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一体化要从人的本质、辩证统一、实践认识论的哲学高度,理解思政课的基本内涵、基本价值和基本方法,遵循课程本質内在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上好思政课的目的。
关键词
思政课一体化;人的本质;辩证统一;实践认识论
作者简介
杨志成,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从哲学高度深入理解和领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探索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方法。
一、从人的本质视角认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认识人的本质是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培养人是思政课的第一属性、第一任务,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直接影响思政课培养人这个任务目标的达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由此可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社会化,实现人的社会性,使人真正成为具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质属性的人,正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不断提升社会化水平,为其最终健康地走向社会,成为理解并具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本质属性的人奠定基础。思政课正是通过核心课程的方式,系统规范地培养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发展人的高层次社会关系属性的必需课程。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比如,人与自我、家庭、家族、民族、国家公民、政党与政治关系等。其中,人与国家公民和政党与政治关系是体现现代人社会关系属性的高层次关系,是人的社会本质发展水平的高级层次,是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高层次素质需求。实践证明,这两种高层次社会关系一般不可能通过人的自我认知成长产生。学校思政课是全面培养青少年国家公民意识和素质,培养青少年了解和认同政党和政治关系的不可替代的核心课程。有些国家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政课,但也通过开设公民与社会、社会学习、政府与政治等课程试图达到同样的目的。可以说,以专业课程的方式,系统规范地培养学生具有这些高层次社会关系的基本知识、基本认同、基本参与能力是世界现代教育的共识和通行做法。
人的本质属性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人的社会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的。遵循人的本质属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在遵循人的本质基础上,把握不同阶段人的本质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着重培养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如小学阶段立足学生基本道德认知和法律启蒙,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思想情感中,感性地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基本认知和政治认同,培养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远大理想和愿望;初中阶段立足基本道德的理性认知和法律认同的行为规范,打牢思想品德与道德法治的思想基础与核心素养,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正确认识和发自内心的政治认同,能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坚定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性愿望和初步的理想信念;高中阶段立足深化政治认同和法律认知,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尊重法律的能力和正确分析社会问题的必备品格,培养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立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增强学生更加坚定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切实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些目标要求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开设原则,体现了尊重人的本质属性和认知规律的政策导向。
二、从辩证统一的高度理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价值
从人的本质角度看,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社会辩证统一内在关系实现的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作为个体,人都需要通过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认知活动,逐步构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逐步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构建和实践,真正成为人。其中,人融入国家公民关系,理解、认同甚至参与政治活动和政治组织,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党是现代社会人的主权与政治关系的法理表现形式,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高级表现形式,因此从国家和政党的角度看,每一个现代政府和政党都需要不断地培养对国家制度和政治纲领认同并为之存续而努力行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古今中外,虽然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流派很多,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观点也丰富多彩,但所有的国家都坚持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这一重要教育功能,也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由此可见,人需要通过教育融入社会,社会也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制度存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与社会之间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思政课具有双向价值。这就要求上好思政课必须统筹好人与社会的双向价值,实现个人的社会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政治性认同相统一,个人价值需求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公共价值需求相统一,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价值驱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驱力,实现内驱力与外驱力的有机统一。40337452-CF39-4E08-A258-AE78B6224B83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教育价值的多元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习近平总书记从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五个方面提出了教育的工作目标,体现了教育的政治性价值、个体生命价值、经济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的多元统一;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的政治性目标要求,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人与社会既然是辩证统一体,那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需从人与社会的价值统一视角,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在课程内容上,小学阶段着重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进行道德启蒙,把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与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相结合;中学阶段注重开展体验性学习和常识性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道德理解、情感体验、社会活动和价值观认同的融合;大学阶段注重价值认同和道德选择,重点采用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问题情境分析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坚持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
三、从实践认识论的高度理解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方法
实践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要义,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实践的角度指出了人类认识客观的本质方法论。社会存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认知的客观存在,对社会存在的认知需要人的主体实践。思政课最核心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认同社会制度,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因此,思政课要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性认知,实现学生的社会认同。人对自我和社會的认知贯穿人成长的全过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更是人的社会认知的关键时期。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都要从实践认识论的角度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实施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实践分析、实践发现中建立社会实践认同,从而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思政课的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认知,注重以实践作为思政课学习认知的主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原则,其中特别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7]。这体现了对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要求,对指导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校的思政课实践中,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育人大思政课程体系。比如首都师范大学结合思政课内容和每年思政教育主题内容,开发了“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课程体系,每年2 900多名学子参加社会实践调研。他们行走祖国大地,调研教育发展,将师德践行在千百所中小学校园中,书写在上千篇调研报告里。每年近200支支教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支教活动,每年支教学生达5 000余人次。高中思政课也改变原来应试倾向,特别强调实践育人,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活动性。新版思政课课标强调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转变思政课的知识倾向和应试倾向,尊重实践认识论的学科认知规律,真正回归思政课本质。
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开设并上好思政课要尊重课程本质内在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2][4][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40337452-CF39-4E08-A258-AE78B6224B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