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素贤 陈媛媛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00)
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而教师能动性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为改变自身专业发展境遇及所处的专业发展环境而作出的积极选择,并朝着选择的方向施加影响的个人品质[1]。教师能动性虽然是教师内隐的个人品质,但影响着教师职业身份构建、个人决策及由此所采取的行动。教师能动性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2]。 在我国教师能动性研究领域,通过对知网核心期刊有关国内教师能动性研究的论文统计发现,虽发文量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内容主要聚焦在教师能动性领域的某一研究方向[3]-[5]。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在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中,对有关教师能动性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理论视角进行梳理,拟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一是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总体趋势是什么;二是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机构、作者及合作网络有何特点;三是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理论视角方面有何特点。
数据来源于WoS数据库核心合集。检索年限为1990—2021,这是因为在WoS数据库中,能设定的最早年限为1990年;文献类型为“article”(论文),语种为“English”(英语),以“teacher agency”(教师能动性)、“professional agency”(职业能动性)、“teacher professional agency”(教师职业能动性)等三组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获3839篇文献。通过系统阅读标题及摘要,排除与国外教师能动性无关的文献,最后获得文献936篇,其中,最早的文献为1998年。
数据分析主要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这是因为CiteSpace能将一个知识领域的来龙去脉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6]。换言之,借助CiteSpace可全面直观分析教师能动性研究的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为提升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正式运行CiteSpace前,对数据进行了除重清洗,共获得875篇有价值的文献。经过反复调试,在设定时间跨度为1998—2021年、时间切片为1、Top N为50、选择Pathfinder Netword等参数时,生成的图谱具有较清晰的结构和较理想的解释力,根据节点类型的不同,生成相应的图谱。
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发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反映了该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热度,是判断其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7]。图1为1998—2021年WoS数据库中,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发文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
图1 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发文数量年度分布(1998—2021)
从图1可见,1998—2004年的7年间,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年发文量保持在1—3篇,研究进展缓慢;自2004年,开始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至2017年发文量陡升,较上一年增长了4.35倍,在2020年达到峰值(156篇)。虽然2021年发文总量较2020年有所下降(141篇),但教师能动性研究总体趋势仍处在攀升阶段,说明教师能动性研究热度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这可能因为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教师发展,并对教师教育政策作出了相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社会变革以及教育改革[8]。
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教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教师为核心,研究教师能动性,对促进教师发展和教育活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研究者及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发文作者、机构和所属国家的共现网络分析,可了解该领域密切合作的学者,探索其学术研究团队效应和研究力量。
CiteSpace对875篇文献运算,得出543个节点和1098条节点连线,得到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力量的网络共现图谱。图谱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发文作者和机构,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成果越多;节点间的连接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年轮的大小代表引文出现的频次,年轮越大代表频次越大[9]。
从CiteSpace所绘制的网络共现图谱中发现,发文作者比较分散,发文量较高的安妮莉·埃特拉佩尔托(Anneli Etelapelto)、卡佳·瓦哈桑塔宁(Katja Vähäsantanen)和派维霍卡(Paivi Hokka)之间有合作关系,其他有合作关系的作者发文量较少,且各国间的研究联系较少,这说明该领域研究者之间合作关系不密切。
结合主要合作者、机构和地区,发现美国处在合作网络的中心位置,所占圈层最大,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次是英格兰、澳大利亚、芬兰、加拿大等;研究机构主要是以高校为主,其中位于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成果最多,说明该机构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其次是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和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也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
目前,我国参与教师能动性研究的机构和作者较少,合作关系不密切[10],建议未来我国学者或机构积极参与教师能动性研究,加强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学科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可通过分析文献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获得[11]。为此,首先利用CiteSpace绘制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而聚类分析是根据数据的相似性进行聚合与分类的过程,关键词聚类能够把相似的知识点聚合成群,比较直观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故为宏观把握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主题,随后利用CiteSpace中的关键词聚类功能,绘制了关键词聚类图谱,结果显示共15个聚类标签,网络模块值(Q=0.5408 )和平均轮廓值(S=0.7998)都比较高,表明该图谱具有高显著性和高同质性。
基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进一步阅读高频引用文献和高频被引文献,发现关键词归类为教师能动性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理论视角等四个方面。
1.研究对象
在关键词图谱中,凸现了“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职前教师”(pre-service teacher)、“学生教师”(student teacher)和“新手教师”(novice teacher/beginning teacher)等关键词。进一步阅读关键词所在文章,发现教师教育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职前教师和学生教师,这两类教师均指没有教学经历的职前教师。由此可见,在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中,高校教师、新手教师和职前教师常为主要研究对象。
此外,进一步结合关键词聚类图谱,发现在聚类后的15个聚类标签中,聚类2、6、8和9分别为“乡村学校”(rural school)、“小学外语教师” (fles teacher,即foreign language as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和“在职教师”(in-service teacher),进一步说明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主要对象还关注特定的在职教师群体,如改革背景下的乡村教师、聚焦外语教师群体(如英语教师)。
为实现教育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我国未来教师能动性研究一方面需关注不同教师群体,特别是乡村教师,以均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需研究不同学科教师特点,在促进不同学科教师能动性的同时,更好助力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如建议研究者,需特别关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能动性研究,这不仅因为这一群体占高校教师比例大,更由于在教育强国和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当前许多高校英语教师面对教育改革和复杂的职场环境,存在发展困境[2]和身份认同危机[12],有必要深入探究高校英语教师能动性内涵及实践路径,以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2.研究方法
从关键词图谱中,还发现关键词“叙事研究”(narrative inquiry)和“话语”(discourse)凸现,表明在探究教师能动性研究中,国外研究者常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或话语分析。
进一步结合关键词聚类图谱,发现聚类13“文本选择”(text selection),说明在叙事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常采用质性访谈方式,进行质性数据采集,通过文本细读、话语分析,深挖数据,从受访者的“局内人”视角(insider’s perspective),进行“本土概念”的话语模式构建。这可能是因为质性研究能使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倾听教师讲述他们“生活世界”(lived world)里的故事,从他们的视角,“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13],并通过话语分析来理解教师能动性与他们生活世界的关系。
虽然质性研究能使研究者深入教育实践,从被研究者视角探析教师内隐认知体系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但若要挖掘教师能动性的普遍共性,还需使用量化研究或混合研究范式。所以,建议我国的教师能动性研究尝试采用定量研究或混合研究方式,以补充和丰富教师能动性的叙事探究。
3.研究内容
在聚类后的15个聚类标签中,“集体能动性”(collective agency)、“教师发展空间探究”(space exploration)、“以学习为中心的领导”(learning-centered leadership)、“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心理赋权增能”(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反应性教学”(responsive teaching)、“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信息技术工具”(ICT tool)、“教师复原力策略”(resilience strategies)等10个聚类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此外,结合关键词图谱中的“课程”(curriculum)、“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政策”(policy)、“情境”(context)、“身份认同”(identity)、“职业身份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和“情感作用”(emotion work)等关键词,进一步阅读高引用文献和被引文献分析,这些聚类可归纳为以下两大方面内容,即教师能动性现状及特征和教师能动性的影响因素。
第一,教师能动性现状及特征因学习经历、工作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生活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新手教师研究中,新手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动性,集体能动性较弱,但往往积极利用身边同事、领导等资源得以改善[14];而就普通教师而言,具有高能动性的教师同时也具备多样化的学习能力、专业化取向实践、较高的幸福感和忠诚度[15][16]。
国外研究者还关注不同情境中的教师能动性现状及特征,如在全球公民思想、课程改革、发达的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工具以及以学习为中心的领导环境等不同情境的影响下,教师能动性所体现出的不同现状及特征,其中课程政策改革下教师能动性的现状和特征最受关注。此外,研究者发现能动性还反作用于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即较高的教师能动性能促进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及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低能动性会阻碍改革进程[17]。由此可见,在全球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能动性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
第二,国外研究者发现教师能动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早期研究者从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出发,将能动性界定为个体有意识的选择[18]。教师能动性由于个体复原力、认知能动性、个人信念、个人情感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教师主动权(ownership)、意义建构(sense-making)、教师职业身份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等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对能动性的影响广受学者关注[19]。同时,能动性还与教师所拥有的专业兴趣、价值观和人生体验等其他内在因素交织在一起[20][21]。
随着对教师能动性内部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比斯塔和普里斯特利(Biesta & Priestley)发现教师个人信念与能动性话语和文化之间不匹配,认为教师能动性不仅依赖教师个体在实践中的信念,更需要集体合作实践对个人信念的巩固和发展[22]。阿切尔(Archer)也明确提出能动性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个人层面,还包括社会层面[23],与其他学者(如Short & Rinejart)所倡导的“外部推动”和“内部主动”相结合的心理赋权增能相契合[24]。据此,不少学者着眼关注学校和社会赋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权和决策权,以探究这些外部因素对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能动性的影响[25]。此外,多背景下教师能动性的影响因素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工作环境、文化氛围以及教师教育等外部因素对教师能动性的影响广受关注[26]-[28]。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工程和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中,需立足我国教育改革实践,实证探索我国教师能动性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提出旨在克服影响教师能动性和教师活力的障碍性因素的政策、策略和有效办法,应成为我国未来教师能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4.理论视角
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研究人员可在海量的参考文献中,迅速定位某一研究领域核心经典文献及重要知识基础[11]。为进一步探究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利用CiteSpace绘制了共被引文献突现图谱。同时,基于关键词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对国外教师能动性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阅读高频共被引文献,梳理出能动性视角、生态学视角、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和生命历程理论视角。
首先,能动性既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学争论的焦点之一。因此,早期教师能动性研究者,基于对能动性理论的不同理解,对教师能动性内涵进行了不同阐释。如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认为,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18];罗杰斯和威泽尔(Rogers & Wetzel)也提出类似观点,指出教师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影响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29]。随着阿切尔(Archer)的分析二元论的提出[23],普里斯特利和比斯塔(Priestley & Biesta)则认为教师能动性并非在“真空”中产生,而是由“过去影响”“当下实践评估”“未来指向”等三个层面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教师个体与社会环境、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30]。
与此不同的是,生态学视角则反映了个人努力、可用资源和情境结构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比斯塔和泰勒(Biesta & Tedder)从生态学视角分析了教师能动性,认为个人能动性是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实现的,并进一步解释即使行为者拥有某种能力,能否实践能动性取决于能力和生态条件的相互作用[31]。因此,生态学视角强调教师能动性随时间而变化,并与当前的环境互动而“涌现”(emergent)的现象。
随着“社会文化转向”,国外不少研究者开始采用社会文化理论展开教师能动性研究,强调社会环境对能动性的影响。社会文化理论指在考察能动性时,优先考虑塑造人类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工具[32]。具体而言,人类的发展首先发生在社会层面,其次是心理层面[33]-[35],认为教师能动性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而是通过不断协商个人自我和社会自我而实现的。
而作为跨学科的生命历程理论则强调,个体发展发生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是能动性和结构(structure) 互动的结果,这一理论基础是:人类个体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发挥能动性,通过作出“选择”(choice)和采取“行动”(action)来构建各自生命历程[36]。而教师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37],所以该理论不但较完整地描述了教师个体发展轨迹,而且系统地描述了教师与他人、时代和社会不断交互、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38]。
综上,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多样化,主要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态学,具有跨学科特点。因此,我国教师能动性研究可借助国外相关理论,挖掘新的研究视角,基于我国教师能动性的实证研究,构筑本土化理论,有针对性地促进我国教师发展。
借助计量软件CiteSpace的可视化技术,对WoS 中的875篇教师能动性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从2004年起,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呈平稳增长态势,至2017年研究热度陡增,在2020年达到峰值,虽然2021年发文总量有所下降,但教师能动性研究总体趋势仍处在攀升阶段;研究者和机构主要来自美国、英格兰、芬兰、澳大利亚,其中引领学科发展的是安妮莉·埃特拉佩尔托(Anneli Etelapelto)、卡佳·瓦哈桑塔宁(Katja Vähäsantanen)以及派维霍卡(Paivi Hokka),国际学者之间有一定的信息交流,但合作不够深入;新兴话题不断涌现,研究主题广泛而深入,研究对象丰富多样,主要关注高校教师、新手教师、职前教师、乡村教师和语言类教师等;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的叙事研究为主;研究内容集中在多背景下教师能动性现状及特征和教师能动性的影响因素等实际问题上,主要有教师职业身份认同、教师复原力、教师认知、教师情感、教师主动权、课程改革政策以及社会环境等;理论视角主要以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依托,从多个视角探索教师能动性,提出了生态学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基于国外教师能动性研究结果,反思我国教师能动性研究,在强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其他相关教师政策指导、引领作用的同时,应基于“师本化”视角,视教师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强化教师职业身份认同,“以教师发展为本, 通过唤醒教师的事业追求和自我价值,促进教师的和谐发展”[39]。这就要求我国研究者,在加强与国外学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同时,需立足我国教师发展实践,积极在如下方面开展本土化的教师能动性研究。
在研究对象层面,探求不同群体和不同学科教师能动性特点,以促进乡村教师、职前教师、新手教师、高校教师和不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鉴于外语教师能动性研究匮乏[2],建议我国学者针对当前高校外语教师存在的身份认同危机[12],探寻如何建构高校外语教师身份认同,促进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以更好助力高校外语教师发展。
在研究方法层面,可尝试采用定量研究或混合研究方式,以补充和丰富教师能动性的叙事研究,这是因为虽然质性研究能帮助研究者追求个体经验的意义,探究个体教师的内心世界,但不利于挖掘教师能动性的普遍共性[40],因此,建议我国学者一方面丰富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除了采用常用的半结构式访谈以外,还可利用观察、人种志、反思日志以及田野笔记等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师能动性研究中加入定量研究或混合研究,进行大规模调查,以实证数据为支撑,探究教师能动性的普遍共性。
在研究内容层面,需立足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实证探索我国教师能动性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这是因为我国已有教师能动性研究大多是对现实问题所进行的描述性研究,或是偏理论的因素间关系的探讨,仅有少量研究从实践应用角度,通过设计量表等方式切实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41]。因此,建议我国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应用类研究,如关注在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师能动性与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关系、情感因素和能动性的关系,精准提出克服影响教师能动性和教师活力发挥的障碍性因素之政策和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发展。
此外,少量国外经典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教师能动性研究中[38],故在未来研究中,我国学者可挖掘新的理论视角,在借鉴国外已有相关理论,如生态学理论、赋权增能理论的同时,注重基于我国教师能动性的实证研究,构筑本土化理论,进行理论创新,有针对性地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