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嵘
一家作坊式手工业合作社,总资产不过200余元,7名社员、5间草房、3副挑担、2只耙子,年产值仅有500元左右。这就是即发集团的前身。
从1955年10月起步于即墨段村,67年过去,即发已蜕變为国家大型针织服装、发饰品基地和山东省重点企业,辖设30多个分公司和分厂,拥有员工2万余人,年收入逾百亿元。
67年是一段历史、一个记录,更是一次检阅。
一路打“虎”
20世纪50年代,即发集团还是一家加工发制品的农村合作社。当时,即发的规模并不大,仅有7名社员。虽然人少,但每个人对工作都充满热情。
拿社里的党员干部们来讲,他们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党务,一点点为刚建立的工厂打下管理基础。工厂人员少,党员干部们就亲自跑业务、拉订单、搞结算、拓市场,样样不在话下。
经过20年的发展,即发的头发加工业务搞得风生水起,厂子里也逐渐补充了许多新生力量。然而千变万化的市场,给了刚有起色的即发当头一棒:国际上化纤假发迅猛发展,严重冲击了国内传统“档发”的出口。
传统产品无法适应新的市场潮流,怎么办?
时任分管生产经营的副厂长陈玉兰决定变换发展策略,不再将假发作为工厂的唯一主营产品,果断停止现有产品的生产出口,立即研发设计新品种的生产线,加快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随之而来的劳保手套、玩具假发等一系列新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工厂的经济效益直线上涨。
就这样,即发顺利渡过了危险期,实现了效益回升。陈玉兰也升任厂长。
1981年初,即发准备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昂首挺胸迈大步”。然而,关键时刻,又一次遇到了拦路虎。即发的主打产品——劳保手套,因出口配额的限制,不得不停产。
面对困境,即发派出数名管理技术骨干,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考察,并成功找到了出路——纯棉针织内衣。当时,纯棉针织内衣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消费者青睐。于是,即发成为当地第一个开始涉足针织内衣加工市场的企业。
1984年,即发迎来了转型后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为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加工针织内衣。正是这次转型,让即发在之后的几年间,产值从几百万迅速上升到上千万。
走“野路子”
据即发的老员工们回忆,有这样一件事让他们终生难忘。
一天夜里,即发针织服装二厂灯火通明。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以确保第二天上午10点,按时完成5000件产品的装柜出货。
眼看着生产任务就要完成,突然,一位班长找到车间主任说:“衣服料子扎眼。”料子“扎眼”,意味着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卖出去就会直接影响即发的声誉。车间主任毫不犹豫地命令大家:“返工!”于是,一场特殊的“遭遇战”
在车间打响。负责缝纫、包装、值班的员工全体行动,瞌睡了,就轮流睡上10分钟,醒来就接着干。终于,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5000件合格产品在第二天上午9点完成了包装封箱,等待客户的到来。
这件事传开以后,即发在纺织行业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走进即发,车间地面干净得看不到一点杂物,机器擦拭得锃光瓦亮。
凡是到过即发的人,无不赞叹工厂管理水平之高。就连十分挑剔的日本客户都说:“即发的管理井井有条,有秩序。”
其实,即发在企业发展上常年秉持一种理念:工厂经营就像“老太太和面”,先把面粉放在盆里,然后再加水和面,水放多了就再加点面,面多了就再加点水,结果面团就越和越大。
就是这样,即发一步一步做到了上百亿元的规模。
即发的管理策略大都由“小事”组成,比如专门设定了评比法,在工厂内的黑板、光荣榜上一目了然。双增双减法,以班组例会的形式,进行批评或表扬。行为处罚法,如不换鞋进出车间的,罚打扫全走廊卫生;违反《厕所管理规定》的,要去当厕所“所长”;发现地面不整洁的,罚值日一周,值不好,再罚……
这些管理“野路子”,使得工厂里的全体职工在严格管理中,有了标准和行为准则,也获得了不少的欢声笑语。凭借这些有意思的管理方法,即发的发展逐渐壮大。
衣被天下
1987年,国家实行“拨款贷”政策,对轻纺产品出口重点项目采取招标制。即发抓住了机会,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中标,争取到了370万元的贷款。
随后,即发扩建了织漂缝一体化的针织厂,企业销售收入及利税等稳步快速增长。
1992年,公司更名为即墨市发制品集团公司。
10年后,即发凭借着自身多年累积的精湛技术,创办了5家合资企业,利用外资达7000多万美元,铸造了一条涵盖纺纱、织布、染整、印花等完整的针织服装产业链。据统计,2002年服装产量达1.5亿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后,“即发”牌针织服装名声大噪,销量进一步快速增长。即墨市也因即发这张“响当当”的名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选为“中国针织名城”。
2003年,即发自主研发出“海洋生物甲壳质纤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自然界成功提炼并研发的抗菌防臭功能纤维,这标志着我国用化学物品提炼的抗菌防臭纤维时代成为过去。
“海洋生物甲壳质纤维”,顾名思义就是从螃蟹、甲壳类动物中提炼材料而研发出来的。当时,这种材料刚一问世,便深受日本市场的欢迎。
除了虾蟹壳外,即发在工艺上还“瞄准”了玉米秸秆、大豆甚至矿泉水瓶,成功提炼出聚乳酸纤维材料,生产出具有亲肤、保暖、透气,且具有抑菌、除螨等功效的纺织新面料。
2005年,是即发二次转型的关键一年。当时,关税贸易与高昂的人力成本,开始制约即发国际化的脚步。
对此,即发决定在越南、柬埔寨等国建立研发、面料、成衣全产业链制造基地,降低成本。并且将生产主体和市场主体向山东全省及安徽等省扩张,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内销市场。
同时,即发还将目光投向了新材料,努力撕掉“传统纺织企业”的标签,向以创新驱动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科技型企业转变。
2007年,即发累计完成的各类创新项目达到164项,开发新产品200余种,实现新产品销售额达20.67亿元。
2017年,即发研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得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的一致认可,这项杰出的研究成果还被定义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纺织行业中十大颠覆性技术之一。
从单一的发制品加工起步,经过60多年发展,即发先后完成了两次跨越式转型,实现了由弱变强的嬗变。
对中国的纺织工业而言,即发是宝贵的,它见证着历史,又创造着历史、改写着历史。而今,在即墨,棉纺声依旧悠悠响起……
1907年,一位日本人在家中烧饭时,无意间发现海带味道的鲜美,故此开启了头脑风暴,从中提取了“味之素”,这就是味精的由来。
随着这种能够改变烹饪味道的新鲜玩意儿进入我国,本土味精企业也开始快速崛起,莲花味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弃主业,投资不善
莲花味精的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河南周口味精厂,是一家国营企业。当时,工厂一穷二白,发展缓慢。第一任“掌门人”李怀清发动全厂职工,自筹资金62万元,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味精厂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期。
随后,莲花味精坚持“能用旧的不用新的”“能自制就不购”的原则,开始进行改造扩建。不到半年,工厂产能就扩大到了1000吨。
建厂不到一年,莲花味精就创造了产销400吨的喜人业绩。据老员工回忆,“那段时间,为提高工作效率,厂里的机器几乎昼夜不停地运转,员工们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度,甚至四班倒。”
1997年,莲花味精产量已飙升到12万吨,居世界首位,产值也由起初的945万元增长到22.3亿元,足足增长了236倍。这一时期,莲花味精成为河南响当当的知名品牌,几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都少不了一袋莲花牌味精。
1998年,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敲钟上市,共募集资金6.8亿元。同时,股票增发更为莲花味精带来了14亿元的资金注入。这种赚快钱的快感,让莲花味精有些迷失自我。
不久,莲花味精接连投资了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其中包括服装厂、化肥厂、矿泉水厂、医疗机械厂等。激进的扩张投资,不仅没有给莲花味精带来丰厚的回报,反而让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为了填补多元化产业的亏空,一年时间,莲花味精就从主业中挪用了超过10亿元的资金。
2003年,莲花味精出现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亏损,全年净亏损1.5亿元。
2004年,一些股东因莲花味精挪用大额资金向莲花集团发起了申诉,不曾想却换来了莲花味精轻描淡写的回应:“大股东挪款在市场上很常见。”
然而,纸包不住火,证监会在一次资金清查中,从莲花味精发现了诸多问题:拖欠工人工资、职工集资款、养老保险;向外单位私接水电,折款高达3000多万元;未报销的备用金达7000万元……
此时的莲花味精外债已高达54亿元,资产负债率81.8%。久而久之,莲花味精的下属子公司开始不断传出工人停工、隔月上岗、工资减半等负面消息。好端端的一个公司慢慢变成了一个“空壳”。
此时,不少外地企业伸出了“橄榄枝”,表示重组莲花味精的意愿,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不了了之。
2006年,河南省财经厅所属的农开公司入局,成为莲花味精的第一大股东。这在当时被很多人看作是莲花味精向农业板块转型的曙光。
然而,深陷债务泥潭中的莲花味精依旧连年亏损。甚至在2006到2009年间,多次因信披违规收到证监会的罚单。
巨额债务使得一干大股东纷纷与莲花味精划清界限,昔日的味精老大前途一片暗淡。
卖商标,跌落神坛
2014年底,莲花味精被浙江睿康投资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夏建统看中,他以3.74亿元拿到了莲花味精的10.36%股权,成为新一任实控人。
那时,人们一度将莲花味精重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位头顶“哈佛设计学博士”光环的新任领导身上,认为他能够力挽狂澜,让莲花味精脱离苦海。夏建统也信心满满,决心要重塑莲花味精曾经的辉煌。
在夏建统的带领下,莲花味精开始转型,进军大健康、智慧农业等风口产业,并将“莲花味精”更名为“莲花健康”,彻底割舍了“味精”二字。
事实上,莲花健康的遭遇是整个味精行业的一个缩影。21世纪初开始,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在饮食方面更加注重绿色、健康与无污染。“味精加热致癌”“鸡精比味精更健康”等传言,使味精这个餐桌上的“宠儿”逐渐被鸡精所替代。
就拿太太乐鸡精来讲,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他们企业宣传片中设计出一个全新包装,包装上印有一只生动喜人的鸡,很容易让人理解成“鸡的精华”。在对比莲花味精的包装,似乎人们更愿意接受“鸡精”比“味精”健康的说法。因此,味精行业的落寞不可避免影响到了莲花的主营业务。
而后,莲花健康拿出大手笔做厂区改造、植物营养、土壤修复、高端健康食品等项目,但都归于沉寂。
2018年,因长期的资金亏损,莲花健康已走到无力如期清偿债款的地步。这个号称“中国味精第一股”的企业,沦为“披星戴帽”的ST股。
ST之后,莲花健康进入司法重整。2019年12月,周口中院批准了莲花健康的重整计划——由芜湖市莲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项城市国有资产控股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整投资者人,参與莲花健康司法重整,由莲泰投资及其指定的第三方、国控集团有条件受让莲花健康资本公积金转增股票,并向莲花健康提供资金。
2021年,在众多因素的冲击下,莲花味精走上了靠卖商标进行自救的道路。公司一连拿出20余枚“莲花”相关的商标进行公开拍卖,其中包括莲花露、六月春、莲花尚品等文字和图形。价格分别在80-600多万元不等,商标评估价累计达到8228.63万元。据内部人士透露,本次拍卖的商标仅是莲花集团前任控股股东拓展行业的商标,并非莲花味精原本商标。
现如今,消费行业的迭代速度前所未有之快,调味品市场不断朝精细化、多元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味精市场不断压缩。或许对今天的莲花健康来说,找到新赛道,才是实现扭转盈亏的开始。