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格局的更新策略研究
——以山西太谷古城为例

2022-06-14 14:08张天慈闫晓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太谷街巷古城

张天慈,闫晓华

(山西农业大学,a.城乡建设学院;b.园艺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0)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在中国古代繁荣时期是山西乃至中国的金融中心,政坛商界名人如云,有“中国的华尔街”之称。古城规模宏大,城墙高大厚实,敌楼、瓮城、护城河等设施齐备,街巷整齐、横平竖直、宅院讲究、规划合理。但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古城墙被毁,整个古城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城内大量的古建筑也被拆除,古城逐渐走向衰落。现如今,晋中地区经济不振,旅游业并未得到发展,游客稀少,大量的古民居破败亟待修缮,古城原有的传统肌理也已遭到了破坏,仅剩以鼓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大街还能辨出昔日的建筑风格。所以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对这一历史街区内的传统街巷格局进行更新与保护,使之在城市化的大潮中留存传统的风貌,留下对太谷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1]。本研究从传统街道的概况入手,通过分析路网结构、街巷尺度、街巷名称等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街巷格局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街巷格局的更新与保护提出研究策略,以期能对其他传统街巷的维护、保护提供借鉴。

1 太谷古城概况

1.1 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太谷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隶属于太谷县的老城区,是太谷近年来规划与发展的中心地带,也见证了太谷近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太谷古城如今在整个太谷县城的西侧,北面临近金谷大道,南面被箕城西街、家家利等购物中心所包围,东西两侧分别为南山南路和东海南路。

古城内部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包括:自北大街与借钱庙巷交叉口西斜街、东后街至顺城街和南河街向南;在东大街以南100 m 范围往西,与南大街东100 m 处交接;南边以小南街、南寺街、孔宅南围墙及上官巷为界;西边北大街、西道街为界,总面积为1.45 km2(图1)。重点进行规划保护的范围主要包括:以西大街、东大街和南大街为骨架的历史地段;11 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3 处遗留比较完整的能够反映晋商文化特征的保护建筑;4 片规模集中、肌理清晰的历史民居与宅院建筑群等,总占地面积约0.46 km2[2]。

图1 太谷古城及历史文化街区范围界定

1.2 街巷概况

太谷古城的街巷格局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基于中国传统礼制规划思想下典型的都城格局。整个古城的街巷布局以鼓楼为中心,东、西、南大街分别向3 个方向延伸,鼓楼北面为县前街,连接古城县衙署遗址。古城内的大街小巷多数横平竖直,把整个古城划分为若干方块,人们象征性地称这种布局为“四街八井七十二巷”。古城内的街巷大多数为东西或是南北走向,少数为斜巷,穿插在主要街巷之间,形成古城独特的道路肌理。东西南北4 条街道为古城的主要街道,除此之外记录在册有名称的街、巷、道约有85 条,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名称的街、巷、道有41条。“四街八井七十二巷”的街巷格局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空间形式,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街巷数量也经历了由逐渐增多到减少的过程,格局尺度也有所变化。

由古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及当代的城市对比图(图2、图3、图4)可知,古城内路网结构的整体框架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均是以鼓楼为中心,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西道街为主要道路,撑起了整个路网结构[3]。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增长导致建筑形式、空间发生了变化,机动车成为主要交通方式。这些因素影响了古城街道的格局和尺度,受到越来越多建筑物的挤压导致巷道数量减少、相互之间不再连通,为了适应交通方式的变化,导致街巷尺度变大等。

图2 清代太谷县城路网结构

图3 民国太谷县城路网结构

图4 当代太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路网结构

2 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格局分析

2.1 街巷分级与分布

基于太谷繁荣的晋商文化背景,太谷古城的规划思想必然受到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商业特征。不同于完全处于传统礼制规划思想下的平遥古城,太谷古城整体的规划风格以商会票号为标杆,政权反而退居第二位,鼓楼与遍布商铺的东西南大街处于中心地位,降低了县衙的存在感。

在浓厚传统商业文化的氛围之下,古城内的街巷主次分明,有着十分明确的等级划分[4]。根据实地调研及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对各街巷进行长度及宽度的测量统计后,得到在研究区域内共有主道8 条,支巷20 条,细巷13 条,共同构成历史文化街区内完整的街巷结构。通过整理所有街巷的名称并对其编号,在图5 中对街巷等级进行分类标识,使后期研究能够更加条理、清晰地进行,其中,A 类为街巷代表主道,B 类为街巷代表支巷,C 类为街道代表细巷(图5)。

图5 太谷古城街巷分级分布

2.2 路网结构分析

在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以东、西、南3 条大街为骨架,支撑起整个路网结构。3 条大街以鼓楼为中心,形成的丁字型街区结构将街区范围分为北面、西南面和东南面3 个部分(图6)。北面的道路大多数为南北走向,3 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首尾相连形成历史街区范围最北的边界。西南区域与东南区域平面形态较为相似,都呈现不规则的四边形,但道路结构却有较大的差异。西南区域的道路大多数横平竖直,呈现各种类型的丁字结构,将区域划分成规整的方块,看起来井然有序。而东南区域的道路则多为斜巷与曲巷,与西南区域相比缺少了一些秩序感,但也更加灵活,打破了横平竖直格局下的呆板。

图6 太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路网结构分析

2.2.1 丁字街的格局分析

1)“工”字格局。2 条相邻的街道与同1 条街道各自能够形成“丁”字格局,3 条街道共同形成“工”字形状的格局[5]。古城中的“工”字格局街道数量较少,其中包括位于历史文化街区西南区域的福寿巷、南砖道巷与钱市巷等,北面区域北门楼道巷、借钱庙巷与西大街等(图7)。

图7 “工”字格局分析

2)“T”字格局。“T”字结构是较为典型的丁字街格局,一般由2 条街道相接构成,是古城街道的主要构成形式,其中包括位于历史文化街区西南区域的南砖道巷与醉乐园巷、北大方巷与上观巷、兴隆巷与南门楼道巷等,东南区域有小巷与南大街等,北面区域的永顺巷与南大街等(图8)。

图8 “T”字格局分析

3)“L”字格局。“L”字格局是指一条街道的一端与另一条街道相交呈丁字格局的同时,另一端与第3 条街道的端点相接成L 形,“L”字格局在古城内部出现的情况较少,主要位于历史街区范围内的西南部,如古松巷与南大街、五福巷与南门楼道巷(图9)。

图9 “L”字格局分析

4)折线形格局。一般情况下,将折线形格局看作是变形后的丁字格局,它基本符合丁字格局的特点,但涉及到的街道并不都呈直线形,而是直线与折线共同形成的丁字格局。这种情况在古城中更为稀少,如西南区域的南门楼道巷、兴隆巷、钱市巷与南砖道巷,东南区域的大巷、南仁和巷与东寺园(图10)。

图10 折线形格局分析

2.2.2 斜巷与曲巷的格局分析 古城内的建筑布局并不都是方正的,规则地呈现南北或是东西朝向,街巷的部分作用在于连通建筑,建立联系,所以自然要适应建筑布局,随建筑的平面形态而改变自己的走向,由此出现了许多斜巷与曲巷。虽然打破了古城内规整秩序的路网,但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路程的距离,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斜巷顾名思义指倾斜的巷道,曲巷则是为了适应建筑布局而呈现出各种弧形、S 形的道路。斜巷和曲巷主要位于历史街区内的东南区域,如孙家巷、东寺园、赵家巷等。

2.3 街巷尺度分析

关于尺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自此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其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对于街道空间尺度的研究产生的影响较广泛[6]。在外部空间论中,用D/H的数值来判断街道外部空间尺度是否适宜,其中D代表街道空间水平的距离,H代表街道空间垂直的高度。一般认为,当D/H<1 时,人会在该空间内产生较强的包围感与压迫感;当D/H=1 时,街道的外部空间处于最适宜的尺度,人在这种空间内也会更加舒适;当D/H>1 时,街道空间给人带来的包围感会逐渐减弱,人们会感到开阔;而当D/H的数值逐渐增加到3 甚至以上时,空间的封闭感则会完全消失[6]。

太谷古城内的街巷宽度除小南街外大多在3~7 m,小南街由于靠近古城外围,毗邻商业中心,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街道被拓宽至10 m 左右,基本不见传统街巷的韵味。古城内街道两侧的建筑平均高度均在6 m 之下,D/H在0.40~1.70,跨度较大(表1)。导致D/H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古城内部分街道原有格局遭到破坏,道路被拓宽,而少部分传统街道保存良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影响,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变迁给古城带来的巨大冲击,古城传统的空间形态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表1 太谷古城街巷宽高比数值

通过对古城街道D/H进行对比排列,结合上文对街道进行分级研究,可以发现主道的D/H在0.75~1.70,大部分在1.00 以上,细巷的比值在0.40~1.00,大部分在1.00 以下,而支巷的比值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数值阶段,说明支巷在街道宽高形态上的变化最为丰富(图11)。所有主道中,东大街与西大街的D/H趋近1.00,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几乎相等,形成良好围合感的同时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沿街两侧商铺林立,漫步在街上,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与心理感受。而D/H较小的一些街道,如福寿巷、孙家巷、前观巷等,水平距离较小,两侧的构筑物较高,大多为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常伴随“一线天”式的景观意象,虽然会在心理上和视觉上给人压迫感,但属于兼顾防御和用地紧张所采取的特殊街道形式,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无法复制的独特景象[7]。

图11 太谷古城街巷宽高比

2.4 街巷名称来源

在人们的意识中,街巷名称仿佛是与生俱来、约定俗成的,并未想过追溯其来源。然而事实上,前人在为街巷命名时必然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街巷名称代表了当地人的一些主观性与地域特色,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与文化背景,记录了本地历史、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是城市文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古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8]。街道的命名一般都会有所依据,如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地理方位等,下面将根据几种情况对古城街道名称进行分类(表2)。

表2 太谷古城街巷名称来源

经过上述整理分析,除去最常见的以地理方位而命名的情况,可窥探到古城内街道命名的独特之处,这与太谷古城浓厚的晋商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太谷县在古代经济繁荣时,数百家商号林立,各家族实力雄厚,大肆兴建私人住宅,以姓氏而命名的街道比较多。太谷古城街巷名称来源便是依据现存遗址所属家族的姓氏,而根据商号、意愿命名的街道更直接地说明太谷古城受晋商文化影响比较深。

3 街巷格局更新面临的问题

3.1 街区道路交通混乱

古代城市的道路主要用于满足人、马车或是人力轿等方式通行,古城街道建设时宽度自然会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城市人口增多,人们逐渐开始用汽车等机动车的出行方式代替非机动车,街道原有的宽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方式。虽然古城道路经过更新改造,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拓宽处理,但是起的作用有限。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汽车、自行车、电动车与人行混杂的场景,上下班高峰期时堵车情况比较多。古城街道未划分人行道与车行道、缺少停车场、大小车辆随意乱停等问题,导致交通十分混乱。

3.2 街区传统肌理断裂

太谷古城被金谷大道、箕城西街、南山南路及东海南路包裹其中,而核心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其范围仅占整个古城范围的1/3 左右。街区之外的传统肌理早已被彻底破坏,四处可见现代居民楼及各种商铺,主要道路也被拓宽至符合现代交通的宽大马路,令人担忧的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肌理也在慢慢被替代。南大街、西大街与北大街等主道,由于靠近外围,街巷正在不断拓宽;而福寿巷、钱市巷等细巷宽度窄,一些人对传统院落建筑随意搭建、加建,将这些细巷挤得无生存之地,面临消失的危险。不仅如此,一些历史建筑年久失修,濒临倒塌,而许多重修的现代建筑与古城氛围迥异,如再不采取措施,古城传统的街巷肌理、空间肌理将无法延续。

3.3 街区原有界面遭到破坏

街区界面被破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界面尺度被破坏,街巷的水平界面指街巷宽度,如上文所讲,水平界面被不断拓宽,失去了传统街巷的韵味,而垂直界面的建筑高度也产生巨大变化,使古城街巷的D/H彻底改变,虽身处古城内,所获得的空间感受却与现代城市无异。另一方面是对界面质感的破坏,水平界面主要指街道铺装,整个古城几乎全部采用青石块或六角砖块进行铺装,毫无特色,经过长期碾压,许多已出现破损,大大影响了古城传统氛围的营造。垂直界面则指建筑外立面,有些仍是古朴的墙面,有些却贴满光洁的瓷砖,挂满形形色色的广告牌,与古城整体风貌不协调。

4 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格局的更新策略

4.1 对历史文化街区交通流线的梳理

交通流线对于古城街巷格局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不仅关系到街巷尺度的控制,混乱的交通状况还有损古城的整体形象。考虑到古城街道的现状,建议合理规划人车流线,限制机动车在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通行,在古城外围设置多个地下停车场,解决车辆拥挤问题,减缓道路压力。在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构建完整的步行系统,为游客或本地居民提供舒适的步行空间,同时也便于打造慢走式的街巷商业空间[9]。

4.2 对传统街区肌理的继承与修复

太谷古城最完整的历史遗存就是保留了明清形成的“四街八井七十二巷”的街巷格局及独特的丁字结构,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肌理的核心所在。拆除古城墙的传统街区,导致同外界现代化城市产生密切联系,这表明对传统街区肌理进行的继承与修复,不能将其孤立,而应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考虑现代交通、生活方式、周围环境等因素,在保持原有街巷格局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其传统风貌。

4.3 延续古城传统的空间界面

街巷界面与街巷结构一样,是古城传统格局的核心内容。对古城空间界面的延续主要从界面尺度与质感2 个方面探讨。严格控制街巷水平与垂直界面的尺度,着力恢复古城原有的小尺度空间,与现代城市给人的空间感不同,小尺度空间给人私密感与人情味,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更能感到亲切与安定[10]。对道路铺装及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在传承古韵的前提下丰富铺装类型,延续原有的建筑风格,处理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外立面或广告牌等装饰。

5 小结

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格局的形成受传统文化、地域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其具有识别性的街道空间与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环境,是古城历史文化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下的重要一环。本研究通过对太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路网结构、街巷尺度、街巷名称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到古城内的街道空间形态丰富,历史遗存风貌通过独特的街道格局、街道尺度、肌理等能够完美诠释。对于传统街巷格局的更新策略研究在传承城市文脉、防止“千城一面”现象出现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若忽略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永续发展中的作用,那么城市更新将变为低水平、低层次的简单发展,惟有尊重、保护、继承传统风貌,城市才将焕发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太谷街巷古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翘街古城
雨中的街巷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