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饶晓志执导,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的新主流电影《万里归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还原了外交人员撤侨的“幕后故事”。“真实”和“感动”,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词。
由于努米亚共和国局势紧张升级,中国大使馆人手不够,原本只是来协助撤侨工作的外交官宗大伟和外交部新人成朗临危受命,主动放弃回家的机会,支援撤侨行动。
饰演宗大伟的张译说:“他们在危险面前舍弃了自己的‘小’情感,把更多人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王俊凯饰演的成朗是第一次深入战区参与撤侨工作,勇敢但经验不足。在张译看来,宗大伟和成朗是一起经历了成长,“两人有争执,有和解,在成朗身上,宗大伟看到了曾经那个勇敢的自己”。
殷桃此次饰演的是驻外企高管白婳,同时也是外交官的家属,她在努米亚共和国暴乱发生后主动组织撤侨同胞,展现了坚韧的女性力量。
为了更真实的还原撤侨时的场景,导演饶晓志带领剧组翻阅了大量的撤侨报告文学,基于真实情况编织故事,让电影不仅可看性强,更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他说:“现实中的外交官们,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但职责要求他们冲在一线。”影片监制郭帆也发出感叹:“他们面对的真实情况比电影中还要艰难。”
影片中,主角们深入枪林弹雨的外国小城,带领同胞徒步穿行沙漠戈壁,踏上危机四伏的撤侨之路,紧张刺激的情节扣人心弦。“万里归途”看似是奇迹,其实每一步都充满汗与泪。片中中国外交官带着同胞徒步穿过沙漠的场景令观众印象深刻。为了更真实地演出逃生路上的疲惫感,演员们在开拍前专门进行了负重徒步训练,他们背着十几斤的包袱,从白天走到晚上,一路上积累了深厚的情谊。
“32 万6713 步”,这是片中一个经历撤侨行动的角色记录下的“回家”的步数。饰演这一角色的演员国义骞发文表示,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电影开拍前根据徒步体验得出的。电影把撤侨路上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塑造得立体又鲜活,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渴望与困境。在电影开拍前,饶晓志导演让每个演员都准备了人物小传。演员们不断丰富角色和人物关系,他们饰演的人物,在最初的剧本中可能只是一笔带过的角色,但他们努力地把每一个角色都塑造成了活生生的人。一群团结、不服输、有信念的人,一步一步走出了“万里归途”。
电影《万里归途》的纪实感和沉浸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有人评价说“还以为是在看纪录片”。
幕后,剧组细心打磨每个细节,在制作上竭力追求真实。为还原异域风貌,饶晓志导演花费半年时间全国各地勘景。最终,剧组在国内1:1 搭建了一座有70 多栋建筑的外国小城。为了还原异国的风景,剧组还拉来了上百棵椰子树和棕榈树。片场的外国群演感叹说:“太像我们国家了,身临其境。”
由于影片的拍摄场地风沙不断,王俊凯经常就地抓起沙子往身上撒,他说“这就是最自然的妆发”。不止演员们,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也在一起“吃土”,努力打造一部匠心之作。
电影《万里归途》中,每一个画面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带有阿拉伯语标识的糖纸、被高高吊起的边境官,街边麻木瘫坐的平民……许多画面代替台词,向观众述说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展现沙瓦集市的4 分钟长镜头,清楚交代了首次出场的同胞的人物性格。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场戏对每个演员的准确度要求比较高,导演和剧组提前彩排了2 天,拍摄了40 多遍,力求完美。监制郭帆感叹说:“导演很擅长在多视角下营造一种相对密闭空间的逻辑,以此实现戏剧张力。”
影片中令观众印象深刻的细节,还有外国小女孩法提玛读《一千零一夜》的段落。小女孩用稚嫩温柔的声音读着辛巴达航海冒险的故事,与残酷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导演提过在片中插入《一千零一夜》的巧思,“法提玛读故事的时候,电影中蒙太奇搭配的画面是很残酷的,这种反差不仅营造了悬念感,更有让人感到唏嘘。”
影片结尾,回到北京的宗大伟走在祖国的街头,烟花的爆炸声让他下意识地一哆嗦。同样是拥堵的街道,电影开始的爆炸声代表着残酷的战火,结尾的爆炸声则来自和平的烟花,这一幕让观众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万里归途”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