宋时期政府如何应对黄泛区城市的河患问题的研究,从城市迁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北宋政府对城市与黄河关系的认识与应对。北宋对州城与县城河患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在镇一级以简单的迁移或者省并为主,但对州一级则更为谨慎。王琳珂以棣州城、郓州城、澶州与滑州城的河患治理为实例,认为宋人将治河与黄泛区城市河患治理视为一体,治河是黄泛区城市河患得以治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方法。

(六)世界史视野下的环境史

20世纪60年代环境史学在美国发端,随着学科发展,环境史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在“世界史视野下的环境史”议题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瑾副教授、南开大学任铃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浩、分别发言。

张瑾指出,卡里巴大坝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为了巩固其在南部非洲的经济控制而修建的世界上库容第一大的水库和电站,具有重要的政治意味和经济效益,但坝区的建成给原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是水库淹没了5580平方公里的土地,殖民者未遵守承诺,导致原住民通加人失去家园,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深刻地影响了非洲的政治环境;二是水库沉积及反硝化等影响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催生了人地矛盾。

任铃梳理了现代西方环境运动的发展进程和内在脉络。她认为,伴随着西欧、北美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运动历经了兴起、扩展、定型和转型的历史嬗变,由此可知现代西方环境运动是基于社会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复杂性和资本对自然的掠夺性而产生的,这也引导着人们对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张浩梳理了20世纪70—90年代美国政府化工污染治理的立法历程,分析了不同管制模式的路径变化,并探寻了变化的诱因,归纳出了环境-政策-行业协同演变的内在机制。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

(七)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学科

在“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学科”议题下,辽宁大学滕海键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王艳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志英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张同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王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万武讲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滕海键和王艳婷就城市环境史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意义、研究路径和范式分别展开论述。他们认为,城市作为文明的高级形态,城市化进程加速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彰显了城市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性。城市环境史中的自然概念包括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二者皆属于城市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在城市环境史研究中,应引入生态学视野,与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研究进行有机融合,推进跨学科研究,拓展相关研究的主题和时空范围。

李志英认为,市政学最初诞生于19世纪的西方,是西方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病恶性发展的产物。由于近代接触西方城市的中国人日趋增多,并且被完全迥异的城市景观所震撼,加之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病不断增加,市政学由此进入中国学者研究的视野,并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中国的现实情况,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市政学。

张同乐从环境史的视角,思考绿色发展、“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新时代艰苦创业的理念,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指出了深入研究环境思想史的重要性。

王华指出,生物文化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次社会文化转向,有机融合了生物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和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由于受环境保护导向的研究传统和二元思维的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陷入“原生”和“地方”的困境。基于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学术逻辑和发展轨迹的分析,王华认为环境史研究与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有一定的学科亲缘关系,在学科理论、问题意识、跨学科思维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若二者结合,即可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推陈出新,解决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的困境,实现共赢。

赵万武考察了美国政治家、外交家和学者乔治·帕金斯·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自然报复”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应对策略。他认为,“自然报复”理念的产生源于历史和现实,反映了马什致力于解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和气候异常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理想与目标,颇具前瞻性和开创性,对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深受“发展进步观”的影响,其思想蕴含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

(八)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对立冲突,又辩证统一。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议题下,宁夏社会科学院李文庆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任国征研究员、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孙建国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保宁副教授分别发言。

李文庆考察了黄河流域宁夏段环境变迁的历程,将该河段的变迁分为封闭孕育期、贯通形成期、古代变迁期、现代变迁与河道固定期加以讨论。此外,他对宁夏地区的古城古县,如银川市、固原市、灵武市、西吉縣、盐池县、隆德县的现状展开分析,基于宁夏古城古县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理论,提出了加强古城古县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任国征指出,清洁生产是人类对工业污染的补救行动。目前中国的清洁生产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和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尚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健全、相关人才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投资政策、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完善清洁生产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

孙建国认为河道变迁和滨河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甚至可以影响一座古城的兴衰。他基于地方县志与传世文献,厘清了大名县商贸的历史演变,考察了大名府周边的河流改道与漕运和商贸发展的关系,认为黄河在大名府商贸发展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丝织业的发展;大运河推动了大名府漕运和商贸的兴盛;漳河曾发挥过一定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频繁改道,不易治理,制约了大名府的发展。

王保宁结合既有资料和新发现史料,系统地展现了玉米的“污名化”过程。他突破了既往学界关于玉米引发山区水土流失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作为外来作物的玉米如何引发土客矛盾,以及官府在玉米“污名化”过程中的作用,最终指出玉米仅仅是以杉木林间的新“花利”作物的身份植入东南山区的,杉木产业与玉米种植相生相成,中央政府通过禁种玉米平息土客矛盾的愿望不会实现,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

大会闭幕式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谷更有教授主持,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同乐教授作总结致辞。张同乐教授在高度评价本次会议的学术价值和会务组织的基础上,紧扣当下环境史的理论动态,从理论方法、价值评价、资料搜集和学科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未来环境史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大多以国别、断代和区域为主,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史学的研究范畴。环境史的创新应突破这一局限,从物质、资源和能量流动的视角,积极开展跨地区、跨国别和全球环境史的研究,以彰显环境史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要在方法层面真正实现跨学科研究,需要研究者在自身的知识储备方面多下功夫。第二,要正确看待环境问题的发生与人的作用,不能笼统而言,不能简单将人视为环境危机的制造者,应综合考虑环境、经济与社会因素,合理评价,既要规避衰败论叙事,又要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当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古代部分,且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主。近现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环境变迁问题及其政策应对的研究较少,亟待强化。这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开阔视野,扩大文献资料搜集的来源与范围,真正做出让学界认可的学术成果。第四,在学者们积极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推进环境史的学科建设,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生培养、研究平台、学术组织和期刊杂志等方面多措并举,为青年环境史研究者更好更快地成长提供机会。

责任编辑:孙飞行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

猜你喜欢
环境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