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千
内容提要:在当前展览中,取法何绍基的书家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何绍基的书法观念进行理论研究。本文拟对何绍基的碑帖观念、学书历程,以及何绍基学书历程对当前书坛的启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当前取法何绍基的书家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何绍基;碑帖观念;学书历程
何绍基一直是书界研究的热门人物,而从当前各级展览中发现,取法何绍基的书法家众多,且经常见到取法何绍基而获奖的书家。因此在学术上有必要对何绍基的书学观念和其学书历程进行理论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何绍基的书学思想,更好地学习何绍基书法。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东洲山人,晚号猿叟或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何绍基是清代代表性书家之一,何绍基碑帖皆学,在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被称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当代书法理论家大都将何绍基归为碑派代表性书家,亦有人将何绍基归为碑帖融合的代表性书家。经考察,何绍基对碑学和帖学有着较为复杂的态度,在书法实践中何绍基做到了碑帖皆学。
一、何绍基的碑帖观念
何绍基对阮元划分南北书派是持模棱两可态度的。何绍基是阮元的门生,“忆余少壮时,喜临《坐位帖》。廷对策亦以颜法书之,十二刻而毕,为长文襄、阮文达两师相及程春海侍郎师所激赏,已置第一,旋以语疵落置十一”[1]476。何绍基评价阮元曰:“诂经精舍圣湖旁,岭外仍开学海堂。节钺几人崇学术,典型百世永馨香。新模重启珠江秀,后启弥增壁府光。簪盍暂欣群彦集,海天琴思入苍茫。”[2]516
阮元提出了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响应者众多。但何绍基对座师阮元的南北书派划分态度较为复杂,笔者认为何绍基并非如当前学者所说一味地鼓吹阮元的书学观念。如有学者在文章说道:“何绍基作为阮元的弟子,对其师甚为推崇,对阮氏《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等碑学理论的阐扬不遗余力。在后来的书法实践中,何绍基已经认识到阮元按地域强分南北书派有些不妥,可是还要为尊者忌,继续鼓吹其师的理论。”[3]其实,何绍基并没有过多地鼓吹阮元的书学理论。何绍基的论书诗《题周芝台协揆宋拓阁帖后用去年题坐位帖韵》说道:“南北书派各流别,闻之先师阮仪征。小子研墨粗有悟,窃疑师论犹模棱。”[1]479可见,何绍基对南北书派的划分是持质疑态度的,但是因阮元为其座师,因此何绍基没有进一步表述自己对南北书派的观点,但已显露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何绍基在《跋汪鉴斋藏虞恭公温公碑旧拓本》中说道:“书家有南北两派,如说经有西、东京,论学有洛、蜀党,谈禅有南、北宗,非可强合也。右军南派之宗,然而《曹娥》《黄庭》则力足以兼北派,但绝无碑版巨迹,抑亦望中原而却步耳。唐初四家,永兴专祖山阴,褚、薛纯乎北派,欧阳信本从分书入手,以北派而兼南派,乃一代之右军也。”[2]801此段何绍基的论述则显露出南北兼融的书学态度,并以欧阳询为例,认为欧阳询以北派分书入手而兼南派风格,被何绍基比作是可以比肩王羲之的书家。
何绍基又有言:“余学书从篆分入手,故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4]貌似是何绍基的书学思想受了清代碑学思想和其座师阮元书学思想的影响,专攻于篆隶(代指碑学)而不甚留意简札(代指帖学),但是何绍基留下来诸多临帖之作,如临摹王羲之《兰亭序》《怀仁集王字圣教序》《黄庭经》、颜真卿《争座位帖》等,都是其学帖的实证。何绍基的行书创作以《争座位帖》为根基,拓内敛至为开张,在创作技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何绍基亦曾临习《兰亭序》。何绍基在《题雨舲中丞圣教序第一本》中对《圣教序》评价曰:“二十余年集书罢,乃似将军一笔写。想见仁师八法精,前后智素宜方驾。昔嫌姿媚出顾盼,今觉横奇多变化。肥画全包血肉丰,细筋内注神光射。”[5]131-132何绍基认为《怀仁集王字圣教序》“横奇多变化”“血肉丰”“神光射”,虽然表达的是对《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的喜爱,但实则是出于对王羲之书法的欣赏。在此之后,何绍基于雨舲处见到另一版本《圣教序》,留有何绍基《题雨舲所藏圣教序第二本》诗一首:“怀仁集书果精选,字字腾空笔笔转。匠心惨淡与联属,架构瑰奇不平衍。流传宋墨能有几?价值连城矜所鲜。昵古多嫌不变化,效颦容易成枯蹇。我虽微尚在北碑,山阴棐几粗亦窥。......七佛同龛见一佛,风神完美俏如斯。”[5]129何绍基认为《怀仁集王字圣教序》字字精妙、“瑰奇”“价值连城”。虽然此时他受到碑学影响,逐渐开始学习北碑,但是其仍感到王羲之书法“风神完美俏如斯”,并有“流传棐几千年韵,镌入青嗣作山镇”[6]425的感叹,将流传千年的王羲之作品作为镇山之宝,体现出何绍基对帖学的关注。
由此观之,何绍基对其座师阮元的南北书派论持较为复杂、模棱两可的态度,更偏向于南北融合。但是从何绍基诸多论书诗中,他有意强调自己学习碑学而对帖学不甚留意。这与何绍基的书法实践是相矛盾的,现流传下来的何绍基的临帖作品可说明此点。笔者认为,此时的碑帖融合尚未突破书家的心理障碍,在学碑的风气下学帖大都是秘而不宣之事。因此这一时期的碑帖融合,只能是书家私下活动,从不言明也不对外宣扬,才造成了何绍基书学理论和书法实践不相符的现象。
二、从“横平竖直”到“遒劲欹侧”—何绍基的学书历程
何绍基在题跋和其论书诗中,多次用到“横平竖直”一词,可见“横平竖直”是何绍基十分推崇的。其书学中的“横平竖直”思想来源于其父何凌汉,何绍基在《跋崇雨舲藏智永千文旧拓片》中有言:“先文安公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肆书泛滥六朝,仰承庭浩,惟以此四字为律令。”[7]何绍基在其诗中还曾说道:“先公勤习阅年岁,意境直造铁叶门。小子肆书渐负荷,谨从平直求矩根。”[2]403可见其父何凌汉对何绍基的书学思想有极深的影响。何凌汉(1772—1840),字云门,号仙槎,湖南永州道县人,嘉庆十年(1805)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典广东、山东、福建、浙江、顺天府乡试;曾先后担任顺天府尹、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朝廷要职;曾先后担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经筵讲官等重要职务(《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一·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何凌汉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一年(1806)接家眷入京,时何绍基8岁,父亲的学书经历必定对何绍基的书学观念产生影响,何凌汉的习书经历必将影响年轻的何绍基。何凌汉曾深入临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智永《千字文》,并深入研习颜真卿书法。因此可以想见,何绍基书法入门是受到了其父何凌汉学书经历的影响,而何绍基终生喜好颜真卿即为实证。从何凌汉的学书经历可以看出其取法对象都是较为平整的书法风格,符合其对何绍基“横平竖直”的训导。因此可以断定年轻的何绍基也取法较为平直的书法路数,在其评论颜真卿的言论中也反映出了何绍基的“横平竖直”书学理念,其在《久不作小字,舟中试为之》中说“又闻鲁公书,横平而竖直”,对颜真卿所书《中兴碑》评价道:“外观笔势虽壮阔,中有细筋坚若丝。......唐人书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师。”[6]660综上所述,何绍基年少时学书因受其父何凌汉的书学思想影响,其书法取法和审美取向趋向于“横平竖直”的平和书风一路。5EE79A92-F3C3-4D55-ACD3-F87D38C9D1A5
道光十六年(1836),何绍基参加殿试,用颜真卿书法风格答对,获得了阮元的赏识。在此之前,何绍基已经开始进行了金石碑刻拓片的收集并已开始写篆书,道光二年(1822),何绍基在《晋孙夫人碑书后》中谈道:“我昔壬午年廿四,东山使节日随侍。遍甄秦后篆分碑,始读《仪征金石志》。”[6]274《仪征金石志》即为阮元所编纂《两浙金石志》,可见此时的何绍基便受到了阮元书学思想的影响。1825年,何绍基偶得《张黑女墓志》宋拓本,何绍基对《张黑女墓志》用功极深:“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复入都旋楚,戊子冬复入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5]51“肄書搜尽北朝碑,楷法原从隶法遗。棐几名香供《黑女》,一生微尚几人知!”[5]137此时何绍基已有化篆分入楷书的思想,在此之后的数十年,何绍基遍临上自周秦两汉古籀篆、下至六朝北碑,“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知唐人八法以出篆分者为正轨”[5]65。何绍基目前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有多次遍临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李北海《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以及《瘗鹤铭》《张迁碑》《衡方碑》《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西狭颂》《史晨碑》《华山碑》《石门颂》《武荣碑》,篆书有《石鼓文》《毛公鼎》《楚公鼎》《宗周钟》《叔邦父簠》等,杨翰在《息柯杂著》中对何绍基的评价,可以说十分全面地概括了何绍基的学书历程:“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晚年尤自课勤甚,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5]78何绍基壮年至暮年完成了从“横平竖直”到“遒劲欹侧”的转化,亦完成了书学思想的转变,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三、何绍基学书经历对当代书法取法的启示
何绍基的学书经历从“横平竖直”到“遒劲欹侧”,暗合了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初涉书法者应当学习平正一路的书法,不可一入门便追求险绝,不可有急于求成、走捷径,应当扎实地走好每一步,深入临摹古人法帖,融会贯通之后再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何绍基临帖之时,每种临习的字体都是上百通,坚实的临摹基础是书法创新的源泉。当前展览中,急功近利者众,抄袭今人的作品大有人在,甚至临摹古人冒充自己的创作的现象也存在。以何绍基的学书经历来比照此类急功近利之人,无疑给他们当头一棒。
马宗霍评价何绍基书法曰:“真能集分之成者,要惟何蝯叟。世咸知其行楷之妙,出于平原《兰台》与《黑女志》,实则皆由篆分溯源,故气浑而韵厚,暮年分课尤勤,东京诸石,临写殆遍,多或百余通,少亦数十通,每临一通,意必有所专属,故一通有一通之独到处,积之既久,各碑神理,皆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及乎自运,奔赴腕下,不假绳尺,和以天倪,观其所书《易林》,甄陶万象,孕育百灵,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矣。”[8]何绍基平生喜好《瘗鹤铭》,因为它有南北兼融之势:“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此书者。”[1]884“合南、北二宗,为书家度尽金针,前惟《黄庭》,后惟《化度》,中间则贞白《鹤铭》、智永《千文》耳。”[2]795何绍基晚年的书学思想欲融南北为一体,从其留存作品观之,可谓碑帖融合的先行者。时至今日,碑帖论辩已只是学术思想的争论,当前书坛在学习碑帖之时,已经不分或不强调自己是专取帖学或碑学。参照何绍基的书学经历,碑帖皆可学,重点是如何融入自己的书学思想、形成符合时代审美的书法风格。
参考文献
[1]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G].龙震球,何书置,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2.
[2]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湘文库:何绍基诗文集:2[G].长沙:岳麓书社,2008.
[3]张卫武.何绍基碑学理论初探[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7(01):20.
[4]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837.
[5]何书置.何绍基书论选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6]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集[M].曹旭,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何绍基,沈树镛.东洲草堂金石跋;郑斋金石题跋记[M].汪政,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01.
[8]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343.
约稿、责编:金前文5EE79A92-F3C3-4D55-ACD3-F87D38C9D1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