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考试不容易

2022-06-14 21:51又冉
阅读时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太和殿参加考试名次

又冉

六月是高考季,所有与高考相关的人员和事项都会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力保考试顺利进行,万无一失。在古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读书人,对待考试也都十分谨慎和重视。我们来看一看古代考生是如何走过一座座“独木桥”的。

漫漫升级路

和我们现代人有小升初、初升高、高升本的多次考试一样,古代科举考试也有阶段性,并且难度很高,类似游戏世界里的“打怪升级”,只有胜出者才有机会进到下一关卡。

对于读书人来说,第一步就是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考生叫作童生,童生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层层选拔,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成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各省学政每三年组织一次的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考中举人,身份地位大为提高,也获得了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

乡试多在秋季举行,会试则选在春天举行,因此乡试和会试也被称为“秋闱”和“春闱”。会试由礼部主要負责,考核难度大大增加,淘汰率非常高,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士子们进阶为贡士。会试之后还要举行复试,通过复试的人取得进士资格。

但要真正获得进士名位,必须参加终极考试——殿试。从唐代武则天开始,殿试均由皇帝亲自主持,所谓天子门生,便由殿试产生。明代殿试的日期较为固定,为三月十五日。清代殿试的日期最初选在三四月之间,后来由钦天监根据皇帝指定的日期范围挑选吉日。例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的时间便定在四月二十一日。

经过殿试,才能确定三甲名次。三甲各三名,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就是头甲三名。宣布三甲名次,紫禁城太和殿要举行盛大的典礼,由皇帝亲自主持,并谕示天下,这一仪式被称为“传胪”。

考场不一般

明代时,紫禁城内的殿试在太和殿举行。

清代初期,殿试考场设在天安门前,后来便改为在太和殿的东西阁阶下进行考试。若是碰上刮风阴雨天,考生们便到太和殿东西两庑参加考试。

雍正元年(1723)十月,考生来到紫禁城参加考试,适逢天气寒冷无比,皇帝特许考生到太和殿内两旁进行考试,并谕令宫内的总管太监在考场里多摆放火炉,保证殿内温暖。这就是在殿内考试的开端。

乾隆五十四年(1789),皇帝谕令考生以后就在保和殿内参加考试,同时允许考生自带考具,之后在保和殿内考试便成为定制。保和殿不仅是殿试的场所,也是元旦等节日皇帝宴请亲王、藩属的地方。

考试很辛苦

大家是不是觉得在紫禁城的宫殿里参加考试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考试情形,你就得出答案了。

据史料记载,考试时,在保和殿内东西摆放十数排考桌,因为殿内阴暗,光线不够充足,所以坐在后排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时根本看不清试卷上的字迹,只能主动搬到殿廊进行考试。

考桌也十分奇特,桌子就像炕几一样,考生们只能盘膝趺坐。南方籍的考生就十分不习惯这种桌子,于是有些人就选择自己携带特制的考桌入场考试。自带考桌考试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保和殿的殿基很高,有三层石阶,同时还需转行数十级才能到达丹墀。这让自带考桌的考生们叫苦不迭,还没等开始考试答题,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再加上古时考试的时间很长,综合来看,完成殿试也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考题难度大

殿试题目最初由内阁大学士提前数日拟定,为了便于皇帝选择,一般会准备多道题目。呈交皇帝后,由皇帝最终决定选取哪个题目。但这一方式存在弊端,经常出现殿试之前考题泄露问题。

后来便改为由读卷大臣在殿试前一天秘密拟定题目,呈交皇帝钦定后,立即刊刻印刷。刊印场所由护军看守,严防试题泄露。直至殿试当天凌晨,试卷才印刷完毕。“新鲜出炉”的试卷随后被拿到考场,分发给参加考试的各位考生。

试卷上的试题是一道策问,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某句话。殿试考生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儒学经典,结合朝廷的实际情况和问题,采用八股文结构,用自己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和论述。清代顺治皇帝时期,一篇八股文为550字;康熙皇帝时期,一篇八股文为650字;之后,又增至700字。殿试试题的字数和题目与现代考试的作文题十分类似;不同的是考试时间的长短,现代考试作文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殿试考试时间较长,规定在太阳落山前交卷即可。

交上来的试卷被迅速送往保和殿东侧的中左门,在那里有弥封官等待封装试卷。古时封装试卷也与现代考试封卷类似,要盖住考生的名字,之后将试卷装入固定的箱子里,护送至专门阅卷的场所——午门内朝房。在这里,等候多时的读卷大臣要花费两晚一天的时间来阅卷。读卷大臣由皇帝钦点,阅卷为全封闭式,阅卷人员不得出宫。

独占鳌头状元郎

阅卷大臣对殿试试卷进行等级评定,在诸多试卷中挑选出10份优秀试卷,并初步排列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次。10份依旧弥封的优秀试卷和读卷大臣排列出的名次交由皇帝亲自审阅,并由皇帝最终钦定状元、榜眼和探花。

一般情况下,皇帝都认可阅卷大臣拟定的名次。皇帝钦定名次后,试卷得以拆开弥封。极为特殊的情况下,皇帝在拆开弥封后,可能进行名次更改。据史料记载,状元的名字十分重要,明成祖就曾因名字好坏更改状元人选。之后,明清两代历任皇帝都对状元的名字十分重视,如果考生名字的读音、字形等犯忌讳,或者不够雅致,或者入不了皇帝的“慧眼”等,都有可能与状元失之交臂。

正因考试如此不易,皇帝特别赐予在殿试中脱颖而出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一项特殊的待遇,即在太和殿宣布名次之后,这三人可以扬眉吐气地沿着紫禁城中轴线,从午门中间的门洞中走出。前有礼官抬着榜亭,三人紧随其后,这是一种连亲王和宰相都无缘获得的殊荣。

(源自《百科知识》)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太和殿参加考试名次
My Travel Plan to Beijing
谢谢惠顾
排名次
印尼·泗水
紫禁城在1918
“科举考试”
尊严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太和殿
“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